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天讓
阿富汗巴米揚省弗拉迪山谷里哈扎拉人的孩子們歡快地奔跑,他們背后是弗拉迪石窟,有些洞窟被用作倉庫或圈養(yǎng)牛羊
在被塔利班炸毀之前,阿富汗巴米揚石窟的東、西大佛已是世界知名的佛教歷史遺址。鮮為人知的是,早在1390年前,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就記載了巴米揚大佛和“梵衍那”王國的盛貌。《大唐西域記》關于巴米揚的記載,也幾乎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詳細的文獻記錄。55米高的巴米揚大佛代表著它所依存的古代佛教國家,聳立在絲綢之路上,勾連著西方的波斯薩珊王朝和東方的印度文化,見證了亞歐大陸東西方的融合和沖突。除了大佛以外,巴米揚石窟壁畫“東西合璧”的美術風格,也日漸成為近百年來考古藝術史觀察的重點。遺憾的是,從玄奘之后的1300多年里,巴米揚鮮有中國學者踏足考察。
文化遺產(chǎn)不僅是和平與融合的工具,它還應當是一個發(fā)展的因素,為將來的人們提供可資借鑒的材料。
本期的封面文章中,我們的特邀作者邵學成和攝影師孫志軍前往阿富汗,探訪被塔利班破壞之后的巴米揚遺址。這次探訪是敦煌研究院考察巴米揚的“破冰之旅”,也是繼玄奘法師之后中國專家的首次重訪巴米揚。在這次不同尋常的旅途之中,我們作者不僅在殘存的遺跡中發(fā)現(xiàn)了隱藏的秘密,也與看護石窟的昔日少年結下了友誼,與巴米揚千年歷史中屢次被摧毀又屢次重建的命運產(chǎn)生了共鳴。這期專題,我們將展示給讀者一個壯麗而神奇的古代奇觀,同時也希望讀者和我們一起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讓巴米揚不斷重生?文化遺產(chǎn)不僅是和平與融合的工具,它還應當是一個發(fā)展的因素,為將來的人們提供可資借鑒的材料。我們希望,重訪巴米揚能讓我們想起,人們是怎樣一次次將文化的沖突化解為共識的。這些遠古的遺存,將永遠是人類未來融合的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