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先秦兩漢嵌綠松石漆器研究

      2019-07-27 07:02:46
      考古與文物 2019年3期
      關(guān)鍵詞:綠松石漆器考古

      洪 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綠松石為一種含水的銅鋁磷酸鹽礦物,或因其“形似松球、色近松綠”而得名,簡稱“松石”。綠松石產(chǎn)地以鄂西北的鄖縣、竹山縣最為著名,其次是陜西的白河、安康,新疆、安徽也有產(chǎn)出[1]。中國綠松石之名,始著于清;甸子之名,始見于元[2]。《清會典圖·冠服一》載:“皇帝朝珠,用東珠一百有八,佛頭、記念、背云、大小墜珍寶雜飾惟宜。惟圜丘以青金石為飾,方澤珠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綠松石”[3]。

      宋、元、明時期,稱綠松石為“碧淀子”、“碧甸子”、“碧靛子”、“北靛子”、“甸子”等。南宋周密《癸辛雜識·西域玉山》記載:“劉漢卿隨官軍至小回回國,去燕數(shù)萬里。每雨過,山泥凈盡,數(shù)百里間皆玉山相照映,碧淀子皆高數(shù)尺,豈所謂瑯玕者耶?”[4]《元史·食貨二》載:“山林川澤之產(chǎn),若金、銀、珠、玉、銅、鐵、水銀、朱砂、碧甸子、鉛、錫、礬、硝、堿、竹、木之類,皆天地自然之利,有國者之所必資也,而或以病民者有之矣?!庇州d:“產(chǎn)碧甸子之所,曰和林,曰會川?!痹兆趦x在《南村輟耕錄》之“回回石頭”一節(jié)中列舉了三種甸子:你舍卜的,即回回甸子,文理細;乞里馬泥,即河西甸子,文理粗;荊州石,即襄陽甸子,色變[5]。明代王佐《新增格古要論》卷六載:“碧靛子出南蕃、西蕃,青綠色,好者頗與馬價珠相類,有黑綠色者低,皆不甚值錢,又謂之北靛子,宜鑲嵌用”[6]。

      漢唐以前,夏商周乃至新石器時代,綠松石有何稱謂,學界尚無一致認識。有研究者根據(jù)古文獻記載,認為“琳”指綠松石,“璆琳”指球狀或粒狀綠松石,“璆琳”有時簡化成“璆”或“琳”,皆指一物;“璆琳瑯玕”可直釋為“球粒狀綠松石珠”,簡稱“綠松石珠”或“松石珠”[7]。也有研究者考證“璆琳”為青金石,“瑯玕”為巴?(寶石)[8]。

      對于中國古代嵌綠松石漆器,尚無學者做過專門研究。對于中國古代綠松石器,尤其是新石器時代綠松石器,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9]可資借鑒。從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情況看,至遲在新石器時代已在漆器上嵌綠松石了。本文重點探討考古發(fā)現(xiàn)數(shù)量相對較多的先秦兩漢嵌綠松石漆器,雖胎骨大多已朽,但存痕跡及綠松石嵌飾,有的可辨器形和紋飾,有的尚可復(fù)原。下面擇保存稍好、器形較明確者進行重點分析。

      一、先秦兩漢嵌綠松石漆器的類型及其特征

      (一)新石器時代嵌綠松石漆器的類型及其特征

      考古發(fā)掘能夠確認的新石器時代嵌綠松石漆器數(shù)量非常少,可辨器形有腕飾、頭飾等。

      1.朱漆木器、木柄 江蘇新沂花廳新石器時代墓地M 4[10]“在靠近墓主腳部的墓底,有一塊長寬各約0.4米的不規(guī)則涂紅彩的地面,上面鑲嵌8顆圓形小綠松石片?!盡 18男性墓主“頭部近坑邊處有一片朱紅色彩繪地面,上面鑲嵌綠松石,與M 4的情況類似?!被◤dM 4和M 18中的所謂嵌綠松石的紅彩地面,應(yīng)是漆木器腐朽后的殘跡。同墓地M 50出土一組10件綠松石片(M 50:29),色澤碧綠,磨制光滑,正面略弧鼓,底面平整(圖一,1)。其中圓形1件,直徑1厘米;條狀圓角形9件,兩端呈圓弧狀,兩邊近似直線,長1、寬0.5厘米。此為玉斧木柄端的嵌飾,木柄應(yīng)髹朱漆。

