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倩 王琳 蔡忠貞
摘要 [目的]以分離獲得的一株黃絲藻ENN172(Tribonema sp.)為材料,優(yōu)化異養(yǎng)培養(yǎng)工藝,提高脂肪酸產量。[方法]研究黃絲藻ENN172在1 g/L初始接種濃度黑暗培養(yǎng)時,不同葡萄糖濃度、不同氮源NaNO3、酵母提取物、蛋白胨、尿素以及NaCl濃度對細胞生物量和脂肪酸含量的影響。[結果]葡萄糖20 g/L時生物量最高但脂肪酸含量最低,隨濃度增加,生長速率下降,脂肪酸含量增加,綜合比較,30 g/L時脂肪酸產量最高。蛋白胨1 g/L培養(yǎng)10 d時,生物量達到對照組的2.3倍,脂肪酸產量是對照的2.1倍。添加2 g/L酵母提取物培養(yǎng)10 d時,生物量達到對照的1.7倍,脂肪酸產量是對照組的1.6倍。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對ENN172生物量及脂肪酸產量均有促進作用,添加硝酸鈉和尿素對脂肪酸產量無顯著促進。NaCl 10 g/L時在第6天脂肪酸含量達到最大27.03%(與初始相比提高3.4倍),添加NaCl可促進脂肪酸積累但不利于生物量增加。[結論]通過優(yōu)化脂肪酸生產條件,葡萄糖30 g/L為低氮條件最佳誘導濃度,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可以作為脂肪酸生產優(yōu)選氮源,在誘導期添加NaCl利于提高脂肪酸含量。綜上結果,黃絲藻作為新型能源微藻具有一定異養(yǎng)生產脂肪酸的能力,深入優(yōu)化培養(yǎng)條件仍有上升空間,有望成為微藻產業(yè)化養(yǎng)殖的潛力藻株。
關鍵詞 黃絲藻;異養(yǎng);氮源;鹽度;脂肪酸
中圖分類號 Q 939.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12-0098-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2.02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Objective] A strain of Tribonema sp. was used as a material to optimize the heterotrophic culture process and increase the yield of fatty acids.[Method] The effect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glucose, different nitrogen sources including sodium nitrate, yeast extract, peptone, urea and sodium chloride on coded as ENN172 in this research was examined. The initial culture concentration was kept at 1 g/L for all experiments. [Result]The highest biomass production and the lowest fatty acid content was obtained with the glucose concentration at 20 g/L. The biomass production decreased and fatty acid content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glucose concentration, with the fatty acid content reaching the highest at 30 g/L of glucose.The addition of 1 g/L peptone and 2 g/L yeast extract increased the biomas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biomass reaching 2.3 and 1.7 times,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control in 10 days. However, there was no effect identified by introducing sodium nitrate and urea to the culture.The lipid content peaked at 27.03% (3.4 times)of the dried biomass in 6 days with sodium chloride concentration at 10g/L while the biomass production was suppressed as expected. [Conclusion] Overall, the optimized condition for lipid production is by keeping glucose at 30 g/L and nitrogen at a very low condition (1.5 g/L of NaNO3). In addition, peptone and yeast extract can be used as a nitrogen source, and sodium chloride was an effective way to generate high lipid concentration biomass when needed. In conclusion, this particular Tribonema strain is capable of producing lipid with heterotrophic culture, which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used as a commercial strain.
