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午睡
一直以來,關于美國的幼兒園教育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美國的兒童教育就是玩,孩子們什么都不學;另一種是:只有公立教育才什么都不學,私立精英教育也是從娃娃抓起,孩子們也要什么都學,拼娃程度不亞于國內。
到底哪種說法更對呢?其實兩種說法可以說是都對,也都不對。美國的幼兒園并非什么都不學。美國比較重視閱讀,從幼兒園就開始教授自然拼讀,讓孩子逐步掌握閱讀能力。最初是從最簡單的繪本開始,漸漸會增加難度,循序漸進。美國的兒童讀物全都有難度分級,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來選擇相應等級的書。
美國的每個學校都有圖書館,每周都有固定的借閱日,每個孩子都要去借書。老師并不會干涉孩子借什么書,而是讓孩子自由調整。如果孩子這次借的書太難了,下次就會自己降低難度。即便是幼兒園的孩子,也都很快就學會了根據自己的需求去借書。
美國幼兒園里也教授一些簡單的數學概念,比如數數、簡單的加減法。不過,美國在幼兒園階段不強求孩子掌握數學,只是純粹的啟蒙。學習方法都是寓教于樂,而非集中授課。比如當孩子們學習一個數學概念的時候,老師并不會讓孩子一遍遍去背,而是通過做手工、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在玩中學習。科學課也是所有幼兒園都會設置的,和數學課一樣,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啟蒙一些概念,并不要求孩子強行去背記知識點或者做題。
美國幼兒園在學科教育上顯得比國內要松散很多,更大的精力則花在了一些很難用考分來衡量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上。
第一是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
美國老師有一整套負責的獎勵制度,也有很多設計好的規(guī)則,以正面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美國老師不僅會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更會提前教給孩子應該怎樣做。我女兒在國內的時候,秋千經常是孩子們爭奪和鬧矛盾的焦點。而在美國,幼兒園的規(guī)則是每個人都只能玩一定的次數,比如20下。這樣每個孩子都知道,當后面有人排隊的時候,我玩20下就必須下來。而等候的孩子也會給他數,到了時間不下來,就算是行為犯錯,老師就會來干涉。
第二是通識教育。
美國有很多主題節(jié)日,除了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這種大家耳熟能詳的重大節(jié)日外,還有很多紀念日。比如馬丁·路德·金日,這一天從幼兒園到小學都會安排相應的主題活動,讓小朋友們了解馬丁·路德·金是誰,他做了什么。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主題活動,比如運動服日,這一天孩子們就穿自己喜歡的運動服來教室。再比如職業(yè)日,孩子們穿上自己未來想從事職業(yè)的服裝,打扮成職場人的樣子。孩子們就在這些活動中,慢慢地了解了很多關于國家的歷史和文化。
第三是重視銜接性與互動性。
美國大部分幼兒園都是和小學連接在一起的,學校經常會安排小學生來給幼兒園的小朋友講故事。這種“大帶小”的方式在美國非常流行,在很多幼教課外班里,小助教都是高中生或者大學生。這樣做對大孩子和小孩子都有促進作用,小孩子會在大哥哥大姐姐們的幫助下產生進步的欲望,而大孩子也從這種活動中學習到了責任感。
總之,美國的幼兒園課程設置很豐富,充分考慮到兒童發(fā)育特點和未來發(fā)展需求,并非瞎玩傻玩,只是由于關注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國內很不同,才被很多國人誤會成了“光玩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