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回鶻

      • 基于VOSviewer的回鶻研究領(lǐng)域可視化分析
        ,在考古領(lǐng)域涉及回鶻的相關(guān)研究不斷增多。回鶻是中國古代北方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的民族之一,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民族風情。回鶻約在公元前2世紀登上歷史舞臺,幾經(jīng)變遷,回鶻的發(fā)展受到政治文化流變和不同宗教的影響,逐步形成完整的回鶻民族體系,各個方面皆具回鶻民族特色。透過回鶻研究領(lǐng)域的表觀,可以層層深入地推究蘊含的人文理念及社會形態(tài),對史前范疇進行探究有助于尋得整個民族文化演進的行跡[1]?!耙粠б宦贰背h的提出,引發(fā)了研究中國古絲綢之路沿線少

        絲綢 2023年11期2023-11-14

      • 元代回鶻文文獻整理中的人名翻譯問題*
        100081)回鶻文源自粟特文,主要使用于9至15世紀。19世紀末以降,國外探險隊在新疆吐魯番及河西走廊一帶進行大規(guī)??脊磐诰?,此后揭開了回鶻文文獻整理與研究的序幕。回鶻文文獻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典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及回鶻文化的主要載體,解讀和翻譯是整理民族文獻的基礎(chǔ)性工作。其中人名翻譯難度頗高,直接影響文本的整理質(zhì)量。王丁《人名之為史料》論“任何專名都是有意義的,人名承載的是有關(guān)人的信息”[1]115,要言之,人名體現(xiàn)了社會文化、宗教信仰、部族來源諸多歷史

        民族翻譯 2022年5期2023-01-16

      • 敦煌回鶻石窟分期斷代問題芻議 ——兼論“六字真言”的概念與使用
        730030)回鶻人在敦煌的活動長達5 個多世紀,留下了豐富的石窟藝術(shù)遺產(chǎn)。近期,隨著回鶻歷史文化研究的深入推進,回鶻石窟以及相關(guān)的壁畫、服飾等研究受到了學界的注目。目前,學術(shù)界在敦煌回鶻石窟研究領(lǐng)域關(guān)于石窟分期斷代、藝術(shù)風格、服飾文化、供養(yǎng)人像等方面的研究陸續(xù)有了新的進展。由于漢文史籍對瓜沙地區(qū)回鶻歷史文化的記載既零星又分散,敦煌出土的回鶻文資料雖數(shù)量不少,但大多為佛教內(nèi)容,致使學術(shù)界對敦煌回鶻石窟的研究受到了較大的局限,學術(shù)界對敦煌回鶻石窟的厘定常常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年1期2022-03-17

      • 集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楊富學《回鶻文佛教文獻研究》讀后
        鄭 玲回鶻,現(xiàn)今維吾爾族與裕固族的共同祖先,自古便是一個信仰多元的民族,在15世紀下半葉皈依伊斯蘭教之前,薩滿教、摩尼教、佛教、景教、祆教及道教等相繼登上回鶻宗教信仰的歷史舞臺。宗教在回鶻人的社會生活和歷史文化中曾扮演過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回鶻文的創(chuàng)制來自波斯傳教士,因佛教與摩尼教的并行而長足發(fā)展,遂成為宋元時期西域、中亞乃至西亞諸地通行文字之一;由佛經(jīng)改編創(chuàng)制的文學劇本、贊美詩集等皆因宣揚宗教教義義理而作;石窟、壁畫等藝術(shù)成為宗教的圖解與形象化;源自中原內(nèi)地

        吐魯番學研究 2021年1期2021-11-25

      • 德國西域探險團與德藏回鶻語文獻
        漢文、婆羅謎文、回鶻文、魯尼文、古藏文、摩尼文、蒙古文、于闐文、波斯文、察哈臺文等不同文字的文獻。其中回鶻文等不同文字的回鶻語文獻占相當重要的比例。德藏回鶻語文獻內(nèi)容十分豐富,涉及到佛教、摩尼教、景教、道教以及社會經(jīng)濟等。它們?yōu)檠芯?-14世紀的中國西北地區(qū)歷史,特別是為甘州回鶻、高昌回鶻、西夏、喀喇汗、西遼、元代和明代的歷史文化研究等提供了非常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一、德國普魯士皇家探險隊在吐魯番以及周圍地區(qū)的探險活動德國普魯士皇家科學院探險隊于1902年至

        敦煌學輯刊 2021年2期2021-11-25

      • 回鶻文佛經(jīng)到蒙古文佛經(jīng)(下)*
        錫 莉 校二、從回鶻引入蒙古的頭韻四行詩回鶻文佛教文獻有的以頭韻詩形式書寫,且在全部佛教文獻中所占比例不低。回鶻文文獻的頭韻詩以押頭韻的四行詩句為一節(jié),以所謂頭韻四行詩為基本結(jié)構(gòu)。句首押韻以元音開頭或者輔音+元音開頭。元音i-/?-,u-/o-,ü-/?-分別被視作同一組韻。如果行首音是輔音,就會加以統(tǒng)一。每節(jié)詩的行首音通常都不一樣。行末加兩點(:),節(jié)末加四點(?)。每行通常有7-11個音節(jié)①莊垣內(nèi)1982, pp. 19-22;ツイーメ&百濟1985,