Key words Tribonema sp.;Heterotrophic;Nitrogen source;Salinity;Fatty acid
目前,有關微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球藻屬(Chlorella spp.)、柵藻屬(Scenedesmus spp.)和杜氏鹽藻屬(Dunaliella spp.)等單細胞微藻中,但這些藻類在培養(yǎng)過程中不僅難以收獲,而且還容易遭受原生動物的吞食[1-2]。自然界中存在許多絲狀藻類,隸屬于不同的門類,如綠藻門、黃藻門和藍藻門等[3]。黃絲藻(Tribonema sp.)隸屬于黃藻綱、黃絲藻屬,普遍分布于淡水環(huán)境中,共有27種,我國有16種,2變種[4]。絲狀藻類中,螺旋藻(Spirulina sp.)應用較為普遍,具有生長快、蛋白含量高和抗污染等優(yōu)點,廣泛應用于保健品和食品行業(yè)[5]。黃絲藻可以在沒有絮凝劑的條件下進行過濾收獲,收獲率高達98.69%[6],且Wang等[2,6]研究發(fā)現(xiàn),細胞尺寸較大的藻類能夠很好地抵抗原生動物的吞食。一些黃絲藻具有良好的氮、磷吸收能力,常應用在污水處理中[7-8]。目前,有關黃絲藻的研究大多基于生態(tài)治理方面,而對其資源利用的報道相對較少。新奧科技有限公司生物質能技術中心自主分離獲得一株黃絲藻ENN172,具有生長速度快、易穩(wěn)定培養(yǎng)、易收獲等優(yōu)點,且富含不飽和脂肪酸EPA(二十二碳五烯酸)、多糖等。人體缺少合成EPA的酶系統(tǒng),自身不能合成EPA,只能通過從外界攝取來滿足自身需求[9-10]。EPA對嬰幼兒大腦發(fā)育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且能夠預防和治療人類多種疾病[11]。藻多糖對正常細胞無毒副作用,對防止癌癥、降低血糖血脂具有獨特效應,已成為開發(fā)新藥特藥的主要方向之一[12]。探索黃絲藻培養(yǎng)及脂肪酸誘導方式,實現(xiàn)生物質與脂肪酸更高更快積累,將為其大規(guī)模培養(yǎng)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微藻的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培養(yǎng)主要限于在光生物反應器中進行,具有占地面積大、生產周期長、藻類生長密度較低等缺陷,變相增加了生產的成本,限制了微藻培養(yǎng)的規(guī)模化發(fā)展。尋找一種高密度、低成本培養(yǎng)微藻的方法,對微藻培養(yǎng)產業(yè)化的進一步發(fā)展極為重要。1953年,Lewin[13]首先發(fā)現(xiàn)了一些藻類能利用有機物作為唯一碳源和能源進行異養(yǎng)生長,由此拉開了微藻異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的序幕。利用工業(yè)發(fā)酵方法異養(yǎng)培養(yǎng)微藻,可以節(jié)省空間,提高產量,避免雜藻和細菌的污染,且培養(yǎng)條件容易控制,是微藻大規(guī)模產業(yè)化生產的發(fā)展趨勢,國內外對此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而黃絲藻異養(yǎng)培養(yǎng)積累脂肪酸的研究很少。Wang等[14]研究5種黃絲藻自養(yǎng)、異養(yǎng)和混養(yǎng)條件下的脂肪酸積累情況發(fā)現(xiàn),異養(yǎng)和混養(yǎng)時脂肪酸都有較高的產量。 Zhou 等[15]優(yōu)化了黃絲藻的異養(yǎng)培養(yǎng)條件,在葡萄糖和尿素培養(yǎng)時,最大生物質濃度達30.8 g/L,脂肪酸產量30.8 mg/(L·d);其中異養(yǎng)培養(yǎng)時葡萄糖濃度、氮源種類對脂肪酸影響較大。另據(jù)文獻報道,鹽度對藻類脂肪酸積累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16]。因此,該研究對黃絲藻異養(yǎng)碳源、氮源和鹽度對其脂肪酸積累速度和含量進行了探索,為黃絲藻快速應用提供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藻種。新奧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生物質能技術中心自主分離的一株黃絲藻,編號ENN172,保藏于內部藻種庫。
