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泓博在工作崗位上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更要有新?lián)?。我想這是作為殯葬人最起碼的決心和信心。”這鏗鏘有力的話語來自于剛剛被評為全國民政系統(tǒng)勞動模范,河南省許昌市殯儀館火化班吳泓博在單位道德講堂上的發(fā)言。他的一席話展示了新時代殯儀人的風采,也說出了殯儀人特殊的為民情懷。參加工作16年的吳泓博默默地奉獻在殯葬工作的一線,用平凡努力印證著自己的人生初心,用愛心為逝者送行,用溫情給家屬以慰藉,成為許昌市殯儀館“最溫情的守望者”。
吳泓博的父親是一名老火化工,父親深深地理解這份工作的辛苦,一開始并不希望他干這行,但從小受到父親影響的吳泓博還是毅然決然地踏進了殯儀館的大門。由于世俗的偏見,人們對殯葬行業(yè)存在著忌諱和排斥。面對親戚朋友的質(zhì)疑,他說不出什么感人的大道理,只是覺得這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工作,既然選擇了就要把它做好。
剛參加工作時,吳泓博被安排接運遺體,干這行需要很強的心理素質(zhì),當時在別人眼中還是“毛頭小伙”的他卻從未退縮,從未抱怨,從未放棄。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2003年7月底的一天,接到公安局通知,許昌市郊有具投河自盡的男尸,已經(jīng)三四天了,需要盡快處理。吳泓博和同事到達現(xiàn)場后,場面不堪入目,由于氣溫過高,加上河水浸泡,尸體已經(jīng)高度膨脹和腐爛,散發(fā)著極其刺鼻的氣味。外表沉靜的他內(nèi)心已經(jīng)在給自己安慰,他深吸了一口氣,戴上口罩、手套,小心翼翼地和同事們將逝者遺體裝入尸體衛(wèi)生袋,在抬運過程中,同事們每走幾步都會停下來,換個地方透透氣休息會兒,而他在原地用自己衣服稍微遮掩一下,喘口氣后就繼續(xù)投入工作。他心里明白,這是自己的職責所在。
火化班是殯儀館中最臟、最苦、最累的崗位。火化爐開啟后爐內(nèi)溫度高達1300℃,盛放骨灰的爐面冷卻后也在200℃以上。吳泓博在火化爐燃燒的時候,不僅要寸步不離,還必須不時打開火化爐的防火蓋,查看爐子里的情況。特別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因為工作的特殊性,車間里不能安裝空調(diào)、風扇等降溫設備,整個車間就像一個大蒸籠,讓人透不過氣來。而他仍需穿長袖長褲工作服。一天下來,吳泓博總是汗流浹背,全身濕透,穿在身上的衣服都能擰出水來。即使是這樣的工作環(huán)境,吳泓博有時一天能連續(xù)工作十幾個小時,剛開始的時候,他會接連幾天頭昏腦漲,惡心反胃。但他時常鼓勵自己:“要向老同志學習,老同志能干好我也一定能干好。”倔強的他,硬是憑著一股好學上進的精神,慢慢適應了工作。面對這些吳泓博說:“既然我選擇了這份工作,就一定要把它做好?!?/p>
2016年7月21日,是吳泓博這輩子都難以忘懷的一天,維和英雄李磊、楊樹朋烈士遺體告別儀式在許昌市殯儀館舉行。當看到載著烈士的靈車緩緩駛?cè)霘泝x館時,吳泓博的心情格外沉重。吳泓博被分配參與兩位烈士的遺體火化任務,當看到烈士遺體緩緩推至火化爐旁,他以標準的鞠躬禮向兩位烈士深深致敬,致敬他們不畏犧牲、精忠報國的可貴品質(zhì)。在隨后的入爐儀式、骨灰整理中,他同樣懷著崇敬的心情向烈士深深鞠躬,以無言的鞠躬禮向兩位英雄致敬。有同事問他,“你今天的鞠躬禮格外的多啊?!眳倾M臉肅然地說:“這是咱們的國家英雄,我們的榜樣,鞠躬再多都不覺得多?!?/p>
