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俊 蘇麗華
一、在備課中成長
我是第一次接觸到“功能性寫作”,嘗試以“任務情境”的形式來設計教學,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沒有參與過課例模式的實踐和交流,僅憑著臨時抱佛腳,閱讀了幾篇大博們的相關文字和課例介紹,帶著一知半解,閉門造車。三個月的備課磨課,我的確有點困頓、迷茫和煎熬。
(一)寫什么,任務情境的艱難選擇
寫作教學要“創(chuàng)設真實的寫作任務情境”,要“幫助學生喚醒、激活生活經(jīng)驗,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對生活表象進行加工、轉換”?;趯@一點的初步認知,在寫作內(nèi)容的選擇上,我決定走出教材,自編寫作的主題和內(nèi)容。
但是,寫什么呢?這著實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習作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長期積累的過程。參加這樣一個教學展示活動,借班上課,在缺乏對學生寫作基礎、水平了解的情況下,如何在一節(jié)40分鐘的習作課上,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欲望和熱情,指導學生運用具體的方法進行現(xiàn)場的寫作,我在彷徨中思考良久。
最早,我曾想以“我猜我猜我猜猜”為主題,上一節(jié)活動作文課?;顒泳褪乔榫?,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體驗、感受,再授之以一定的表達方法,進行現(xiàn)場即時的寫作,學生能夠做到寫之有物、作之有法,倒是便于現(xiàn)場教學的駕馭與把控。但是,學生為什么而寫作,其“讀者意識”怎樣體現(xiàn),我困惑許久。
情境就是生活。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去擷取習作的素材。我的第二個構想,是在前期做一個學生電子產(chǎn)品使用情況的調(diào)查,如電話手表、手機或平板電腦,通過調(diào)查了解的相關數(shù)據(jù),去引發(fā)學生關于電子產(chǎn)品利弊的思考,指導他們運用列數(shù)據(jù)、舉實例等具體的方法,來表達個人的思辨與見解。但是,囿于個人實際的工作情況,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做好前期的調(diào)查準備工作。于是,我又轉尋新的思路。
情境!情境?還有什么是學生有生活、有體驗的好素材,可以在寫作課堂上轉情移境呢?偶然,微信朋友圈里一位朋友發(fā)圖吐槽,早高峰送孩子上學,因為封路改道,原本五分鐘的車程變成了五十分鐘。
這不就是近一年來我們這個城市生活的常態(tài)嗎?出行堵車,作為早晚高峰最主要的參與者,許多學生是有真實見聞和切身體會的。為什么堵?是城市發(fā)展使然,不必深究。到底有多堵?堵成什么樣?聚焦這個話題,引導學生關注堵,觀察堵,擷取一個個堵的畫面和場景,教學生用文字去敘說堵,描述堵,喚醒生活,表達生活,把生活的情境引入課堂,這個內(nèi)容可寫。于是,我提出情境任務:贛州真堵呀!繼《都市現(xiàn)場》的“關注民生,追蹤熱點”新聞報道之后,《贛州晚報》的“熱點追蹤”欄目現(xiàn)誠邀廣大市民來稿,聊堵寫堵,真誠傾訴“堵之見聞”,寫出畫面感。
(二)怎么寫,在困頓中琢磨
“虔城說堵”(虔城,贛州市的別名)是極富話題性的。隨口說出一兩次擁堵的經(jīng)歷,并不困難。如果僅僅是講述一個堵的故事,將其寫下來,一則課堂時間不夠,二則對于已具備基本構思成文能力的六年級學生來說,習作訓練目標太過寬泛,寫作技能技巧的訓練點也不夠精準。因此,把目標指向“寫出畫面感”,那就需要考慮,在“怎么寫”的指導交流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煉寫好寫具體的“習作妙招”,并將此妙招嘗試運用,以落實寫作課上有“寫作”。
循著對畫面感的理解,我的教學思路如下:
第一,由“虔城擁堵”新聞導入,話題聚焦,引發(fā)學生的關注和表達熱情。
第二,出示精選的擁堵的畫面,喚醒生活體驗,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在交流和表達的過程中,指向“堵形堵狀”的描述和“堵中有動”“堵中有聲”的想象,為寫出有畫面感的文字找準落腳點,做好鋪墊。
第三,因時制宜,落實寫的過程。以《贛州晚報》“熱點追蹤”征稿的任務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10分鐘左右的微寫作,并進行現(xiàn)場展示與點評。
第四,在點評過程中,注意做好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因為說堵聊堵,更多的是負面情緒的表達。關注生活,而不是批判生活;描述生活,從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和積累習作的素材,這才是本節(jié)課話題作文課的意義所在。
總的來說,教學的思路是清晰的。但是,反復試教多次,包括最終展示的課例,我卻發(fā)現(xiàn),意欲指導學生從“堵形堵狀”“堵中有動”“堵中有聲”這三方面去寫出畫面感,始終指向的還只是寫的內(nèi)容。在文字的架構和組織上,學生會遇到哪些困難,老師可以提供哪些幫助或教什么可行的方法,整節(jié)課卻沒有很清晰的預設和體現(xiàn)。
重新解讀“學習元素”“學習支架”的概念,我驀然領悟,以往自己所積累的習作教學經(jīng)驗都是比較主觀的思考與做法,以碎片化的狀態(tài)呈現(xiàn),缺乏系統(tǒng)的整理和分類。
寫作的知識到底是什么?寫作的技能、策略到底有哪些?什么類型的習作課,需要哪些對應的展開方式和推進策略?在琢磨中,我依舊困頓,但有了方向。
(三)寫得怎么樣,在迷茫中思考
方向找到了,多走走彎路也是好的。
在以往的操作經(jīng)驗中,評價習作寫得怎么樣,我最擅長的,就是結合學生習作的內(nèi)容,發(fā)現(xiàn)其行文架構、遣詞造句、情感表達等方面的亮點、創(chuàng)新點,以激賞的方式去培養(yǎng)學生在寫作態(tài)度、情感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但是,在整個激賞的過程當中,作為教師,我始終把控習作評價的主動權,學生被動地聆聽與欣賞,缺乏積極、主動的思考和參與,而且也沒有更進一步的寫作修改活動。點評是老師的點評,展示是部分學生的展示,這個習作評價的環(huán)節(jié)該怎樣惠及更多參與寫作學習的學生,將其變被動為主動,現(xiàn)在我還沒有明晰的答案。但是,習作評價的目的是提高和改進,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之下,明確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將“學習支架”的理念運用到習作評價的設計當中,使學生習得方法,善于修改,這是值得嘗試與探究的。
二、差強人意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以“虔城說堵”故事為話題,激發(fā)學生表達愿望,引導學生學會描述“堵形堵狀”“堵中有動”“堵中有聲”。
2.通過現(xiàn)場習作、現(xiàn)場評析,引導學生感悟有“畫面感”的文字。
(一)新聞導入,話題提出
1.贛州有很多的贊譽和美稱,請同學們向來賓們介紹一下:江南宋城、客家搖籃、紅色故都、世界橙鄉(xiāng)、世界鎢都、稀土王國。
2.最近,贛州又多了一個特點,大聲齊說——堵。
3.這是怎么回事呢?請看江西電視臺的新聞報道。
4.榮登全國堵城排名第六位,說明贛州不是一般的堵,而是——非常的堵。
(二)看堵聊堵,點撥表達
1.那贛州到底有多堵呢?咱們來看一組畫面。
2.(圖一)早晨,新的一天開始了,堵嗎?有多堵?
(引導學生關注擁堵數(shù)量、長度、寬度)
像這樣堵成長龍的形狀常常出現(xiàn)。(板書:堵形堵狀)
3.(圖二)晚高峰,人們都急著回家,瞧,全球通大橋都堵成什么樣了?
(關注堵車的種類及寸步難移)
4.(圖三)車子都寸步難行了,這是什么情況?