        吐魯番學研究 2021年1期2021-09-04

      • 西安新出《唐故回鶻白夫人墓志》疏證
        西郊出土的《唐故回鶻白夫人墓志》記載墓主白氏為陰山貴族之后、突厥可汗之裔,其夫為回鶻可汗,名諱信息等均未記載。結(jié)合相關(guān)文獻,可以看出白氏之父很可能為白道生,祖為白崇禮,曾祖為后東突厥汗國第三代君主毗伽可汗。734年,突厥帝國出現(xiàn)宮廷政變,白氏家族成員脫離突厥而投奔唐朝,改原姓阿史那為白姓。白夫人所嫁可汗很可能為漠北回鶻汗國第三代君主牟羽可汗,在夫于779年被殺后回歸長安,于815年亡于長安。白氏生于后東突厥汗國與漠北回鶻汗國交替之時,卒于回鶻汗國末世,見證

        敦煌研究 2020年4期2020-06-15

      • 草原絲綢之路對亞歐大陸歷史進程的影響研究概論(一)
        先后崛起的匈奴、回鶻等民族政權(quán)相繼控制并參與到這條草原通道的中西交通之中。學界對這些政權(quán)與草原絲路之間的關(guān)系較為重視,并已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關(guān)鍵詞:匈奴;西域諸國;回鶻;西遼;蒙古汗國草原絲綢之路指蒙古草原地帶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貿(mào)大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早在舊石器時期,這條溝通中西的草原通道就已經(jīng)存在。三代之后,特色鮮明的北方系青銅器和花邊鬲,更是當時草原地帶北方各族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以及東西方之間草原通道客觀存在的例證。在這條路線橫貫歐亞北方草

        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年3期2020-05-14

      • 古代維吾爾人與裕固族的佛教書寫 ——楊富學《回鶻文佛教文獻研究》讀后
        乃是國內(nèi)外知名的回鶻摩尼教、佛教和回鶻文研究專家,二十余年間一直致力于各類回鶻文佛教文書、各類回鶻時期壁畫以及裕固族先民藝術(shù)宗教之研究,1998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刊行《回鶻之佛教》,2007年由民族出版社推出《印度宗教文化與回鶻民間文學》,新近,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新作《回鶻文佛教文獻研究》皆屬于這方面內(nèi)容?!?span id="j5i0abt0b" class="hl">回鶻文佛教文獻研究》全書43萬字,堪為其二十余年研磨成果之一結(jié),為回鶻學典范之作。回鶻即今日維吾爾族、裕固族的先祖,眾所周知,維吾爾族如今是一個全

        河西學院學報 2020年4期2020-01-17

      • 回鶻與唐朝和親評述
        30030)一、回鶻與唐朝的關(guān)系(一)回鶻在漠北草原興起,并肩唐朝,抗擊突厥公元六世紀,柔然國被突厥人征服,在北亞草原建立突厥汗國。突厥汗國興起,嚴重威脅中原地區(qū),對其治下的鐵勒諸部更是殘暴。于是回鶻聯(lián)合仆骨、同羅、拔野古等部反叛,最終擺脫了突厥貴族的殘酷剝削,回鶻逐漸強盛。貞觀二十年,回鶻消滅薛延陀部,可汗吐迷度遣使入唐,接受唐王朝管轄,并修建“參天至尊道”。翌年再次朝貢時,唐朝定回鶻部為瀚海都督府,賜予“玄金魚符”,封吐迷度為懷化大將軍,其余酋領(lǐng)皆委以

        山西青年 2019年3期2019-12-18

      • 河西隴右陷落期間的回鶻
        的往來主要是取道回鶻地區(qū), 所以將這條道路稱之為回鶻道。 回鶻道東起天德軍, 往西經(jīng)西受降城和回鶻地區(qū), 西到安西北庭或者敦煌, 這是一條歷史古道, 只是到吐蕃占領(lǐng)隴右地區(qū)之后被頻繁使用受到重視, 此前回鶻占領(lǐng)蒙古高原, 大量的西域胡人的商隊很多是經(jīng)過回鶻地區(qū)隨同回鶻使者進入中原地區(qū), 這一商業(yè)貿(mào)易因其路線主要經(jīng)過回鶻地區(qū)唐朝難以經(jīng)營控制, 遭到嚴格限制, 唐朝政府就嚴令回鶻使節(jié)不得攜帶隨行胡人商隊。吐蕃占領(lǐng)隴右和河西東部地區(qū)之后, 唐朝政府與河西節(jié)度使、

        敦煌學輯刊 2019年3期2019-12-16

      • 回鶻佛教文獻源流與術(shù)語考述
        ·依明一、佛教在回鶻中的傳播佛教在中國北方民族中的傳播最早可追溯至6世紀。據(jù)相關(guān)史料,佛教在回鶻人中傳播早在鄂爾渾回鶻(744—840)時期已經(jīng)開始。記載佛教在回鶻中的流行最早最有名的文獻,是公元814年在蒙古高原鄂爾渾河畔回鶻城(Qarabalghasun)的漢文、突厥如尼文和粟特文三種文字的《九姓回鶻可汗碑》(又稱《哈喇巴喇哈遜碑》)。此碑文公元840年黠戛斯攻擊回鶻時被破壞,1889年學者發(fā)現(xiàn)時已碎成20 余塊,其漢文部分有關(guān)于牟羽可汗(Bügü Q

