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禮
早上去逛早市,看到有位老人守著一小堆小菜在賣。我不免好奇,走近一看,原來是掃帚苗。
掃帚苗本是種雜草,有些地方管它叫野掃帚或地膚子,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村邊、屋旁、田野等處,幼枝及葉覆有一層極短的白色絨毛,可以食用,且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能溶解尿酸,適用于尿路結(jié)石、皮膚瘙癢、尿酸性痛風等癥,亦有利尿消炎、清熱明目的作用。掃帚苗成株可達1米多高,莖直立,先端尖,多分枝,基部漸窄,單葉互生無柄,秋季常變?yōu)闇\紅色,開黃綠色小花。其基脈密實,梗硬且韌,常被人們捆扎成掃帚使用,故人們習慣稱之為掃帚苗。
掃帚苗雖是野菜,味道卻相當不錯,常見的吃法是包餃子、蒸包子、蒸苦累、打烀餅、做菜團子,也可以焯熟過水后涼拌著吃。不過,以前的人們吃它并不是為了嘗鮮解饞,更談不上是為了吃的健康,而是因為沒有辦法。我小時候,正趕上國家經(jīng)濟困難時期,加上1963年的大水和連續(xù)幾年蝗災,使百姓生活愈加艱難。家鄉(xiāng)貧瘠的土地上生產(chǎn)的糧食,到來年麥收往往已青黃不接,就在人們眼巴巴地望著地里的麥子揚花吐穗、盼著它快快成熟的時候,一場春雨,農(nóng)家院落、溝邊路沿、田間地頭,像是有人刻意撒下了種子似的,冒出一片片密密麻麻的掃帚苗來,沒幾天就變得郁郁蔥蔥、一片蒼翠了。
這時候,人們紛紛背起筐頭,到地里去采掃帚苗。都說是“饑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這話一點也不假,在饑荒年,只要是能入口的食物,一切都是香甜的。掃帚苗采回來,擇去老梗,濯洗干凈,跟棒子面和在一起蒸成菜團子,在當時這是最常見的吃法。后來生活富足了,才知道它還可以做成包子、餃子,可以做出各種花色,而且更為好吃。
初夏過后,掃帚苗愈長越高,葉子變老,也就不能吃了。到了秋天,荒地里的掃帚苗已長到近人頭高,長成真正的鐵掃帚,這時候,我父親常常會去到地里,把一棵棵掃帚苗用鐵锨挖出來,拉回家沿著墻根排開,在陽光下曝曬。農(nóng)閑時,綁扎成掃帚拿到集上去賣,家里吃鹽打醋的錢、我們買書本的費用,也就有了著落。在饑饉的年代,掃帚苗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們的生計問題。
望著老人售賣的掃帚苗,我不禁聯(lián)想到,過去人們不得已才吃、甚至還羞于啟齒的掃帚苗,在物質(zhì)極大豐富的今天,卻已經(jīng)走進了大多數(shù)家庭的生活,走進了城里的市場,走上了酒店的餐桌。它不僅曾經(jīng)幫助我們度過了饑荒,在新的時代也在帶給我們美味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