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蕊,李 豐,張美玉
(北京市豐盛中醫(yī)骨傷??漆t(yī)院,北京,100033)
痤瘡是一種臨床常見皮膚病,多見于青少年,將近80%以上的青少年均患有痤瘡[1]。與祖國醫(yī)學文獻中記載的“肺風粉刺”相類似?!夺t(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記載:“此證由肺經(jīng)血熱而成,每發(fā)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薄锻饪茊⑿分兄v到“肺氣不清,受風而生,或熱血凝結、冷水西面而生”[2]。中醫(yī)認為肺胃濕熱型痤瘡的發(fā)生與患者素體陽熱偏盛,肺胃蘊熱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中醫(yī)治療該病以“清肺胃濕熱,佐以解毒”為主。鑒于此,本文納入本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門診接診的80例面部痤瘡肺胃濕熱型患者,回顧性分析上述病例臨床資料,做出如下匯報:
此研究從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納入該時間段內(nèi)本院門診接診的80例面部痤瘡肺胃濕熱型患者,本次研究分組方法是“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對照組(40例)、研究組(40例)。研究組女性16例、男性24例;年齡16-28歲,平均(21.52±3.11)歲;病程1-6年,平均(3.52±0.41)年;Pillsbury分級:I級12例、II級15例、III級13例。對照組女性18例、男性22例;年齡17-26歲,平均(21.47±3.08)歲;病程2-5年,平均(3.59±0.38)年;Pillsbury分級:I級13例、II級14例、III級13例。一般資料兩組相比,P>0.05,可比較。
納入標準:①年齡均大于18周歲。②均符合《痤瘡(粉刺)中醫(yī)治療專家共識》[3]中對肺胃濕熱型痤瘡診斷標準。皮損部位對稱分布;皮疹為密集分布或者散在分布的粟米大小黑頭粉刺、白頭粉刺、瘢痕、囊腫、結節(jié)、膿皰、炎性丘疹;舌質(zhì)紅,舌苔白或膩;伴有口干、口臭、大便干燥、皮疹疼痛瘙癢等癥狀。③可正常溝通、交流。
排除標準:①未開展研究前1月接受過雌激素、抗生素治療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③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者。④合并重大感染疾病者。⑤腎、肝功能不健全者。⑥存在藥物過敏史者。
對照組予以丹參酮膠囊,口服,每次1.0g,每日3次,連續(xù)用藥4周。研究組予以枇杷清肺飲(藥物劑量隨癥加減):枇杷葉10g、苦參10g、赤芍10g、生槐花15g、白茅根30g、生白術10g、梔子10g、生薏苡仁30g、麩炒枳殼10g、黃連6g、黃芩10g、生甘草6g。月經(jīng)不調(diào)者:加益母草15g。感染嚴重者:加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0g。大便秘結者:加大黃6g。每日1劑,水沖服,分2次服用,連續(xù)用藥4周。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臨床癥狀積分、皮損面積、不良反應。臨床療效判定標準:①皮損面積消退70%以上,判定為“顯效”。②皮損面積消退50-69%,判定為“有效”。③皮損面積消退49%以下,判定為“無效”。顯效有效,除以每組總例數(shù),即可得總有效率[4]。臨床癥狀積分:包括自覺疼痛、皮損顏色、皮損大小、皮損數(shù)目、皮損類型,以0分(無癥狀)、2分(輕度)、4分(中度)、6分(重度),采用0-6級評分法計分,總分為30分,每項總分為6分,分值越高,則表明癥狀越重[5]。統(tǒng)計所有研究對象治療前、治療4周后皮損面積。不良反應:統(tǒng)計面部潮紅、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fā)生率。
用SPSS26.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表達形式是(x ± s),t檢驗;計數(shù)資料,數(shù)據(jù)表達形式是“[n/(%)]”,χ2檢驗。P<0.05,即為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臨床總有效率研究組(95.00%)顯著比對照組(72.50%)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組間對比:臨床癥狀積分兩組治療前相比P>0.05;治療4周后研究組顯著比對照組低,P<0.05。組內(nèi)對比:臨床癥狀積分兩組治療4周后均顯著比治療前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比較(x ± s)