      2.腕飾 山西臨汾下靳墓地[11]出土2件嵌綠松石腕飾。M 76:1,寬環(huán)帶狀,在黑色膠狀物上貼附綠松石碎片,其上等距鑲嵌3個白色石貝。周長30、寬9厘米(圖一,4)。M 136:3,狀似手鐲,在黑色底上貼附綠松石。外徑9.5厘米。兩墓主均為老年女性。

      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出土8件腕飾[12],分別出自M 2001、M 2013、M 2023、M 3168、M 2010、M 2028、M 3003、M 3085。其中墓主為男性者2座、疑為男性者1座,墓主為女性者2座,性別不明者3座。其中7件出自右腕部,1件情況不明。鑲嵌所用的綠松石片均呈不規(guī)則形,大小不一,最大的長2.3、寬處達1.3、最小的長僅0.2、寬僅0.1、厚0.03~0.15厘米。綠松石片表面一般都磨光?!八墒韵缕毡橛幸粚雍谏z狀物,同玉骨組合頭飾及漆木器彩繪層下發(fā)現(xiàn)的性狀相同,至今仍有一定黏度,厚0.2~0.4厘米不等,推測是生漆或其他有機樹脂類黏合劑。有的在黑色膠狀物之下另有一層較疏松的炭化物,顏色比膠狀物稍淺,無黏性,或應(yīng)是皮革一類襯托物的痕跡”[13]。筆者認為這些綠松石片應(yīng)是漆木腕飾上的嵌飾,皮革既薄又軟,不適合鑲嵌大量綠松石飾,更不適合作腕飾。保存較好的4件中有3件形制大致相同,呈圓筒狀,出土時已被壓扁,每件暴露部分表面嵌綠松石片均為一百數(shù)十枚,每片大小相近,長、寬多為0.3~0.5厘米。M 2001:3,寬10.8、高8.3厘米(圖一,7)。M 2010:4,寬10.5、高7.8厘米(圖一,5)。M 2023:4,在上下邊緣各有長條形的牙片兩列鑲出邊框,每列各見6片。下緣大部已殘缺。寬8.8、高5厘米(圖一,2)。M 3168:6,上端寬14、連同石璧高25厘米。較突出的牙飾有五組,牙飾之間及周圍滿布綠松石片,約90余枚。其下部為一件大理石質(zhì)的璧。外徑13.5、厚0.7厘米(圖一,6)。發(fā)掘報告認為這件石璧也是腕飾的一部分。筆者認為這件石璧應(yīng)是單獨的,并非與綠松石片和牙片共同作為嵌飾使用。因為石璧太大、太厚、太重,不宜作為嵌飾,而且從出土情況看,它原來也應(yīng)是套在腕部的,后被壓平,其上緣與牙飾下緣互相疊壓。

      3.頭飾 山西襄汾陶寺墓地[14]M 2010、M 2001、M 2028、M 3018、M 2023、M 2003、M 2011、M 2024、M 2081、M 2255出土玉骨組合頭飾,形制相似,嵌綠松石,最少的10余片,最多的60余片。笄上部表面有黑色膠狀物,笄與環(huán)交接部位用黑色膠狀物膠著固定,綠松石片底部也有黑色膠狀物。發(fā)掘報告推測黑色膠狀物是漆或某種樹脂。墓主有男有女。其中最精美、保存最好的頭飾為M 2023出土者,包括骨笄、半圓形穿孔玉片、弧形穿孔玉片、玉墜飾各1件以及綠松石嵌飾60余片(圖一,3)。

      值得注意的是,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綠松石嵌片還有很多,特別是新石器時代末期,發(fā)現(xiàn)的綠松石多數(shù)是作為鑲嵌片使用,在一些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鑲嵌顆粒和鑲嵌片[15],其中不乏漆器上的嵌飾,惜具體情況不詳,器形不明,本文不作討論。

