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詞義變化大的漢字,“的”應(yīng)該算一個了。在古代,“的”字表示“鮮明”之義。宋玉的《神女賦》中就有“眉聯(lián)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的句子,意思是說,仙女唇部熠熠生輝。不過,如今的“的”早已沒有了美唇之感,它集“dī”“d픓d씓de”四種讀音于一身,每個讀音都有不同的含義。
據(jù)說,“目的”的“的(dì)”源自隋唐時期的一個故事。北周舊臣竇毅的女兒不僅姿色出眾,而且仗義執(zhí)言,對楊堅篡奪北周政權(quán)后把高官都趕下臺的做法極為不滿,常有激烈言詞。竇毅給她出榜招婿,條件是不僅有文才,還要有武功,誰想娶才貌雙全的女兒為妻,必須射中畫于屏風上的孔雀的兩只眼睛。滿城公子王孫前來射箭,都沒有射中,后來李淵來到竇府,拉弓射箭,兩發(fā)皆中,屏風上的孔雀左右兩眼頓時露出兩個窟窿?!澳康摹币辉~正是源于孔雀眼睛(目)之靶(的)。
的(dí)確是真實、確實、實在之意。司馬光《申明役法札子》中說:“若舊法人數(shù)有于今日不可行者,即是妨礙,合申乞改更。人數(shù)或太多,或太少,惟本州縣知得的確?!?/p>
虛詞“的(de)”并非可有可無,盡管有時它可以省略,如“他的媽媽”可以說成“他媽媽”,“我們的城市”可以說成“我們城市”等。很多時候它是不能省略的,如“開車的”不能說成“開車”,“吃飯的”不能說成“吃飯”,“玩耍的”不能說成“玩?!?,不然容易引起歧義。
我們現(xiàn)在把乘坐出租車稱為“打的(dī)”,是從粵語“的士”轉(zhuǎn)化而來的。善于引申的人們不但把計程車稱為“的士”,還把可以出租的車都稱為“的”了。面包車是“面的”,摩托車是“摩的”,就連開“的士”的司機,也成了“的哥”“的姐”。這些說法不但約定俗成,還有擴大蔓延之勢。
(作者劉紹義,選自《語言文字報》2019年3月27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