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華
家住安徽省蚌埠市的劉大爺今年68歲,年輕時就是羽毛球高手,退休后也一直堅持鍛煉,還經常到體育館挑戰(zhàn)年輕人,打起球來往往全力以赴。在一次羽毛球比賽中,劉大爺腳跟部位突然像被擊打了一下,腳也提不起來,更沒辦法完成蹬地、跳躍等動作。本以為是腳踝扭傷了,結果到醫(yī)院后卻被告知跟腱已經斷裂,必須要手術治療。
統(tǒng)計顯示,近年來,運動損傷的患者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長,其中老年受傷者約占30%,尤其以膝關節(jié)、肩關節(jié)、踝關節(jié)、腰椎受傷多見。專家提醒,有運動習慣的老人,在運動過程中要學會監(jiān)測運動指標,可以有效避免運動過量引發(fā)的損傷。
第一個指標:自我感覺
自我感覺是最直觀的指標,一般來說,運動中及運動后,如果自我感覺良好、精神舒暢,即使稍有疲勞,但休息后很快恢復,同時全身各部位均沒有明顯的酸痛及不適,說明運動量合適。如果運動后精神狀態(tài)差、疲勞感明顯、頭暈、乏力,而且休息后上述表現無明顯緩解,說明運動量過大,應予以調整。
中醫(yī)認為,最適合老人的運動量是運動后微微出汗,即額頭或上背部出點汗。頭為諸陽之會,頭上出汗了,說明陽氣生發(fā),氣血已經流通。人體的后背有督脈、膀胱經,號稱是陽脈之海,后背出汗了,說明運動量已經達到。如果老人在運動時出現心慌、沒勁兒、頭暈、乏力、疼痛等癥狀,要及時停下休息。
第二個指標:脈搏變化
脈搏是能夠體現運動強度的直接指標,運動量大,心率就會增快;運動量小,心率會變慢。所以在運動時,患者可以通過數自己的脈搏次數來判斷自己的運動量是否合適。中老年人平時運動只要不超過最大運動心率數值的80%就可以了。比如60歲的老人最大運動量,理論上心率為110次/分,而心率的80%為88次/分,因此,60歲的老人運動量以心率不超過90次/分為宜。但對于年齡超過70歲的老人來說,這個指標并不適合,用基礎心率加上10就可以了,比如老人平時基礎心率70次/分,運動后心率不超過80次/分就可以了。
第三個指標:呼吸頻率
運動后呼吸頻率的變化代表了身體對氧的消耗量,運動量越大,氧的消耗量也就越多,每分鐘的呼吸次數也越多。正常人的呼吸頻率為每分鐘18~24次,老年人因肺功能下降,呼吸頻率也略快。如果運動后每分鐘呼吸次數在正常呼吸頻率的基礎上增加5~10次/分,說明運動量合適。但是如果呼吸急促,甚至口唇紫紺、面色潮紅,說明身體出現缺氧的情況,應停止運動,立即休息,使呼吸頻率恢復至正常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現在不少手機以及智能穿戴設備都有計步功能,不少老年朋友常用來評估自己的運動量,甚至為了成為運動達人而增加運動量,非常容易導致運動損傷。走路對老年人來說是一種比較好的健身方式,但不能盲目追求運動量,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松、骨關節(jié)病、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者,應咨詢醫(yī)生后再進行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