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華
名聞遐邇的古絲綢之路上的歷史重鎮(zhèn)高昌故城,位于新疆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河三角洲、吐魯番市東面40多公里的三堡鄉(xiāng),是目前新疆地區(qū)留存最大的故城遺址。歷史上,高昌故城曾是西漢至元明時期(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4世紀)吐魯番盆地中心城鎮(zhèn),歷經(jīng)西漢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國、唐代西州和高昌回鶻等時期,時間跨度長達1400年左右。在漢唐時期,它是中國西域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之一,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和重要門戶。1961年3月,高昌故城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高昌故城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紀,為當時西漢王朝在此進行屯田的軍隊所建,稱為高昌壁。西漢王朝經(jīng)營西域,一直把這里作為重要根據(jù)地。公元5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在這個狹窄的吐魯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現(xiàn)4個獨立王國,分別是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麹氏高昌。在他們統(tǒng)治的 140年間,歷屆“高昌王”均受中原朝廷的冊封,有的高昌王還娶朝廷公主為妻。唐貞觀十四(公元640年),唐朝在此建置西州,下轄5縣。公元9世紀末,漠北草原回鶻汗國衰亡,西遷的一支部落在此建立了高昌回鶻國,疆域范圍遠遠超過了今日吐魯番盆地。到了13世紀中葉,高昌回鶻國為蒙古游牧民族所滅,高昌故城從此逐漸毀滅。
高昌故城是當時西域的首府,由于城高壕深,易守難攻,漢王朝一直把這里作為重要的軍事重地,在此駐軍屯田。隨著漢人與漢文化的涌入,高昌人口不斷增加,經(jīng)濟日益發(fā)展繁榮。
當?shù)鼐S吾爾族人,把高昌故城稱為“亦都護城”,有“王城”的意思。目前,高昌故城大部分建筑物消失無存,只有外城西面北邊的城門、西南和東南角兩處寺院遺址保存較好。雖然它歷經(jīng)千年歷史滄桑巨變,登高眺望,高昌故城的輪廓依舊清晰可見。
據(jù)史料記載,唐朝控制高昌后,在這里大興土木,準備把高昌打造成另一個“小長安”。今天遺存的高昌故城,就是在唐代高昌城的基礎上建造而成的,全城呈不規(guī)則正方形,總面積約220萬平方米,由外城、內城和宮城組成。在高昌繁盛時期有9個城門,其中南面有3個城門,東、西、北各有2個城門。城墻由夯土筑成,高大厚實。目前,高昌故城保存最好的部分首推外城墻,結構完整,宏偉壯觀,城墻外面的甕城、壕溝等防御設施清晰可見。
來到內城,映入眼簾的是北部正中的一座不規(guī)則方形小城堡,當?shù)厝朔Q“可汗堡”。平面呈南北長方形,以寺院建筑群居多 。宮城位于全城最北部,宮城內仍存許多高大的殿基,并可看到南、西、北3面有寬大的階梯式門道供出入。從留存的高大殿基,可以看出宮殿建筑與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宮殿布局相似。
外城東南角的佛教寺院遺址,尚存一座多邊形的塔,佛寺兩側曾有高大的佛塔,院內正中有殘存塔柱,而佛龕內則殘存著菩薩像和壁畫。從建筑特征和殘存壁畫上的聯(lián)珠紋圖案分析,其建筑年代約在公元6世紀。離寺院遺址不太遠的地方,有一些 “居民區(qū)”,這些建筑都是依地勢而建。高的地方,挖地為墻,洞為屋,從地面向下掘成院落,就像陜北一帶的窯洞;低的地方,采用土坯堆徹,壘土起墻,拱頂門窗……這些建筑形式,冬暖夏涼,直到現(xiàn)在,吐魯番地區(qū)的房屋結構仍然保持著這樣的傳統(tǒng)特色。
外城西南角的佛教寺院遺址,占地近1萬平方米。仔細觀察,這座佛寺的山門、講經(jīng)堂、大殿、藏經(jīng)樓、僧舍等建筑,其建筑年代屬麹氏高昌中期,約為隋代所建。其中,位于中心位置的高大圓形建筑被稱為“講經(jīng)堂”,相傳是唐代高僧玄奘曾在這里講經(jīng)。
漢唐時期,高昌是連接中原、中亞、歐洲的交通樞紐,經(jīng)貿活動十分活躍,世界各地的宗教也經(jīng)由高昌傳入內地。在古代,高昌在溝通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