組間對比:皮損面積兩組治療前相比P>0.05;治療4周后研究組顯著比對照組低,P<0.05。組內(nèi)對比:皮損面積兩組治療4周后均顯著比治療前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皮損面積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皮損面積比較( s±)
組別 治療前(cm2)治療4周后(cm2) t P研究組(n=40) 22.26±2.62 10.07±0.62 28.6352 0.0000對照組(n=40) 22.29±2.59 14.52±1.41 16.6643 0.0000 t 0.0515 18.2720 - -P 0.9591 0.0000 - -
研究組1例面部潮紅、1例惡心嘔吐,共計2例,占5.00%(2/40);對照組2例面部潮紅、4例惡心嘔吐、3例腹痛腹瀉,共計9例,占22.50%(9/40)。研究組顯著比對照組低,P<0.05(=5.1647 P=0.0231)。
西醫(yī)認為,痤瘡的發(fā)生與炎癥反應、細菌感染、毛囊皮脂腺堵塞、皮脂分泌過多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精神焦慮、肥胖、高糖飲食、飲酒、吸煙等均是痤瘡發(fā)生的高危因素[6]。皮脂淤積極易導致表皮葡萄球菌、痤瘡丙酸桿菌、糠秕孢子菌大量增殖,出現(xiàn)嚴重炎癥反應,進而引發(fā)囊腫、丘疹、膿腫、膿皰等癥狀[7-8]。痤瘡屬于中醫(yī)領域“粉刺”、“粉花瘡”等范疇,中醫(yī)認為該病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營血漸熱、陽熱偏盛、氣郁血滯、血熱外壅,阻于肌膚而發(fā),病變部位主要在肺,熱濕主要的病性證素,因此中醫(yī)治療該病的關鍵是從熱論治以及從肺論治[9]。肺胃濕熱型的痤瘡的特點是:主癥為:a.以紅色丘疹、黑色粉刺為主,同時伴有少量結節(jié)、淺表性小膿皰。b.新發(fā)炎性皮損。次癥:口干黏苦,顏面油膩,尿黃,大便秘結,舌質(zhì)紅,苔白活黃膩,脈滑數(shù)或弦滑。《醫(yī)宗金鑒.肺風粉刺》中講到:肺經(jīng)血熱而生成粉刺。在《醫(yī)宗金鑒》中:枇杷清肺飲具有消散庁瘡、解毒消腫、清熱涼血作用,被認為是治療痤瘡的專方[10]。
本文對傳統(tǒng)枇杷清肺飲進行加減治療,對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者:加益母草。感染嚴重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大便秘結者:加大黃。本研究示: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比對照組高,臨床癥狀積分、皮損面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比對照組低,P<0.05。說明枇杷清肺飲應用于面部痤瘡(肺胃濕熱型)治療中安全、有效。現(xiàn)對枇杷清肺飲的辨證施治做出如分析:枇杷清肺飲中枇杷葉能清肺熱,降肺火,黃芩可以清上焦肺熱,黃連可泄心胃火盛、中焦胃火,梔子苦寒清熱,能瀉火除煩涼血,清上中下三焦的熱邪,赤芍、白茅根涼血解毒,生槐花具有清大腸濕熱功效,苦參具有祛濕止癢作用,生薏苡仁利水滲濕,清熱排膿,生白術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濕,除胃熱。枳殼健脾開胃調(diào)五臟。甘草味甘微涼,能清熱解毒,并能調(diào)和諸藥,整方具有涼血、解毒、清泄肺胃蘊熱作用。對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者:加益母草,起到利尿消腫、活血調(diào)經(jīng)的作用。感染嚴重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起到消腫腫痛、清熱解毒的作用。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具有逐瘀通經(jīng)、涼血解毒、清熱瀉火、瀉下攻積功效。中藥性味溫和,不會給機體造成明顯的毒副作用,安全可靠,患者接受度、耐受性均較高。對于出現(xiàn)面部潮紅、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的患者,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停藥后即可自行恢復。
綜上所述:面部痤瘡(肺胃濕熱型)患者采納枇杷清肺飲治療,可有效縮小皮損面積,促進臨床癥狀消退,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信賴并將“枇杷清肺飲”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