1.1.2 主要試劑。BG11培養(yǎng)基的營養(yǎng)成分:NaNO3 ?1.5 g/L,K2HPO4 0.04 g/L,MgSO4·7H2O 0.075 g/L,CaCl2·2H2O 0.036 g/L,NaHCO3 1 g/L,Citric acid 0.006 g/L,F(xiàn)eSO4·7H2O 12 mg/L、A5微量元素液1 mg/L。葡萄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尿素。其他試劑均為常規(guī)分析試劑。
1.1.3 主要儀器。電子天平(梅特勒 SI114);恒溫電熱鼓風干燥箱(GZX-9140MBE);上海博迅;家用電冰箱(BCD238f /X1);高壓滅菌鍋(上海鼎謙生物科技 MJ-54A);無菌工作臺(SW-CJ-1FD)。
1.2 試驗方法
1.2.1 藻細胞培養(yǎng)。
異養(yǎng)藻種預培養(yǎng):以淡水微藻常用的BG11 培養(yǎng)基為基礎,添加10 g/L葡萄糖作為異養(yǎng)黃絲藻培養(yǎng)基,在250 mL玻璃三角瓶裝液量100 mL,后在無菌工作臺內接種少量活化的黃絲藻進行初級異養(yǎng)藻種擴培;后將初級藻種接種至300 mL上述培養(yǎng)基中進行二級藻種擴培;藻種擴培中使用的培養(yǎng)基及玻璃器皿均高壓滅菌。
1.2.2 不同葡萄糖濃度培養(yǎng)。
將黃絲藻二級藻種用300目絹篩過濾清洗,獲得濃縮藻絲后加入無菌水稀釋待用,標記為初始藻液。取等量初始藻液用絹篩過濾濃縮后分別加入不同葡萄糖濃度的700 mL BG11培養(yǎng)基中溶解,記為試驗藻液。糖濃度分別為20、30、40、60 g/L,后將各試驗藻液分為6份,每份100 mL接種至200 mL三角瓶。置于搖床中25 ℃、140 r/min黑暗培養(yǎng),分別于第6、第8、第10天每組各取出2瓶,檢測干重、脂肪酸含量,濾液檢測總糖含量。
1.2.3 不同氮源培養(yǎng)。
同“1.2.2”方法獲得初始藻液。取等量初始藻液絹篩過濾濃縮后分別接種至不同氮源種類和濃度的700 mL BG11培養(yǎng)基中,添加葡萄糖50 g/L,記為試驗藻液。各試驗組條件:NaNO3濃度0.5、1.5、3.0 g/L,蛋白胨1.0、3.0、5.0 g/L,酵母提取物2.0、4.0、6.0 g/L,尿素1.0、3.0、5.0 g/L。后將各試驗藻液分為3份,每份100 mL接種至200 mL三角瓶,培養(yǎng)方法同“1.2.2”。
1.2.4 不同鹽度培養(yǎng)。
同“1.2.2”方法獲得初始藻液。取等量初始藻液絹篩過濾濃縮后分別接種至不同氯化鈉濃度的700 mL BG11培養(yǎng)基中溶解,添加葡萄糖60 g/L,記為試驗藻液。氯化鈉濃度分別為0、1、5、10 g/L。后將各試驗藻液分為6份,每份100 mL接種至200 mL三角瓶。培養(yǎng)方法同“1.2.2”。
1.3 檢測方法
1.3.1 干重測定。
移取三角瓶內的全部藻液,用300目篩絹過濾除去培養(yǎng)基,并用去離子水重復清洗過濾3次,將收獲的濕藻細胞置于凍干機中干燥2 d后,稱重,相同方法獲得初始接種質量M1,最終質量M2,干重濃度DCW(g/L)=(M2-M1)/V,式中,V為培養(yǎng)體積(L)。
1.3.2 脂肪酸檢測。
1.3.2.1 試樣制備。取有代表性的樣品2 g(精確至0.001 g),混合均勻,用濾紙筒包裹。將索氏提取器及水洗接收燒瓶各部位充分洗滌并用蒸餾水清洗、烘干。水洗接收燒瓶在105 ℃干燥箱內干燥至恒重(前后2次稱量差不超過0.002 g)。將上述包裹藻粉的濾紙筒置于提取器中,連接至注入了氯仿-甲醇(2∶1,V/V)100 mL的接收瓶。連接回流冷凝管。將底瓶放在水浴鍋上加熱。水浴溫度為80 ℃,提取20 h(直至提取器中溶劑呈無色)。