      (二)夏商周時期嵌綠松石漆器的類型及其特征

      1.動物形綠松石嵌飾 主要有龍形和獸面形,應(yīng)為漆木器上的嵌飾,具體器形不明。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2002VM 3出土1件龍形綠松石嵌飾[16],由2000余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成,以三節(jié)實心半圓形的青、白玉柱組成額面中脊和鼻梁,以頂面弧凸的圓餅形白玉為睛。龍首外緣立嵌兩排綠松石片,龍身外緣立嵌一排綠松石片。在距綠松石龍尾端3.6厘米處發(fā)現(xiàn)1件綠松石條形飾,與龍體近于垂直,二者之間有紅色漆痕相連,原應(yīng)為一體。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0.9厘米,厚僅約0.1厘米。龍身長64.5、最寬4厘米。由龍首至條形飾總長70.2厘米(圖二)。整個龍形綠松石嵌飾及其近旁有多處紅色漆痕。這些綠松石片和玉飾均無孔,應(yīng)是嵌粘在某種器物上的,這種器物應(yīng)比龍形綠松石嵌飾大,胎骨有一定厚度,考慮到龍形綠松石嵌飾及近旁有多處紅色漆痕,筆者認為其為木胎漆器的可能性最大。

      武漢盤龍城遺址楊家灣商墓M 17[17]出土獸面形綠松石嵌飾1件(M 17:31)。獸面由大量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成,呈兩組分布于南北兩側(cè),中間則見較小的方形或梯形綠松石片。獸面的眉、目、鼻梁和牙用金片制成。南面殘存獸面長約16.5、寬約20厘米,北面殘存獸面長約13、寬約6厘米(圖三,1)。發(fā)掘者做了復(fù)原研究[18],認為它可能是一件獸面紋面具。清理時在綠松石片上下曾發(fā)現(xiàn)黑灰色物質(zhì),應(yīng)是所附著器物的痕跡,筆者認為以木胎漆器的可能性最大。楊家灣商墓M 13[19]出土五處綠松石飾。其中一處由數(shù)十塊綠松石片和蚌片組成,綠松石片形狀各異,面、邊磨制光滑,有一件呈橢圓形,似鳥眼珠;蚌片均為長方形。從彩照觀察,其應(yīng)為漆器的殘存部分(圖三,2)。

      2.漆觚 內(nèi)蒙古赤峰大甸子墓地有30多座墓葬出土了漆器,可辨器形有觚、筒形器等,內(nèi)外皆髹朱漆,并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加工的綠松石片、蚌片、螺片?!八娝墒云磾[呈平面,蚌、螺片都是修整呈長條形,拼擺在松石片之間。這些都是一面磨光,另一粗糙面貼附黑色膠結(jié)物質(zhì)、或紅色涂料、或漆膜。表明這些松石、蚌、螺片是附在已朽壞器物上的鑲嵌物。可能墓中原來有鑲嵌松石、螺甸的小型漆木器”[20]。如M 726:7,木胎,直徑16.5厘米,下端殘,現(xiàn)存高30.5厘米(圖四,1)。該器漆膜薄如紙,出土時尚有韌性,呈紅色。全器內(nèi)外表面均有漆膜,內(nèi)外漆膜之間的胎骨已朽,呈1毫米左右的空隙,漆膜里側(cè)印有纖細的木質(zhì)紋理。M 726中還有2件與此器形狀相同的漆器痕跡。另外還有5座墓的壁龕中各有1件漆觚。從考古發(fā)掘報告的文字介紹和圖片看,還不能肯定漆觚上嵌了綠松石,但可以確定的是,該墓地出土了嵌綠松石漆器,且嵌蚌飾。

      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21]M 1043出土1件嵌綠松石漆觚(M 1043:14),木胎,器身髹紅漆,鑲?cè)澜鸩?,在下面兩道金箔上鑲嵌有綠松石,兩道金箔之間雕刻出三個變形夔龍紋,以綠松石為目。復(fù)原口徑13.3、高28.3厘米(圖四,2)。M 1043墓主身份為燕國高級貴族。

      3.漆盤、盒 河北藁城臺西商代遺址[22]T6西房的最南室和西房北起第三室的門外出土漆器殘片26塊。木胎已朽,但原來涂在器內(nèi)的朱紅色和器外的髹漆依然存在,而且色彩絢麗鮮明。這些殘片中,T6:57都是先在木胎表面用利刃雕刻成各種各樣的花紋,然后再涂朱、髹漆、鑲嵌。這樣在漆器的表面,就顯露出黑紅兩色浮雕式的美麗花紋?;y的種類有饕餮紋、夔紋等,在雷紋和饕餮紋中還嵌綠松石(圖五)。綠松石形狀有三角形和圓角方形兩種,大都嵌在饕餮紋的睛部和眼角。器形有圓形淺腹盤、圓形帶蓋盒等。