(關注堵行的速度和加塞,感悟堵中動態(tài))
(板書:堵中有動)
5.(圖四)一個下雨天,高空俯拍的畫面,讓你作何感想?
如果給這個畫面加上點聲音,可能有哪些聲音?可能在表達什么意思?
喇叭鳴笛:怎么還不走呀?堵到什么時候呀?……
交警哨聲:注意,別搶道!前進,繼續(xù)前進!……
通過聽到的聲音,我們更加感受到堵的程度。(板書:堵中有聲)
6.(補充其他擁堵畫面)看著這一幕幕的畫面,此刻你最想說什么?請寫在習作紙第一行。
指名反饋,讀讀自己的感受。
(三)現(xiàn)場習作,現(xiàn)場點評
1.情境任務提出:贛州真堵呀!“關注民生,追蹤熱點”,繼《都市現(xiàn)場》的新聞報道之后,《贛州晚報》的“熱點追蹤”欄目現(xiàn)誠邀廣大市民來稿,聊堵寫堵,真誠傾訴“堵之見聞”。
2.請同學們牛刀小試,也來寫一寫。注意,用文字描述,要具體地寫一寫“堵形堵狀”,也可以通過寫“堵中有動”“堵中有聲”來描述擁堵。
3.現(xiàn)場習作,教師巡視(習作時間10分鐘)。
4.現(xiàn)場點評。請6~8位同學上臺朗讀自己的文字,并要根據(jù)“堵形堵狀”“堵中有動”“堵中有聲”三方面來評述和引導,同時發(fā)現(xiàn)巧用修辭的相關語句。
5.點評小結。習作中的描述,是自己的觀察加上思考和感受,借助一些合適的表達方法,將文字寫得更加具體、生動,讓人讀著讀著,能想象出具體的畫面和場景,這就是將文字寫出畫面感。
(四)課堂小結,正面引導
1.城市的擁堵雖然給人帶來不少煩惱,但因修路而導致的堵,是為了將來的暢通無阻。笑看生活,樂對擁堵,我們能夠期待,我們的城市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
2.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描述具體的畫面,將文字寫出畫面感。關于“堵”,咱們還能換個方式來寫,請欣賞:
上班路上,千里車流,萬里人潮。望大街內(nèi)外,
車行如龜,司機煩躁,一步不動,總是紅燈憋出尿。
交通如此多焦,引無數(shù)大款上公交。惜奧迪A6,慢如蝸牛。奔馳寶馬,無處發(fā)飆。一代天驕,蘭博基尼,淚看電摩把車超。俱往矣, 還數(shù)自行車,邊蹬邊笑。
3.堵車堵人不堵心,這篇風趣幽默的文字讓大家開懷大笑,那說明已經(jīng)意會,不用言傳。下課。
(五)板書設計
堵形堵狀
堵中有動? ?(比喻、擬人……)
堵中有聲
三、教學反思,在實踐中成長
敘述事情,一般是講清事情的來龍去脈,而描述則是自己的觀察加上思考和感受,借助一些合適的表達方法,將文字寫得更加具體、生動,讓人讀著,能想象出具體的畫面或場景。將文字寫出畫面感,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著實不易。
那如何化難為易,培養(yǎng)學生的畫面意識并嘗試習作實踐呢?基于此思考,我以“寫出畫面感,習作有妙招”為主題,設計了以“虔城說堵”為話題的現(xiàn)場作文教學,期冀有三:
1.“擁堵”是目前贛州的現(xiàn)狀,在這個話題上,學生有生活,有體驗,也就容易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可說的話,有想說的話,借助這個話題推進教學,就是順水推舟,水到渠成。
2.設定話題的目的,就是要激勵交流和表達。六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習作基礎,已經(jīng)能夠根據(jù)給出的習作命題或要求,自行構建基本的作文框架。因此,在揭示話題之后,給出“擁堵”的畫面,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在交流和表達的指導過程中,指向“堵形堵狀”的描述和“堵中有動”“堵中有聲”的想象,為寫鋪墊,學生寫有所法。