1.3.2.2 水洗。配制質量百分數(shù)為0.71%的NaCl溶液,對底瓶中溶液進行水提。關閉分液漏斗下方旋塞,將底瓶中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使用前先檢查是否漏水)中,按照氯仿∶甲醇∶NaCl溶液=8∶4∶3(體積比)的比例加入NaCl溶液,蓋上上方玻璃塞,180°翻轉15次,混合均勻后靜置分層。分層后,打開下方旋鈕,取下層溶液,放入已恒重的接收燒瓶中,蒸發(fā)除去溶劑,直至燒瓶中無溶劑流動。
1.3.2.3 烘干、稱量。將接收燒瓶在105 ℃烘干2 h,干燥箱內干燥冷卻至室溫,稱量準確至0.1 mg,前后2次稱量差不超過0.002 g。脂肪酸含量等于脂肪質量除以樣品質量,其計算公式為X=m1-m0m2×100,式中,X為樣品中總脂肪的含量(%);m1為接收瓶和總脂肪的質量(g);m0為接收瓶的質量(g);m2為樣品的質量(g)。
1.3.3 總糖檢測。
取 1 mL黃絲藻藻液,在13 000 r/min條件下離心3 min 后,吸取上清液,放入測試管中,用于測定培養(yǎng)基中殘?zhí)橇俊?/p>
采用 3,5-二硝基水楊酸法[17]測定培養(yǎng)基中的殘?zhí)菨舛?,葡萄糖殘?zhí)菨舛龋▁,g/L)的直線回歸方程為A520 nm=20.132x(r=0.998 8)。
1.3.4 脂肪酸產量計算。
脂肪酸產量=DCW× TFAs,式中,DCW為生物質濃度(g/L);TFAs為總脂肪酸含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葡萄糖濃度對黃絲藻生物量及脂肪酸的影響
碳源是黃絲藻異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營養(yǎng)物質,是微藻細胞的能量來源和主要組成部分[18]。選取合適的碳源,對是否可以異養(yǎng)培養(yǎng)以及培養(yǎng)產量和產物組成等起著關鍵的作用。葡萄糖作為異養(yǎng)培養(yǎng)的優(yōu)選碳源,具有應用廣泛、利用率高、經濟性佳的特點,該研究通過以BG11培養(yǎng)基為基礎,在低氮(BG11培養(yǎng)基,1.5 g/L NaNO3)的條件下,優(yōu)化培養(yǎng)基中葡萄糖的濃度,檢測黃絲藻生物量,尤其是脂肪酸含量的差異,并對培養(yǎng)基中的殘?zhí)菨舛冗M行監(jiān)控,對比碳源利用效率,確定最佳葡萄糖濃度,提高葡萄糖對脂肪酸的轉化率。添加20、30、40和60 g/L葡萄糖培養(yǎng)黃絲藻,生物量、脂肪酸和殘?zhí)菨舛热鐖D1所示,隨著初始葡萄糖濃度的增加,最終生物量呈下降趨勢,說明葡萄糖濃度過高對細胞生物量增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糖濃度為30和40 g/L時細胞中最終脂肪酸含量最高達25%,20 g/L時細胞脂肪酸含量最低,達15%。
結合生物量和脂肪酸對比脂肪酸產量及碳源對脂肪酸轉化率,結果發(fā)現(xiàn)(表1),葡萄糖濃度30 g/L時脂肪酸產量最高,達1.13 g/L,葡萄糖利用率在20 g/L時達到最高10.27%,隨著葡萄糖濃度的提高,脂肪酸產量和葡萄糖利用率都下降,且培養(yǎng)基中剩余葡萄糖濃度較高,生產中應根據(jù)培養(yǎng)周期、脂肪酸產量和葡萄糖利用率綜合比較,確定最佳葡萄糖濃度。
2.2 不同氮源種類及濃度對黃絲藻生物量及脂肪酸的影響
氮也是微藻細胞培養(yǎng)的重要營養(yǎng)物質,是細胞內蛋白質、核酸等活性物質的重要組成成分[19]。Guo等[20]研究表明,黃絲藻(Tribonema sp.)具有獨特的油脂積累規(guī)律,即在一個合適的氮濃度范圍內,黃絲藻的油脂含量可隨氮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其生物質濃度和油脂含量均達到最高值,可同時實現(xiàn)高生物質濃度和高油脂含量的積累。另外,不同種類的氮源藻細胞生長速率和最終產物的含量具有差異性,該研究在葡萄糖充足(50 g/L)的條件下,對比單一氮源(硝酸鈉、尿素)和復合氮源(酵母提取物、蛋白胨)對黃絲藻生物量、脂肪酸含量的影響。
2.2.1 硝酸鈉。