        西夏研究 2019年4期2019-12-16

      • 甘州回鶻與中原王朝貿(mào)易述論
        題進一步了解甘州回鶻及其與中原王朝的貿(mào)易發(fā)展情況,對貿(mào)易物品種類、貿(mào)易數(shù)量規(guī)模、貿(mào)易目的等進行歸納,并對雙方的貿(mào)易問題以及解決辦法做一探究,對其貿(mào)易特點與規(guī)律做一歸納,在學術(shù)界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對甘州回鶻在“絲綢之路”的貿(mào)易貢獻作以理論依據(jù)的支撐。關(guān)鍵詞:甘州;回鶻;貿(mào)易唐代建立的甘州回鶻是居于河西走廊中間地帶的一個政權(quán),它始終與中原王朝保持著貿(mào)易關(guān)系,對這種貿(mào)易關(guān)系交往史實的概述(特別是S.8444號敦煌文書的剖析,指出‘這種貢使關(guān)系實質(zhì)上是一種以經(jīng)濟利益

        山東青年 2019年9期2019-11-22

      • 西域絲綢之路上的回鶻佛教
        詳細地論述了早期回鶻自蒙古高原西遷西域絲綢之路南北道各地的歷史和宗教信仰。其中全面系統(tǒng)地敘述了西域絲綢古道上的回鶻信奉的佛教史,認為西域絲綢之路上的回鶻先后信仰西域古代佛教的同時還信奉藏傳佛教。關(guān)鍵詞絲綢之路;回鶻;佛教我國歷史悠久,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tǒng)一多民族的國家?!爸腥A民族之先民有一百余萬年的從蒙咪走向文明的歷程、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文明史、兩千多年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史,以其偉大、獨特、輝煌、彪炳于人類史冊……中華民族在其艱難曲折的歷史演進過程

        絲綢之路 2019年2期2019-10-15

      • 敦煌石窟中回鶻文題記劄記(二)
        、藏文、西夏文、回鶻文、蒙古文等。在諸多文字題記中,筆者將前期的研究繼續(xù)推進,調(diào)查公元10~14世紀的古回鶻文及其公元13~14世紀的蒙古文題記資料。這些題記資料和筆者在前文①松井太:《敦煌諸石窟のウイグル語題記銘文に關(guān)する箚記》,《人文社會論叢:人文科學篇》第30號,2013年,第29~50頁。介紹的一部分調(diào)查成果一樣,是闡明10~14世紀敦煌地區(qū)的歷史,特別是以敦煌石窟為中心的回鶻佛教徒信仰、巡禮形式等的珍貴資料。本文是繼續(xù)前文的研究,目的是將筆者近年

        吐魯番學研究 2019年1期2019-08-22

      • 河西地區(qū)回鶻文碑銘文獻研究
        西地區(qū)曾出土大量回鶻文碑銘文獻,這些回鶻文獻的碑銘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給國內(nèi)外突厥學界增添了寶貴的研究材料。本文詳細介紹了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與大元肅州路也可達魯花赤世襲之碑的發(fā)現(xiàn)與保存情況。關(guān)鍵詞:河西地區(qū);回鶻;碑銘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河西地區(qū)出土了數(shù)量極為豐富的古代回鶻文獻、碑銘。其中包括收藏于甘肅省酒泉市文化館的漢文—回鶻文合璧碑銘《大元肅州路也可達魯花赤世襲之碑》、發(fā)現(xiàn)于甘肅省武威市的《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等。這些回鶻文獻的碑銘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給國內(nèi)外突

        青年時代 2019年14期2019-06-20

      • 回鶻葛啜王子身世考
        013年公布《故回鶻葛啜王子墓志》以來,學界對該墓志極其關(guān)注,并進行了研究,在很多方面已達成共識,但對墓主葛啜王子身世問題存在較大分歧。筆者將該墓志與其他史料對比研究后認為,葛啜王子是骨力裴羅之孫、車毗尸特勤之子,是磨延啜可汗的侄子、牟羽可汗的堂弟。關(guān)鍵詞:回鶻;葛啜王子;墓志;身世中圖分類號:K877.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9)02-0106-07A Study on the Family Background of

        敦煌研究 2019年2期2019-05-18

      • 從《新唐書》看唐與吐蕃、回鶻的關(guān)系
        域民族便是吐蕃與回鶻,本文試通過《新唐書》中對吐蕃與回鶻的記載,了解唐宋時期中原對吐蕃與回鶻的認識,分析各自的民族性格特征,并結(jié)合當時社會政治背景,從民族性格的角度考察李唐、吐蕃、回鶻之間關(guān)系。關(guān)鍵詞:吐蕃;民族性格;回鶻一、吐蕃概況《新唐書》(1)為宋人編修,編修此書時,經(jīng)李唐與吐蕃的往來交流與征伐,中原對吐蕃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書中關(guān)于吐蕃的史料較豐富。據(jù)《新唐書》載,吐蕃,本來是西羌的族類,大約有一百五十個部族,散布在黃河、湟水、長江與岷江之間,“然

