鐘凱麗
最初讀到“一燈如豆”,便被其意境打動,進(jìn)而思緒蔓延,思及夜,思及雨,思及詩句,思及故人。
平日所見,似乎皆是“一燈如晝”,僅有的關(guān)于“一燈如豆”的景象只出現(xiàn)在童年的夏夜中。
兒時記憶中的夏夜時常停電。每當(dāng)這時候,母親不知從哪里取出一支紅燭,搖搖晃晃的燭光便構(gòu)成了我童年記憶的一部分。
如豆的燈光映照著一個柔和的世界。在燭影沉沉中,事物都染上了一圈昏黃的光暈,半夢半醒。
清代的張潮在《幽夢影》中說得好:“樓上看山,城頭看雪,燈前看花,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景。”
白熾燈下的世界雖然清晰,但朦朧的世界亦有朦朧之美,如同一幅寫意畫,想象與好奇便在那朦朧中緩慢滋長??椿ǚ腔?,看葉非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只因由心觀之。
然而幼時的我并未有秉燭看花的閑情,我只是枯坐著。在漆黑如墨的夜晚,燭光的用武之地十分狹窄。偌大的人世間,都隱沒在黑暗中,仿佛唯有眼前的一燈如豆是真實的,唯有自己和眼前之人是真實的。
杜甫有詩云:“今夕復(fù)何夕,共此燈燭光。”李商隱亦言:“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睜T光柔化的不僅是人的面容,它還能輕易牽動人們美好的回憶和溫暖的情感,讓燭光下的人相互依偎。
在昏黃的燭光中,我們不僅容易卸下對他人的防備,也容易卸下對自己的防備。那些塵封已久的記憶便會如潮般涌來,使我們不得不正視自己的內(nèi)心,正視自己最柔軟的一面。
停電的時光隨著我的長大漸漸遠(yuǎn)去,如今獨(dú)愛雨夜的一盞臺燈。窗外的雨淅淅瀝瀝將白日纏繞心頭的瑣事洗滌干凈,室內(nèi)的空氣柔和而溫暖。與書相伴的夜晚純粹卻并不簡單,時而含英咀華,歷經(jīng)不同的人生;時而不求甚解,借他人的文字,一人獨(dú)坐而不孤獨(dú),與寂靜共處而不寂寞。
時常覺得,黑夜真是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藏。但密不透風(fēng)的黑暗有時會令人難以呼吸,唯有一燈如豆最為適當(dāng),它在黑夜中為我們開辟了方寸之地,卻足夠容納一個靈魂。
在夜深人靜時守著一簇?zé)艄?,時間在那一刻停止,我們有無盡的光陰去撫平內(nèi)心,去冥思遐想。
一燈如豆,雖無法照亮世界,卻足以令我們看清自己。
寫作借鑒:
寫作要有畫面感。文中作者對燭光進(jìn)行描寫用到的“搖搖晃晃的燭光”“昏黃的光暈”“柔和的世界”等詞能讓你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