利用0.5、1.5和3.0 g/L的NaNO3培養(yǎng)黃絲藻,對比不同培養(yǎng)時間生物量、脂肪酸含量的變化,結果如圖2所示。添加NaNO3時最終生物量均比對照組高,尤其在培養(yǎng)6 d時,差異明顯,隨著NaNO3濃度的增加,生長速率下降,培養(yǎng)8 d時0.5和1.5 g/L NaNO3組生物量下降,3.0 g/L NaNO3組生物量繼續(xù)增加,培養(yǎng)10 d時同樣出現(xiàn)下降的情況,推測培養(yǎng)后期氮源耗盡,細胞進行脂肪酸積累,胞內蛋白等物質含量降低,細胞密度的差異導致生物量下降。對照組脂肪酸含量最高,添加 1.5 g/L NaNO3作為氮源時脂肪酸含量較高。綜合比較脂肪酸產量,結果發(fā)現(xiàn)(表2),培養(yǎng)6 d生物量最高時,添加1.5 g/L NaNO3脂肪酸產量最高,培養(yǎng)8 d脂肪酸含量較高時,對照組脂肪酸產量最高。
2.2.2 蛋白胨。
蛋白胨富含有機氮化合物,能為微藻培養(yǎng)提供氮源、生長因子、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常作為微生物培養(yǎng)的氮源來源。添加1、3、5 g/L蛋白胨進行黃絲藻培養(yǎng),生物量及脂肪酸含量結果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試驗組生物量均高于對照,蛋白胨1 g/L試驗組生物量最高,在第10天蛋白胨1 g/L試驗組生物量是對照的2.3倍。對照脂肪酸含量和添加蛋白胨培養(yǎng)時相差不大,說明添加蛋白胨可以顯著提高生物量的同時,在培養(yǎng)后期脂肪酸積累不受影響,總體上可以大大提高脂肪酸產量,蛋白胨1 g/L時脂肪酸產量是對照組的2.1倍,蛋白胨可以作為黃絲藻ENN172脂肪酸生產優(yōu)選氮源。
2.2.3 酵母提取物。
酵母提取物作為一種含有豐富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的有機氮源,可提供藻細胞異養(yǎng)培養(yǎng)的多種營養(yǎng)元素需求,以其作為氮源培養(yǎng)ENN172黃絲藻,結果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培養(yǎng)前期,添加酵母提取物時細胞生長速度較快,培養(yǎng)10 d后添加2 g/L酵母提取物生物量達到對照組的1.7倍;脂肪酸含量比較,酵母提取物添加2 g/L 時脂肪酸含量與對照組相差不大,在培養(yǎng)第6天時是對照組的1.1倍。綜合比較,添加2 g/L酵母對生物量及脂肪酸含量均有促進作用,尤其添加2 g/L時,脂肪酸產量是對照組的1.6倍,酵母提取物可以作為黃絲藻異養(yǎng)培養(yǎng)的優(yōu)選氮源。
2.2.4 尿素。
尿素是由碳、氮、氧、氫組成的有機化合物,是哺乳動物和某些魚類體內蛋白質代謝分解的主要含氮終產物,也是目前含氮量最高的氮肥,其作為目前植物培育廣泛使用的氮肥之一,具有性價比高、保存使用方便等特點。將尿素添加到微藻培養(yǎng)中,可用于提供氮元素同時調節(jié)培養(yǎng)液pH,防治原生動物及細菌污染,達到穩(wěn)定養(yǎng)殖的目的。黃絲藻異養(yǎng)培養(yǎng)時添加尿素對比生物量和脂肪酸含量,結果如圖5所示,添加尿素試驗組生物量均低于對照組,添加尿素試驗組脂肪酸含量均低于對照組??梢姡砑幽蛩貙NN172生物量及脂肪酸含量沒有明顯促進作用。
綜合上述結果,將脂肪酸產量較高的幾組列表進行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表3),其中,蛋白胨1 g/L時脂肪酸產量提升最大,達到初始時的11.5倍,其次為酵母提取物2 g/L,為初始時的8.6倍,可以作為優(yōu)選氮源進一步優(yōu)化和培養(yǎng)。
2.3 不同鹽濃度培養(yǎng)對黃絲藻生物量及脂肪酸的影響