        北方文學 2019年8期2019-04-02

      • 從梵語借詞看“絲綢之路”印度文化對回鶻文化的影響
        )一、絲綢之路與回鶻(一) “絲綢之路”概況李?;舴遥‵.von Richthofen) 于1877年在其《中國》著作中首次對絲綢之路作過詮釋:“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間,連接中國與河中(指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間) 以及中國與印度,以絲綢之路貿(mào)易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線”。李?;舴覍Α敖z綢之路”的定義,得到東西方學者的贊同?!吨袊蟀倏迫珪贰敖z綢之路”條目定義為“中國古代以絲和絲織品為主要商品,經(jīng)中亞通往西亞、南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mào)易通道,簡稱‘絲

        貴州民族研究 2019年8期2019-03-18

      • 裕固族初世史乃解開晚期敦煌石窟密碼之要鑰
        中葉開始,其先民回鶻即活動于敦煌一帶,13世紀下半葉,來自中亞的蒙古先民入居河西,與回鶻水乳交融,至明初發(fā)展成新的民族共同體“黃番”。裕固族先民在敦煌活動頻繁,許多所謂的“西夏窟”都是裕固族先民營建的。敦煌晚期石窟的分期斷代,不能像早期石窟研究那樣倚重藝術(shù)風格,而是需要更多地矚目于民族歷史活動,加強對裕固族初世史之研究,進而將結(jié)論建立在扎實可靠的基礎(chǔ)之上。關(guān)鍵詞:敦煌石窟;西夏;回鶻;蒙古;裕固族先民中圖分類號:K87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敦煌研究 2019年5期2019-02-04

      • 淺析回鶻與契丹的關(guān)系
        依附于唐、突厥及回鶻政權(quán)。而其在回鶻的統(tǒng)治之下長達一個世紀之久,受回鶻文化影響深遠。文章著重從回鶻與契丹的朝貢關(guān)系、契丹后族中的回鶻血統(tǒng)兩方面論述回鶻與契丹的關(guān)系,揭示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密切,說明回鶻文化已滲入到契丹文化內(nèi)部。關(guān)鍵詞:回鶻;契丹1 回鶻與契丹的概況回鶻是我國北方及西北部少數(shù)民族,原稱回紇,唐德宗時改稱回鶻,取“回旋輕捷如鶻”之意。回鶻是唐初漠北九姓鐵勒諸部中的一支,駐牧在今蒙古色楞格河和鄂爾渾河流域。隋唐時期回鶻臣服于突厥。隋大業(yè)元年(605)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8年17期2018-11-16

      • 漠北汗國回鶻興衰綜述
        摘 要:回鶻起源于我國商周時期的狄人,公元8世紀稱霸漠北草原。一個世紀以后回鶻亡國被迫西遷,相繼建立了甘州回鶻、高昌回鶻、以及蔥嶺西回鶻回鶻可汗權(quán)威的不斷增強,對回鶻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對回鶻文的誕生產(chǎn)生了重大作用。關(guān)鍵詞:回鶻;狄人;回鶻文唐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鼎盛的王朝之一,版圖遼闊、人口眾多。在唐王朝的周圍環(huán)繞有許多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構(gòu)成了華夷四方的格局。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西南的吐蕃與漠北的回鶻。回鶻汗國興起于公元八世紀,經(jīng)歷一百多年的興盛于九世紀

        卷宗 2018年27期2018-11-07

      • 敦煌莫高窟北區(qū)B77窟出土木骨上的回鶻文題記研究
        部有用白色書寫的回鶻文和漢文“六字真言”。[注]彭金章、王建軍、敦煌研究院編《敦煌莫高窟北區(qū)石窟》第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圖版107,1(CVII)。后室西部為長方形佛壇,原應(yīng)有三身雕像,現(xiàn)均殘存底部一部分。其中主尊佛像后原有一背屏,1914-1915年被俄人奧登堡盜割,現(xiàn)藏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該窟出土有文書,織物,木骨,泥質(zhì)類的脫塔、脫佛、塔、彩繪坐佛、涂金粉殘佛像等以及幡。據(jù)研究,B77窟應(yīng)為改造過的禮佛窟,其年代距今約725±69年

        敦煌學輯刊 2018年2期2018-11-01

      • 蒙古國出土回鶻文《烏蘭浩木碑》考釋
        20)留存至今的回鶻文文獻大部分是紙質(zhì)文獻,其內(nèi)容包括佛教、摩尼教、景教、文學作品以及社會經(jīng)濟文書等,主要從吐魯番、敦煌等地出土。與紙質(zhì)回鶻文文獻相比,回鶻文碑銘文獻數(shù)量極少。然而回鶻文碑銘文獻分布流域比較廣泛,主要從新疆、甘肅、內(nèi)蒙古、云南、北京等地出土。根據(jù)耿世民等學者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回鶻文碑銘文獻共有8個。本文將對蒙古國出土的最早的回鶻文碑銘文獻烏蘭浩木碑進行考釋。一、烏蘭浩木碑回鶻文《烏蘭浩木碑》(又稱多羅郭德碑)于1955年由蒙古國考古學家道爾吉