吳泓博在火化一線工作時,每次當把逝者遺體推進火化間時,他都會面朝逝者深深三鞠躬。這深深的三鞠躬,是吳泓博對逝者最大的溫情和尊重?,F(xiàn)在這樣的一種行為已經(jīng)成為火化班的一項工作流程,也成了許昌殯葬的標準和規(guī)范。
吳泓博用殯葬人最真摯的情感、真誠的愛心,化解了每位逝者家屬的悲傷和痛楚。一次,在給一名逝者辦完全部程序即將推進火化爐火化時,逝者家屬突然提出想給逝者最后再理個發(fā)。吳泓博聽到逝者家屬的要求后,立即回到整容室拿來理發(fā)工具,按照逝者家屬的要求細心地為逝者修剪頭發(fā)。當家屬看到他精心整理的儀容后深深地握著他的手連聲感謝,而他卻微微一笑地說:“這是我應該做的?!痹趨倾┭劾?,每一個流逝的生命都值得他認真對待。小心謹慎地抬放遺體,認真仔細地揀裝骨灰,這些工作他都會一絲不茍地來完成。盡管這樣加重了他的辛苦,但盡心維護逝者的尊嚴,讓逝者的親人獲得更多的慰藉,他覺得很欣慰。吳泓博說他要做的就是讓逝者在家人親友的陪伴下,有尊嚴地走完最后一程,讓逝者安息、讓生者慰藉。
社會上對殯葬行業(yè)存在一定偏見和誤解,認為火化工作沒什么技術(shù)含量。而吳泓博卻認為,火化工作只要精心譜曲,照樣能為自己的人生彈奏出精彩的樂章。做火化工16年來,吳泓博刻苦鉆研專業(yè)技術(shù),很快就掌握了火化爐的爐溫控制、油量控制、排風掌控等等,迅速成為一名技術(shù)能手。同時他也見證了火化爐操作從機械到電子再到電腦的演變。現(xiàn)在吳泓博能根據(jù)遺體性別、年齡、身材大小,以及個人信息單里的逝世原因、病史等,判斷火化時需要的風力、壓力和時長。他利用業(yè)余閑暇之余,主動參與火化設備的檢修維護,篩查機器設備問題,清潔保養(yǎng)火化機器,大大減少了設備出故障的幾率,為單位節(jié)約了一大筆機器維修保養(yǎng)資金。在吳泓博看來火化工作不單是純體力勞動,而是體力腦力相結(jié)合,技術(shù)含量很高的工作。有了知識,還得有經(jīng)驗,最重要的是有一顆善心。
在工作中哪里艱苦,哪里就有吳泓博的身影,臟活、累活他總是沖在最前面。為了節(jié)省單位支出,他主動承擔起清理火化爐煙道的任務,火化爐煙道內(nèi)的空間極其狹窄,只有1米高,70厘米寬,人鉆進去之后只能蹲著或者跪著。黑暗的煙道里有一半是爐灰和磚渣,里面彌漫著嗆人的煙塵及令人窒息的廢氣味,再加上余熱的烘烤,別說干活了就是在里面待上幾分鐘都會呼吸急促、大汗淋漓,而他在煙道里面一待就是幾個小時,還要拿著鐵鍬一鍬一鍬徹底地清掃煙灰雜物,每次清理完,他全身都沾滿了漆黑的煙灰,即使戴著兩層口罩,鼻孔里還是有黑灰,好幾天也洗不干凈。在他的帶動下,全班同事都參與到了這項工作中,僅這項工作每年就能為單位節(jié)約經(jīng)費幾萬元。
經(jīng)歷過人生多種的悲歡離合,吳泓博卻變得越來越感性,有時是被人世間的真情所打動,有時卻是被現(xiàn)實中的無奈所觸動。因為這份工作,讓吳泓博與一些親戚朋友變得疏遠,在陌生人眼里吳泓博更是成了“另類和特殊人物”。逢年過節(jié)時他不敢輕易上親戚家串門兒,也從不敢主動和別人握手,婚禮喜宴一般都不會親自參加。但當逝者家屬握著他的手表示感謝時,當領導給予他肯定和贊賞時,吳泓博覺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知道,自己的生活已離不開熱愛的殯葬事業(yè)了。
吳泓博說,在殯儀館工作最容易尋找到人生的平衡點,對人生的理解也更為透徹,也時刻提醒著自己,要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吳泓博雖然工作在生命的終點站,但他愿做生命終點的溫情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