鹽度可以調節(jié)細胞內外的滲透壓,影響藻細胞的生理特性,對細胞生物量和脂肪酸含量產生影響。有研究顯示[16],NaCl會不同程度地抑制小球藻(C.vulgaris)的生長,且濃度越高,抑制越明顯。在濃度為0.1~0.4 mol/L的NaCl培養(yǎng)基中,藻細胞的生物量減少量不大,但是脂肪酸含量比未添加NaCl的有明顯提高,當NaCl質量濃度為0.3 mol/L 時得到最高脂肪酸總產量1.04 g/L。該研究通過添加不同濃度的NaCl對比黃絲藻異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中的生物量和脂肪酸含量的差別,結果發(fā)現(xiàn)(圖6),不同鹽度培養(yǎng)ENN172黃絲藻,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生物量呈先增后降的趨勢,不同鹽濃度組均在第4天達到最大,且隨著鹽濃度的提高,會對生物量的增加造成抑制。不同鹽濃度對比脂肪酸含量發(fā)現(xiàn),提高鹽濃度可以促進脂肪酸含量增高,其中NaCl 10 g/L時在第6天達到最大(27.03%),之后出現(xiàn)下降但仍為最高,而對照組、NaCl 1 g/L和NaCl 5 g/L組均在第8天達到最高。培養(yǎng)基中剩余糖濃度結果顯示(圖6c),前6 d,ENN172對培養(yǎng)基中的糖消耗量不大,第8天時培養(yǎng)基中的糖均被消耗至50 g/L以下。
綜上所述,鹽的添加有利于細胞中脂肪酸的積累,但不利于細胞中生物量的積累??梢杂糜谏锪糠e累結束的第二階段脂肪酸誘導,達到脂肪酸提高的目的。
3 結論
黃絲藻作為一種絲狀藻類,具有生長速度快、污染易控、采收成本低等培養(yǎng)優(yōu)勢,且其富含EPA、多糖等高附加值成分,是微藻多功能開發(fā)并實現(xiàn)產業(yè)化的優(yōu)選藻株。自養(yǎng)培養(yǎng)具有占地面積大,受環(huán)境光照、溫度等影響較大的特點,而異養(yǎng)培養(yǎng)可以提高單位占地面積的微藻產量,具有條件易受控、品質穩(wěn)定等優(yōu)勢而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黃絲藻異養(yǎng)培養(yǎng)條件優(yōu)化和探索,是實現(xiàn)其快速生長和脂肪酸產量提升的重要手段。
該研究對比了低氮條件下不同初始葡萄糖濃度時黃絲藻ENN172的脂肪酸生產情況,葡萄糖20 g/L時生長速度和最終生物量最高,30 g/L時脂肪酸產量最高,隨著葡萄糖濃度的增加,生物量大幅下降,且細胞脂肪酸含量也并未顯著增加,葡萄糖濃度過高時,會對藻細胞生長造成抑制,Rai等[21]研究發(fā)現(xiàn),當培養(yǎng)基中葡萄糖含量為5%~10%時小球藻的生長受到抑制,鞭金藻3011、三角褐指藻、綠色微囊藻在利用有機碳時也表現(xiàn)底物抑制作用。對比黃絲藻4種異養(yǎng)氮源不同濃度下的脂肪酸產量情況發(fā)現(xiàn),酵母提取物和蛋白胨都可顯著提高黃絲藻ENN172生物量和脂肪酸產量,推測可能與這2類物質中含有多種小分子氮源以及維生素有關,更能滿足微藻細胞對營養(yǎng)元素的需求,可作為優(yōu)選氮源進一步摸索條件提高最終脂肪酸含量。硝酸鈉濃度對黃絲藻脂肪酸產量有一定的影響,但效果不顯著,尿素對黃絲藻生物量呈負面影響,研究顯示[22],不同藻類對氮的吸收利用途徑會有所不同,進而引起培養(yǎng)基pH的變化,在吸收利用時會釋放出OH-導致培養(yǎng)液的pH升高,吸收利用時會釋放出H+使得培養(yǎng)液的pH降低,而在吸收利用CO(NH2)2時,培養(yǎng)液pH變化不大。該研究中培養(yǎng)液pH變化有可能是影響細胞生物量的主要因素。該株黃絲藻并未出現(xiàn)文獻報道的隨氮源濃度脂肪酸含量和生物量都增加的情況[20],黃絲藻藻株間有一定的差異性,或所選氮源等培養(yǎng)條件仍需優(yōu)化。另外,提高氯化鈉濃度可以促進黃絲藻ENN172脂肪酸的積累,但不利于生物量增加,對于脂肪酸誘導具有提升作用,說明鹽度脅迫導致的滲透壓變化對細胞吸收營養(yǎng)物質和胞內生化反應產生影響,不利于細胞生長繁殖,但可促使細胞積累脂肪酸。
生長速率和脂肪酸產量是決定一株藻是否能夠產業(yè)化的標準,綜合以上結果,黃絲藻ENN172在初步優(yōu)化條件后培養(yǎng)6 d脂肪酸含量達到27.03%(與初始相比提高3.4倍),脂肪酸產量仍有巨大提升空間,是一株值得深入研究的潛力藻株。
參考文獻
[1] RICHMOND A,HU Q.Handbook of microalgal culture[M].2nd ed.New Jersey:Wiley Blackwell,2013:208-211.
