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鴻飛
曹植的《白馬篇》塑造了一位武藝精絕、忠心報國的白馬英雄的形象,是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
少小去鄉(xiāng)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fā)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shù)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qū)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漢末文人劉劭的《人物志》中曾言:草木之華謂之英,萬獸之杰是為雄。曹植筆下的“白馬英雄”成為中國人心目中英雄的具體形象:
“白馬英雄”身世傳奇:年紀輕輕就離別了家鄉(xiāng),到邊塞顯身手,建立功勛。
“白馬英雄”身負絕技:拉開弓如滿月,左右射擊,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飛騎射裂了箭靶“月支”,轉(zhuǎn)身又射碎箭靶“馬蹄”。他靈巧敏捷賽過猿猴,又勇猛輕疾如同豹螭。
“白馬英雄”心懷家國天下:聽說國家邊境軍情緊急,告急信從北方頻頻傳來,游俠兒催戰(zhàn)馬躍上高堤。
“白馬英雄”屢建奇功:隨大軍平匈奴直搗敵巢,再回師掃鮮卑驅(qū)逐敵騎。
“白馬英雄”精忠報國,視死如歸:上戰(zhàn)場面對著刀山劍樹,從不將安和危放在心里。連父母也不能孝順服侍,更不能顧念那兒女和妻子。名和姓既列上戰(zhàn)士名冊,早已經(jīng)忘掉了個人私利。為國家解危難奮勇獻身,看死亡就好像回歸故里。
讀罷此詩,人們腦海中就會清晰地呈現(xiàn)出一位身騎白馬,武藝超群,沖鋒陷陣,奮勇殺敵,視死如歸的“游俠兒”形象,威風凜凜,氣宇非凡,英雄氣概!令人氣血賁張,熱血沸騰!
而我們再來讀一讀北朝民歌《木蘭詩》,則全然不是這樣的英雄形象:
我們讀到的是紡線織布,嘆息不斷的木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我們讀到的是精心購置,忙忙碌碌的木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我們讀到的是思念家鄉(xiāng),不舍家人的木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我們讀到的是戰(zhàn)后歸鄉(xiāng),不慕榮華的木蘭: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我們讀到的是穿戴女妝,頑皮可愛的木蘭: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我們也僅僅從少之又少的詞句中讀到了戰(zhàn)爭的艱苦、殘酷,從而想象出木蘭的勇敢、聰慧、堅毅。但詩句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似乎遠遠無法塑造出像“白馬英雄”那樣的英雄形象,無法體味到像“白馬英雄”那樣的英雄氣魄!
那么我們?nèi)绾蝸砝斫狻赌咎m詩》的木蘭形象,如何在教學中實現(xiàn)較為準確的教學定位,從而設計我們的教學課堂,達成學習目標呢?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者們已經(jīng)給了我們較為明晰的思路:
統(tǒng)編教材的編者將《木蘭詩》放在七年級下冊,“單元提示”中這樣寫到:“家國情懷,是人類共有的一種樸素情感,它意味著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化,熱愛家鄉(xiāng)的土地人民……它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這個單元所選的都是表現(xiàn)家國情懷的作品,能夠激發(fā)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感?!鳖A習提示中這樣寫到:“這首民歌既展現(xiàn)木蘭的英雄氣概,也表現(xiàn)了她的女兒情懷。學習時注意從這兩方面把握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睆摹皢卧崾尽焙汀邦A習提示”中可以看出統(tǒng)編教材編者對木蘭人物形象的明確定位:英雄氣概,女兒情懷,于國,木蘭有英雄的氣概;于家,木蘭有女兒的情懷。
另外,從統(tǒng)編教材編寫中配圖的細節(jié)處,也可見到編者對木蘭這一人物形象定位的意圖。統(tǒng)編教材的配圖用了彩色,木蘭帽子上的紅纓穗,還有精致修飾的馬纓穗、馬鞍,甚至還有帶有花朵圖案的馬鞍墊,都讓我們感覺到編者在配圖中體現(xiàn)木蘭身上的女兒情懷。
將木蘭形象如此明確定位,用來區(qū)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英雄人物形象?!鞍遵R英雄”武藝卓絕,南征北戰(zhàn),精忠報國,視死如歸的形象是典型意義上的民族英雄,“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儒家思想的“治國平天下”也自是如此。朱乾評曹植《求自試表》云:“昔從武皇帝,南極赤岸,東臨滄海,西望玉門,北出玄塞,伏見所以用兵之勢,可謂神妙。而志在擒權馘亮,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白馬篇》中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也正是表達此意??梢哉f“白馬英雄”是建功立業(yè)的有志男兒心中的理想英雄形象,所以成為幾千年來傳統(tǒng)文化中正面宣揚贊頌的英雄。
而木蘭形象則并不如此,《木蘭詩》選自《樂府詩集》,“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于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制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后來,人們將樂府機關采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辭,于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也就是說,《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民間百姓口耳相傳的文學作品,也可能是民間百姓哼唱的歌詞。平民百姓對木蘭的喜愛并不完全是木蘭的奮勇殺敵、沖鋒陷陣,更多的是木蘭代父從軍的女兒之孝、思鄉(xiāng)念親的女兒之思、女扮男妝的女兒之慧、戰(zhàn)場奔波的女兒之勇、辭官歸鄉(xiāng)的女兒之愿、梳妝打扮的女兒之美,正是這種女兒情懷使木蘭形象深入人心,深得民間百姓的喜愛,口耳傳誦,津津樂道。
《木蘭詩》通過藝術的形式記敘了木蘭的傳奇故事,塑造了一個巾幗英雄形象。這個英雄形象的前綴詞是“巾幗”,“巾幗”指古時候的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祀大典時戴一種用絲織品或發(fā)絲制成的頭飾,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其上還裝綴著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貴首飾。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人們便稱女中豪杰為“巾幗英雄”,后人又把“巾幗”作為婦女的尊稱。所以木蘭的形象首先應該確立的是女兒形象,由此形象確立的基礎上,再表現(xiàn)她的英雄精神,這樣的木蘭首先是可愛可親,然后是可敬可贊的。
正如語文特級教師王君老師說的一樣:不尋常的木蘭,可佩的木蘭!木蘭一個英雄的傳奇,木蘭本是一個云鬢花黃的少女,木蘭作為尋常女兒家,她勤勞能干,她留戀家人,她喜歡紅妝,她眼中的幸福簡單而平靜;木蘭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她在國家危難之際,敢于擔當,替父從軍;她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她浴血奮戰(zhàn),九死一生;她功勛卓著卻不慕榮華;她女扮男裝,聰明機智,十二年而不被人識破。木蘭的尋常與不尋常正構成了這個英雄的傳奇的一體兩翼。木蘭因?qū)こ6捎H可近;因不尋常而可敬可配。所以幾千年來,木蘭的故事在中華大地上才成了一首久唱不衰的歌。
編輯/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