        敦煌學輯刊 2018年4期2018-05-22

      • 略談敦煌發(fā)現(xiàn)的回鶻文木活字
        0)公元744年回鶻取代突厥,在漠北蒙古高原建立回鶻汗國。9世紀中期,回鶻汗國內(nèi)部爆發(fā)內(nèi)亂,在黠斯戛人的攻擊下,汗國滅亡。回鶻人分三支西遷,其中一支到了新疆別失八里一帶,越過天山占有吐魯番盆地,并擴展到今焉耆、庫車地區(qū),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在原有居民(古代龜茲人、古代焉耆-高昌人和漢人)的影響下,開始進入農(nóng)耕生活,文化上有了長足的進步,逐漸舍棄摩尼教,接受了佛教。在高昌回鶻王國時期,回鶻文逐漸取代了漠北時期使用的古代突厥文,成為當時新疆和中亞地區(qū)廣泛通行的

        絲路藝術(shù) 2018年12期2018-04-01

      • 漢文 ——回鶻文??毖芯俊浴洞蟠榷魉氯胤◣焸鳌返诎司恝贋槔?/a>
        代西域地區(qū),就有回鶻文《玄奘傳》[1]。回鶻文本《玄奘傳》1930年前后出土于新疆后,被割裂出售,現(xiàn)分藏于北京、巴黎及圣彼得堡[2]。回鶻文寫本為梵夾式,長43cm,寬18cm,四邊刻劃有紅框線。紙呈黃褐色,麻質(zhì),雙面書寫,每面27行。在每葉的第5至9行之間有圓圈,直徑約4.9cm③。本文根據(jù)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本轉(zhuǎn)寫內(nèi)容進行漢文回鶻文??毖芯浚赋鰞烧邇?nèi)容上的不同。1991年,俄國學者吐谷舍娃出版了《回鶻文本〈玄奘傳〉》④,該書對俄藏回

        文化產(chǎn)業(yè) 2018年12期2018-03-07

      • 裕固族與晚期敦煌石窟
        關(guān)系重大。在沙州回鶻國時期(1036—1068)及其此前的曹氏歸義軍晚期,敦煌石窟在回鶻的主導下掀起營造高潮,新開、重修洞窟27所。及至元代晚期,在豳王家族支持下,敦煌石窟的營建再掀高潮,其中,回鶻裔裕固族佛教徒起到了非常關(guān)鍵的作用。學術(shù)界所謂的“西夏窟”,除榆林窟第29窟外,其余大多應(yīng)為元窟,莫高窟北區(qū)和東千佛洞很可能分別為豳王家族沙州西寧王系和瓜州肅王系之王家寺院區(qū)。關(guān)鍵詞:裕固族;回鶻;蒙古;西夏窟;莫高窟北區(qū)中圖分類號:K879.21;C958.1

        敦煌研究 2017年6期2018-01-20

      • 西域墓魄本生圖掩埋處的場景與巴爾胡特及陀羅缽地相關(guān)圖像對比
        :墓魄;克孜爾;回鶻;巴爾胡特;陀羅缽地墓魄本生故事被收藏于南、北傳佛典,作為古老而流行的佛本生故事之一,其故事內(nèi)容如下:婆羅奈國太子墓魄自知宿命,為避煩惱,舍世離苦,出生后約13年閉口不語,裝成一個啞而瘸的人。婆羅門認為他是不詳之物,只有活埋處死,才會有貴子相繼。王信以為真,下令將太子于郊外活埋。喪夫帶墓魄到掩埋處并開始活埋太子,當時太子才開始說話,然后,太子勸王奉持正法,自己棄家學道。龜茲所出現(xiàn)的墓魄本生壁畫為:克孜爾石窟第38窟壁畫(圖1),太子墓魄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8年23期2018-01-07

      • 論唐與回鶻關(guān)系的歷史轉(zhuǎn)折
        右,北方的突厥、回鶻、西方的吐蕃、西南的南詔、東方的高麗、百濟、新羅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與唐朝之間既有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也有你死我活的斗殺場面,但更多的則是其樂融融的友好交往。大體來說,可分為前后三個階段。唐朝建立之初,突厥強大,唐朝一直保持隱忍。貞觀以后,唐朝勢力漸長,北方擊敗突厥,西與吐蕃和親,直到8世紀中葉安史之亂爆發(fā),唐與周邊政權(quán)大體保持著均衡態(tài)勢,友好往來占據(jù)主流,此為第一階段。安史之亂后,唐朝勢力大衰,邊患驟興,青藏高原的吐蕃帝國和漠北的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年11期2017-11-13