      江蘇滸墅關(guān)真山大墓[23]出土百余件形狀不一的綠松石片,皆為一件漆盒上的嵌飾。綠松石片被加工成云雷紋或夔紋的一部分,另有圈、點等形狀,可拼成多組圖案。該墓年代為春秋中晚期。墓主身份可確定為吳王。

      4.漆木柄 湖南慈利縣石板村戰(zhàn)國墓[24]M 20出土匕首柄1件(M 20:2),木胎,竹節(jié)形,用薄銅片穿扎其間,外髹黑漆,近首端飾復(fù)線幾何紋和三角雷紋,嵌綠松石,寬格兩面均飾同心圓紋,外飾凸點紋一周。莖殘長11.4、寬2.8厘米(圖六,3)。墓主身份等級不詳。

      5.漆背銅鏡 湖北包山楚墓M 2[25]出土2件嵌綠松石漆背銅鏡。由鏡面和背托兩部分組成。圓形鏡(M 2:432-9),鏡托中央鑄柿蒂紋,周圍鑄鏤空四分蟠螭紋;外圈飾勾連云紋,其內(nèi)嵌綠松石多已脫落。鏡托髹黑漆。直徑14.9、厚0.3厘米(圖六,2)。方形鏡(M 2:432-3),鏡托中央鑄柿蒂紋,周圍鑄鏤空四鳳紋;外圈飾勾連云紋,其內(nèi)嵌綠松石多已脫落。鏡托髹黑漆地,以紅、黃色彩繪。邊長11.1、厚0.25厘米。該墓年代為戰(zhàn)國晚期,墓主身份等級為大夫。

      6.漆繪銅腰扣 滇池地區(qū)出土了大量鑲嵌型扣飾,這類扣飾扣面內(nèi)凹,中央鑲嵌瑪瑙扣,部分扣飾瑪瑙扣邊緣用黑漆繪幾何紋;扣面鑲嵌綠松石片或玉環(huán),通過綠松石片的排列形成各種花紋[26]。其年代大致從戰(zhàn)國至西漢。如昆明羊甫頭戰(zhàn)國中期滇文化大型墓葬M 19[27]出土了10件嵌綠松石腰扣。其中8件圓形內(nèi)凹,正中及扣面嵌瑪瑙、綠松石飾等,個別嵌一周玉環(huán),直徑7.8~15.6厘米(圖六,1)。另2件為圓形鷹面扣,直徑17.1~19.6厘米。發(fā)掘簡報對于這些銅腰扣的介紹非常簡單,未配彩照,只能根據(jù)同一墓地漢墓出土銅腰扣彩照推斷,它們表面也應(yīng)有漆繪紋樣。

      7.漆車 《周禮·春官·巾車》中有較多關(guān)于漆車的記載,如“漆車藩蔽”等??脊虐l(fā)現(xiàn)的漆車數(shù)量也不少??梢源_定以綠松石為飾的漆車,在商代已出現(xiàn)。如河南殷墟小屯第二十墓出土的第一類乙種車[28],在輿的范圍內(nèi)有很多紅漆皮,應(yīng)與輿有關(guān)。車的銅構(gòu)件上嵌綠松石。其中輿盤的前軓后踵等上均有精美紋飾,周圍還飾有40枚嵌綠松石的八角星形大銅泡;輿門周邊飾36枚形制略小也嵌綠松石的七角星形銅泡(圖七,1、2);軎、轄上也有用綠松石嵌成的星形紋飾等(圖七,4);辀端有一龍頭,五官均嵌綠松石;兩軛上均用綠松石嵌成星形紋飾等(圖七,3)。

      此外,還出土了較多商周時期嵌蚌泡漆器,蚌泡中心有一孔。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的個別保存較好的蚌泡推斷,蚌泡中心孔內(nèi)原應(yīng)嵌綠松石圓片。這類嵌綠松石漆器主要有豆、禁,出土地區(qū)主要有河南、陜西、山西、北京[29]。