[2] WANG H,ZHANG W,CHEN L,et al.The contamination and control of biological pollutants in mass cultivation of microalgae[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3,128:745-750.
[3] GRAHAM L E,WILCOX L W.Algae[M].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Hall,2000.
[4] 王全喜.中國淡水藻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15-216.
[5] ZHANG L L,CHEN L,WANG J F,et al.Attached cultivation for improving the biomass productivity of Spirulina platensis[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5,181(1):136-142.
[6] WANG H,GAO L L,CHEN L,et al.Integration process of biodiesel production from filamentous oleaginous microalgae Tribonema minus[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3,142:39-44.
[7] 李曉敏,王興玥,范文宏.水華束絲藻與銅綠微囊藻凈化水體氮磷及其脂質積累過程比較[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19,9(6):2795-2801.
[8] 徐梓鈞,胡強,劉國祥,等.囊狀黃絲藻在不同初始氮濃度條件下特殊的油脂積累規(guī)律[J].植物科學學報,2018,36(3):411-419.
[9] 張春艷.DHA和EPA的生理作用及開發(fā)利用研究進展[J].柳州師專學報,2005,20(3):118-121.
[10] KINSELLA J E.Seafoods and fish oils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M].New York:Marcel Dekker,1987:217-220.
[11] 郝穎,汪之和.EPA、DHA 的營養(yǎng)功能及其產品安全性分析[J].現(xiàn)代食品科技,2006,22(3):180-183.
[12] 徐靜,謝蓉桃,林強,等.海洋生物多糖的種類及其生物活性[J].中國熱帶醫(yī)學,2006,6(7):1277-1278.
[13] LEWIN J C.Heterotrophy in diatoms[J].J Gen Microbiol,1953,9:305-313.
[14] WANG H,ZHOU W J,SHAO H M,et al.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iomass and lipid content in five Tribonema sp. strains at autotrophic,heterotrophic and mixotrophic cultivation[J].Algal research,2017,24:284-289.
[15] ZHOU W J,WANG H,CHEN L,et al.Heterotrophy of ?filamentous oleaginous microalgae Tribonema minus for potential production of lipid and palmitoleic acid[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7,239:250-257.
[16] 黃冠華,陳峰.環(huán)境因子對異養(yǎng)小球藻脂肪酸組分含量和脂肪總酸產量的影響[J].可再生能源,2009,27(3):65-69.
[17] 黃偉坤.食品檢驗與分析[M].北京:輕工業(yè)出版社,1989:19-21.
[18] 車繞瓊,黃力,王琳,等.葡萄糖對單針藻異養(yǎng)和兼養(yǎng)生長及油脂合成的影響[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15,35(11):46-51.
[19] CAI T,PARK S Y,LI Y.Nutrient recovery from waste water streams by microalgae:Status and prospects[J].Renew Sust Energ Rev,2013,19(1):360-369.
[20] GUO F,WANG H,WANG J,et al.Special biochemical responses to nitrogen deprivation of filamentous oleaginous microalgae Tribonema sp.[J].Bioresource Technol,2014,158(4):19-24.
[21] RAI M P,NIGAM S,SHARMA R.Response of growth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s of Chlorella pyrenoidosa under mixotrophic cultivation with acetate and glycerol for bioenergy application[J].Biomass and bioenergy,2013,58:251-257.
[22] WU J Y,WU S Y,SHU J J,et al.Effect of phosphate and nitrogen resources on lipidrich microalgae cultivation from textile waste water[C]//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s.Ho Chi Minh City,Vietnam:CRC Press,2016: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