      • 甘州回鶻朝貢中原王朝史實考略
        全波 王政良甘州回鶻朝貢中原王朝史實考略□劉全波 王政良甘州回鶻是居于河西走廊中間地帶的一個政權(quán),它存在于晚唐五代宋初的一個半世紀中,不論中原王朝如何更替,甘州回鶻始終保持著與中原王朝的朝貢關(guān)系。文章對甘州回鶻的朝貢道路、朝貢物品、回賜物品、貢使人員等進行了考察,并通過對甘州回鶻貢路的變遷、貢品數(shù)量和種類的變化討論了甘州回鶻最后二十余年所面臨的政治形勢。甘州回鶻的衰敗是與以靈州為中心的北貢路的斷絕密不可分的,黨項人對北貢路的騷擾起初還只是在打擊貿(mào)易競爭對手

        西夏研究 2017年2期2017-05-13

      • 解讀敦煌文獻B464:67之回鶻文詩歌
        第464窟出土的回鶻文獻殘片B464:67的文字是以四行一組的押頭韻形式寫就的回鶻文詩歌。文章重點介紹、翻譯并注解了該詩歌原文。在此基礎(chǔ)上,解讀了莫高窟北區(qū)第464窟墻壁上回鶻文題記的第三行詩節(jié)。關(guān)鍵詞:敦煌文獻;B464:67;回鶻詩歌;敦煌莫高窟北區(qū)石窟中圖分類號:K879.21;G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7)01-0031-042015年,阿不都熱西提·亞庫甫(Abdurishid Yakup)開始出版一系列的

        敦煌研究 2017年1期2017-03-24

      • 甘州回鶻建國前史鉤沉* ——以甘州回鶻的淵源為中心
        軍事打擊下,漠北回鶻汗國破滅。回鶻部眾或南下附唐,最終在會昌及大中初年被徹底擊潰;或西奔“葛羅祿”,并于宣宗大中年間在天山地區(qū)建立起了安西回鶻政權(quán)。除此之外,在晚唐中央政府及歸義軍勢力衰落之際,曾有回鶻部族在河西地區(qū)建立起了甘州回鶻政權(quán),從而對唐宋之際河隴地區(qū)的政治走向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對于甘州回鶻的立國時間、可汗世系、對外關(guān)系等問題,學者已經(jīng)進行過深入的研究。[1]詳情可參朱悅梅、楊富學:《甘州回鶻史·緒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14頁

        中國中古史集刊 2017年1期2017-01-26

      • 《東西回鶻與中央歐亞》*
        個人論文集《東西回鶻與中央歐亞》,收錄了他從1973年到2013年共40年間的19篇論文[1]第一篇之四《增補:回鶻與吐蕃的北庭爭奪戰(zhàn)及其后的西域情勢》,其初稿刊于1973年發(fā)行的《東洋學報》第55卷第4號。,厚達860頁,研究范圍涉及回鶻史、吐蕃史、敦煌學、絲綢之路、摩尼教與佛教等諸多領(lǐng)域。森安教授是著名的回鶻史專家,畢業(yè)于東京大學,曾留學巴黎,先后任教于金澤大學、大阪大學。他通曉回鶻文、藏文、漢文及其他古今語言文字,廣泛占有并活用傳世文獻與出土資料,充

        中國中古史集刊 2017年1期2017-01-26

      • 回鶻文《金光明經(jīng)》偈頌的體例程式和文體翻譯*
        張巧云回鶻文《金光明經(jīng)》偈頌的體例程式和文體翻譯*張巧云偈頌是佛經(jīng)文體中最基本的構(gòu)成形式之一,是古印度詩歌推廣到佛教領(lǐng)域并與佛理相互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文章以回鶻文《金光明經(jīng)》為基礎(chǔ)材料,對其中現(xiàn)存的偈頌句數(shù)和句式構(gòu)成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統(tǒng)計和分析。漢譯佛經(jīng)底本主要是以四句五言和四句七言為主,轉(zhuǎn)譯成回鶻文后,有較大調(diào)整,大多是兩句回鶻文對應(yīng)底本中的一句。在文體方面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譯后,精煉、雅潔、書面化的漢譯佛經(jīng)偈頌被回鶻譯師賦予了自然、質(zhì)樸、口語化的特點。《金

        吐魯番學研究 2016年2期2016-06-05

      • 一種不曾存在過的歷史紀年法
        納音)。根據(jù)出土回鶻資料中的歷法要素,作者對回鶻所用紀年方式進行了復原:1.“行肖法”(代替天干的五行配生肖),2.“干肖法”(天干配生肖),3.“干肖納音法”(天干配生肖再配納音)。這三種源自漢族又經(jīng)改編的六十甲子,在回鶻社會的不同歷史時段曾經(jīng)被分別使用過。為了在更大范圍內(nèi)認識漢族六十甲子在周邊民族文化中的嬗變,文章又對吐蕃六十甲子和回鶻六十甲子做了比較,分析其異同。文中所附漢族、回鶻、吐蕃六十甲子表,均可作為研究相關(guān)出土文獻年代的參考。關(guān)鍵詞:回鶻;六