      (三)秦漢時期嵌綠松石漆器的類型及其特征

      考古發(fā)掘出土遺物中尚未見秦代的嵌綠松石漆器[30]。東漢漆器出土數(shù)量很少,目前也未見嵌綠松石者[31]。西漢嵌綠松石漆器主要見于江蘇盱眙大云山西漢江都王陵一號墓[32]和河北滿城漢墓[33]。

      1.漆杯、盤 大云山一號墓出土漆杯中有嵌綠松石者。M 1:3853,纻胎。銀耳。器外髹深褐色漆。簡報稱,銀耳正面淺刻云氣紋并對稱嵌入兩顆瑪瑙飾與三顆玉石飾。這三顆“玉石飾”應(yīng)為“綠松石飾”[34]??陂L13.6、連耳寬11.7、通高3.1厘米(圖八)。同墓出土漆盤中有嵌綠松石者。M 1:4729,纻胎。銀釦上面鑲嵌一周瑪瑙和綠松石飾,二者相間分布。銀釦上還淺刻幾何紋,下面為素面??趶?1.2、底徑15、高3.2厘米(圖九)。

      2.漆案 大云山一號墓出土鎏金銅釦漆案[35],案身為纻胎,正面通體髹黑漆,中心朱繪神獸云氣紋,外飾兩周勾連云紋。邊框飾四組紋飾帶,兩組紋飾帶較寬,表面皆隨意撒嵌綠松石,另兩組紋飾表面以長條形角質(zhì)素面帶滿嵌。四組紋飾間隔排列。案邊飾以鎏金銅釦,表面通體刻飾云氣紋并鑲嵌瑪瑙珠飾16枚。案長63.4、寬40.3、高9.5厘米(圖一〇)。

      3.漆奩 大云山一號墓出土1件七子奩(M 1K1⑥:1402),纻胎,銀釦。從殘存跡象看,母奩的蓋壁外側(cè)嵌有大量綠松石。

      滿城二號漢墓出土1套五子奩(M 2:4024),纻胎。器內(nèi)髹朱漆。殘存銅飾。母奩蓋壁上有一圈寬4.2、厚0.15厘米的銅飾帶,中部鏤空,刻龍紋和怪獸紋,龍、獸之間點綴流云紋和山形紋,這些紋飾的輪廓及細部都錯以金、銀;上下花紋帶飾錯 金、銀三角形幾何紋和卷云紋,三角形內(nèi)緣頂角錯銀并鑲嵌綠松石飾,外緣頂角錯金并鑲嵌瑪瑙飾(圖一一)。蓋頂只存柿蒂形銅飾和外圈環(huán)形銅飾各1件。柿蒂形銅飾裝飾以錯金、銀卷云紋和流云紋,四葉各鑲一桃形玉片,中心圓形鑲嵌物已不存。外圈環(huán)形銅飾上亦有錯金、銀和鑲嵌瑪瑙、綠松石的裝飾,紋樣和上述銅飾帶上的上下花紋帶相同。五個子奩也只殘存銀釦和蓋頂銅飾。蓋頂銅飾當中為錯銀柿蒂形,柿蒂中心嵌瑪瑙飾,四葉嵌綠松石飾(圖一二)[36]。母奩直徑25厘米。墓主為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

      4.漆背銅鏡 西漢南越王墓[37]出土1件漆背銅鏡。由鏡面和背托兩部分組成。鏡托背面錯金銀、紅銅、綠松石嵌成復(fù)雜圖案。直徑29.8、邊厚0.7厘米(圖一三)。

      5.漆繪銅腰扣 云南出土西漢時期的漆繪銅腰扣數(shù)量很多。如江川李家山M 68X1:14-5[38](圖一四,1),昆明羊甫頭滇文化小型墓M 328:10[39](圖一四,3)。晉寧石寨山M 6[40]出土了2件邊緣雕以猴子的圓形銅扣飾(M 6:16、42),中央鑲一紅色瑪瑙扣,正面嵌綠松石片,周邊用紅、黑色漆繪八角芒紋(圖一四,2)。

      6.漆車 滿城一號漢墓出土6輛實用的漆車,木質(zhì)部分已朽,存紅色漆皮。銅質(zhì)車器中有以錯金銀為飾的,也有以鎏金為地、點嵌綠松石和瑪瑙的(圖一五,1)。大云山一號墓出土馬車20余輛,有的漆車上的漆木傘柄的銀箍飾及銀質(zhì)蓋弓帽上嵌瑪瑙和綠松石飾,綠松石飾呈圓形、三角形和水滴形(圖一五,2)。