3.寫作教學是為了教學生寫作。在課堂上動手寫,時間并不充裕,寫作的內(nèi)容也只能以片段化的形式呈現(xiàn)。但是,寫的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寫后進行現(xiàn)場的點評反饋,其實效遠勝于光說不練假把式。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設計初衷,應該說目標還是比較明確的。但是,實際教學之后,“功能性寫作”的理念沖擊了我的思考?;仡^審視自己的課堂,為什么要寫擁堵的畫面感?這節(jié)課上寫下的文字到底是給誰看?它又起著什么實際的作用?作前交流和作后點評所講到的方法,究竟是觀察方法還是寫作的知識?本節(jié)課老師要教給學生的寫作知識點到底是什么?習作評價僅僅就是老師的點評嗎?評價的目的和意義又是什么呢?……
任務情境到底怎樣理解?學習元素到底指的是什么?兩者有怎樣的聯(lián)系?學習支架應如何選取和搭建?第一次參與“功能性寫作”理念指導下的寫作教學活動,雖還不能完全理解,但著實讓我對自己以往的作文教學有了一個重新的審視。就我執(zhí)教的這節(jié)習作課,我的反思如下:
(一)話題設計不等于任務情境的創(chuàng)設
為激發(fā)學生寫作欲望,我有意自己開發(fā)這次的寫作素材,從選擇的角度來說,“堵城”的話題無疑是很有聚焦性和生活化的?!爱嬅娓小笔潜容^抽象的概念,“寫出畫面感”就必須選取孩子有生活經(jīng)驗累積的內(nèi)容,在這一點上,我還是非常明確的。但是,看堵城,說堵城,為什么寫呢?僅僅將其作為寫作的內(nèi)容,其目的和意義何在呢?
“虔城說堵”,只是話題,而非任務情境的本身。任務情境的目的,應該是激發(fā)學生寫的興趣和熱情,指向自我表達或與人交往的實際寫作。任務情境要依據(jù)學生的實際寫作水平、生活體驗與積累來綜合考慮,盡管在話題的交流之后,我也曾提出《贛州晚報》“熱點追蹤”欄目的征稿事宜,但指向不明,沒有與“寫出面畫感”這一習作任務建立起必然的、有機的聯(lián)系。學生在課堂上仍是為了寫而寫,為了老師的要求而寫,出現(xiàn)學生的實際與老師的教學任務之間落差較大的問題。
話題設計,不等于任務情境的創(chuàng)設。堵城,的確是比較好的習作素材,但如何確立更加合理的任務情境并貫穿教學始終呢?這個問題值得思量。
(二)習作方法應指向支架的設計和運用
“寫出畫面感,習作有妙招”,妙招是什么?這是課后我對自己追問最多的問題。
描述“堵形堵狀”,寫出“堵中有動”和“堵中有聲”,這是教學設計中的三個預設。這三個預設,我放在了進行話題交流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點撥當中。但是,重新斟酌,我覺得這更像是觀察方法和思考方法。將觀察和思考寫下來,將生活經(jīng)驗與感受轉化成書面文字,應該如何指導?學生在組織文字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xiàn)問題,會遇到困難,如思路不開闊、不會表達、構段能力薄弱等,我該選取什么具體的方法或策略來給予學生幫助和支持呢?“學習元素”概念,“學習支架”的意識,讓我對習作教學“教什么、怎么教”有了新的思考和認知。
(三)習作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學生
學生進行習作,教師進行評改,以教師為評價主體,是長期以來固有的習作教學模式。本節(jié)課共邀請了8位同學進行現(xiàn)場習作展示,并對每個人的習作進行了積極的肯定和不一樣的點評,從寫作態(tài)度情感方面來說,的確有比較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習作教學的有效性應更加具體地體現(xiàn)在習作方法的學習和運用上。
教給學生相應的評價標準與方法,將習作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在習作課上,學生不僅習得寫作的方法,還能將其對寫作方法的運用轉化為對學習元素的認知,并將其運用在習作成果的評價上,這就促進了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提升,這一學習才是真實的、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