        敦煌研究 2016年2期2016-06-03

      • “匈人”是“匈奴”嗎?
        我國史書上記載的回鶻人。關(guān)鍵詞:游牧文化;匈人;匈奴;族源;葬制;回鶻中圖分類號:K2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3-0013-04一、“匈人”等于“匈奴”理論的由來及現(xiàn)狀公元4世紀后期,頓河草原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支野蠻兇悍的民族—“匈人”。此后匈人活躍于歐洲歷史約80年,他們憑借強大武力稱雄于南俄草原與多瑙河平原,推動亞歐草原西部與溫帶歐洲森林地區(qū)的日耳曼諸族與東伊朗諸族的民族大遷移[1],而匈奴主要指的是活躍于我國漢晉時代

        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3期2016-05-30

      • 福建摩尼教祈雨與絲路沿線祈雨傳統(tǒng)之關(guān)聯(lián)
        的過程中,粟特與回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公元843年回鶻摩尼僧開教福建后,摩尼教正式走向民間,其祈雨術(shù)完全與福建當?shù)亓餍械牡澜毯偷胤叫叛鋈谟谝粻t,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祈雨傳統(tǒng)。[關(guān)鍵詞]祈雨;波斯;粟特;回鶻;霞浦摩尼教寫本祈雨,又稱求雨、禱雨,是人們圍繞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祈禳豐收而進行的一種巫術(shù)活動。同其他巫術(shù)一樣,祈雨巫術(shù)曾廣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的歷史中。從日本的原始部落到北美印第安人,從澳洲的土著到俄羅斯的先民,都有過專門的祈雨法師。即使到了近代,一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1期2016-04-04

      • 高昌回鶻國多元宗教共生并存格局及其歷史啟示
        0000)?高昌回鶻國多元宗教共生并存格局及其歷史啟示帕提曼·穆明(新疆工程學院社科部,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高昌回鶻位于“絲綢之路”咽喉要道,民族遷移、東西方使者、商賈、僧侶往來都途經(jīng)這里,由此各民族文化交匯發(fā)展,進而呈現(xiàn)出宗教文化多姿多彩、多元并立、兼容并包的態(tài)勢。高昌回鶻;宗教;歷史啟示高昌回鶻王國,創(chuàng)建于9世紀60年代,滅亡于13世紀80年代,是回鶻西遷以后,在西域建立的重要地方政權(quán)。西遷的回鶻人融合東部天山南北各居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 2015年2期2015-03-28

      • 國內(nèi)回鶻城市史研究簡述
        喬同歡回鶻是中國古代北方及西北方游牧民族之一,現(xiàn)代維吾爾族和裕固族的共同祖先。在歷史上,回鶻和中原地區(qū)政權(quán)長期保持著密切而友好的關(guān)系。回鶻最初建國于漠北,稱漠北回鶻汗國。后來,由于自然災(zāi)害、內(nèi)部叛亂及外敵黠戛斯人的入侵,回鶻汗國崩潰瓦解。除一部分南下外,大多數(shù)回鶻人向西南遷去。西遷的回鶻諸部主要分為三支,一支遷到河西走廊,以甘州(今甘肅張掖)為中心建立甘州回鶻政權(quán),又稱河西回鶻;一支遷到新疆的吐魯番地區(qū),以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哈喇和卓)、北庭(今新疆吉木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2期2015-02-21

      • 佛教傳入遼朝原因及來源探析
        要追溯中原佛教和回鶻佛教兩大淵源。關(guān)鍵詞:遼朝;契丹;佛教;漢人;回鶻中圖分類號:K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4-0006-04關(guān)于佛教傳入契丹,很多學者從史書記載分析,大多認為是契丹用來安撫俘掠來的漢人的精神工具。筆者認為,佛教之所以能在遼朝廣為傳播,有其功利因素,但亦與佛教對契丹長期影響息息相關(guān),且佛教對契丹人的影響要追溯中原佛教和回鶻佛教兩大淵源。一、佛教流入契丹的客觀因素關(guān)于佛教最早傳入契丹地區(qū)的記錄出自《舊

        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4期2014-06-06

      • 太和公主和蕃回鶻考論
        之妹,為唐代和蕃回鶻的最后一位皇室公主。太和公主于穆宗長慶元年(821年)出降回鶻,武宗會昌三年(843年)回到長安,在回鶻生活二十多年,目睹了回鶻盛衰過程,見證了唐朝與回鶻關(guān)系變遷。文章擬對太和公主和蕃背景、入蕃生活及和蕃作用進行考述。一、太和公主和蕃前夕回鶻原名回紇(788年改),與唐一直保持著友好關(guān)系,然唐安史之亂為唐回友好關(guān)系的升級提供了機契。唐朝自安史之亂后,國力衰落,內(nèi)部藩鎮(zhèn)勢力驕橫,外部吐蕃威脅西北邊疆,南詔威脅西南地區(qū)。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回鶻

        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3期2014-04-10

      • 回鶻文《金光明經(jīng)》中的漢語借詞對音研究?
        京100081)回鶻文《金光明經(jīng)》(全稱《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原名altun?nglüg yaruq yaltr?ql?γqopta k?trülminom iligi atl?γnom bitig,是目前回鶻文佛經(jīng)中篇幅最大、保存較完整的重要文獻之一。回鶻文本譯自義凈的漢文本《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20世紀初德國考古隊曾在吐魯番獲得此經(jīng)的許多殘卷,但最完整寫本為俄國馬洛夫于20世紀初在我國甘肅酒泉地區(qū)所得。回鶻文本譯者為著名回鶻翻譯家別失八里人(今新疆吉木薩爾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1期2014-03-03

      • 藥羅葛氏遷移河西的原因
        )藥羅葛氏是早期回鶻汗國的領(lǐng)導核心。漠北回鶻汗國土崩瓦解后,南下河西的回鶻約可分為三支。第一支即《舊唐書·回紇傳》所謂“投吐蕃”的一支。第二支為同傳所載“南來附漢”的“近牙十三部”中的一支。第三支則是后來又東進河西的“投安西”的龐特勤十五部中的一部分。藥羅葛屬“投吐蕃”的一支徙居河西,游牧于合羅川(今額濟納河)流域。所以,“9世紀中葉進入河西地區(qū)的回鶻,是以藥羅葛氏為核心的?!?1)本文就其遷徙河西的原因,歸納為以下幾點探討。一、河西地區(qū)本就有其族群居住生

        黑龍江史志 2013年1期2013-08-15

      • 在酒泉發(fā)現(xiàn)的幾件裕固族古文字珍品
        族祖先在歷史上用回鶻文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一般認為,回鶻文是公元8-15世紀主要流行于今新疆吐魯番盆地和中亞楚河流域的一種文字。宋元時期回鶻語成為河西一帶的通行語言,敦煌、甘州成為裕固族先民——回鶻人的佛教中心。這期間他們用回鶻文記錄和創(chuàng)作了許多作品,并進行了頗具規(guī)模的佛典翻譯工作。明清以后隨著河西回鶻勢力的衰微,回鶻文逐漸被忘卻,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文獻也隨之湮滅。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甘肅敦煌藏經(jīng)洞的發(fā)現(xiàn)開始有一部分回鶻文文獻問世。敦煌出土的回鶻文獻約

        北方作家 2012年5期2012-12-18

      • 回鶻文在我國北方民族中的傳播
        848000)回鶻文在我國北方民族中的傳播古麗夏提·馬木提(和田地區(qū)師范學校 新疆和田 848000)回鶻文是維吾爾族先民—回鶻人于公元 8世紀前半葉以古代粟特人使用的草體粟特文為基礎(chǔ)創(chuàng)制的音素文字。回鶻文產(chǎn)生后,不僅在回鶻文化歷史上,而且也在北方諸民族文化歷史上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北方的許多民族以回鶻文為基礎(chǔ)創(chuàng)制了自己的文字。本文以近些年來國內(nèi)外學者對回鶻文研究的新成果為依據(jù),結(jié)合漢文史籍的有關(guān)記載,初步推定從公元10世紀起至今,回鶻文一直廣泛傳播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 2012年4期2012-08-15

      • 回鶻入遷河西及其影響 *1
        730070)回鶻入遷河西及其影響*1黃兆宏,劉玉璟(西北師范大學 文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回鶻,是我國隋唐時期發(fā)展起來的重要民族,曾于唐初至武則天時期、五代時期兩次入遷河西地區(qū)。入遷的回鶻人充分利用河西優(yōu)良的自然條件和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為河西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中西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客觀上也促進了國內(nèi)外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確保了絲綢之路暢通,鞏固了祖國西部邊陲。回鶻;河西地區(qū);影響回鶻,原名“回紇”,本是鐵勒的一支,是我國隋唐時期發(fā)展起來的重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年6期2011-01-02

      • 中古回鶻民族在敦煌地區(qū)的活動及壁畫藝術(shù)淺析
        30000)1 回鶻又稱回紇,是我國維吾爾族和裕固族的先民。它的前身,兩漢謂之丁零(或丁令),南北朝謂之高車。回鶻是隋唐之際所用的稱呼,初游牧于蒙古草原,后定居于西域和河西走廊一帶。公元8-9世紀之間,回鶻一度稱雄于漠北草原,后由于內(nèi)訌及瘟疫,勢力受挫,公元840年前后,回鶻政權(quán)覆亡。此后,余眾分三批向西遷徙,遷至蔥嶺以西的建立起喀喇汗(亦稱黑韓)王朝;遷至河西之回鶻,盤據(jù)甘州,史稱甘州回鶻或河西回鶻;遷至西州的回鶻即高昌回鶻。部分回鶻部眾散居于敦煌及周邊

        中國新技術(shù)新產(chǎn)品 2010年17期2010-05-11

      祁东县| 渝中区| 伊川县| 辽宁省| 宁国市| 公安县| 昔阳县| 梅河口市| 菏泽市| 仁布县| 岐山县| 鲁甸县| 康平县| 且末县| 天柱县| 达州市| 剑阁县| 东安县| 琼海市| 洪雅县| 常宁市| 云林县| 堆龙德庆县| 山阴县| 合作市| 汨罗市| 西林县| 金川县| 鲁山县| 鲁甸县| 沙河市| 江门市| 鹤壁市| 米易县| 吉水县| 天镇县| 南充市| 毕节市| 永清县| 高青县| 安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