      此外,還出土一些嵌綠松石的金屬構(gòu)件,其中有些應(yīng)是漆器上的構(gòu)件。如滿城一號漢墓出土14件銅鋪首,表面鎏金或鎏銀,有的還嵌瑪瑙、綠松石或白玉飾,多數(shù)形體較小,應(yīng)為漆木器上的構(gòu)件。凡此種種,此不贅述。

      二、先秦兩漢嵌綠松石漆器的分期與特點

      縱觀先秦兩漢嵌綠松石漆器的發(fā)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期:新石器時代、夏商周時期、秦漢時期。上文已分析了各期嵌綠松石漆器的類型及其特征,下面探討各期嵌綠松石漆器的主要特點。

      新石器時代為嵌綠松石漆器的發(fā)端期,器類很少,包括腕飾、頭飾、木柄等,以腕飾和頭飾為主。胎骨多為木胎,也有在骨笄上髹漆并嵌綠松石的。鑲嵌方法基本為平嵌,直接嵌在胎骨上。有的腕飾的上下緣立嵌牙片,如陶寺墓地M 2023:4,在上下邊緣各有長條形的牙片兩列鑲出邊框。至于綠松石片的形狀,朱漆木胎漆器和木柄上的綠松石片被制成圓形或橢圓形,底面平、上面弧鼓,便于鑲嵌,鑲嵌方法為散點式;腕飾和頭飾上的綠松石片均為不規(guī)則形,鑲嵌方法為拼合式。此時期嵌綠松石漆器基本組合為腕飾、頭飾等裝飾品?;◤dM 50出土的一組綠松石嵌飾由中間一個圓形、周圍九個橢圓形綠松石片組成放射狀圖案,其他漆器上的綠松石片基本為密集拼合,嵌滿器物表面,沒有拼成圖案。從與其他嵌飾的搭配組合看,綠松石片多與牙片、石貝組合鑲嵌,如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出土的幾件腕飾;個別與玉飾組合鑲嵌,如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出土的頭飾。本期嵌綠松石漆器出土地區(qū)主要有江蘇和山西(表一)。綠松石原料不易獲取,加工技術(shù)要求高,尤其是在金屬工具使用之前,加工難度較大,產(chǎn)品精美,屬于稀缺物品,自然珍貴,使用者身份等級很高。

      表一 先秦兩漢嵌綠松石漆器時空分布表

      夏商周時期為嵌綠松石漆器的大發(fā)展期,器類較多,包括嵌綠松石龍形飾、獸面形飾的漆器,以及觚、盤、盒、木柄、漆背銅鏡、漆繪銅腰扣等,還有豆、禁等。值得注意的是,實用的大型漆車也以綠松石為飾。其中夏、商、西周時期,嵌綠松石漆器以觚、豆等容器為主;東周時期嵌綠松石漆器種類很少,不見容器,主要器類是嵌綠松石漆背銅鏡和漆繪銅腰扣。胎骨多為木胎,也有在銅鏡背面和銅腰扣表面漆繪并嵌綠松石的。鑲嵌方法基本為平嵌,也有個別立嵌。如二里頭遺址2002VM 3出土龍形綠松石嵌飾,龍首外緣立嵌兩排綠松石片,龍身外緣立嵌一排綠松石片。至于綠松石片的形狀,觚、盤、盒等容器上的綠松石片基本呈圓形、橢圓形、三角形等較規(guī)則形,一般配合彩繪紋飾,點綴其間,多呈散點式分布。如藁城臺西商代遺址T6:57,綠松石形狀有三角形和圓角方形兩種,大都嵌在漆器上饕餮紋的睛部和眼角。組成龍形飾、獸面形飾的綠松石片形狀多樣,鑲嵌方法為拼合式。如二里頭遺址2002VM 3出土龍形綠松石嵌飾,由2000余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拼合而成。銅腰扣上的綠松石片幾乎均呈圓形,中心有一小孔,鑲嵌方法亦為拼合式。本期嵌綠松石漆器基本組合為觚、豆等容器。觚是酒器,豆是食器,可組成一組餐飲用具。綠松石嵌飾或點綴于漆器彩繪紋飾中,如饕餮紋的眼睛;或緊密結(jié)合并拼成圖案,如龍紋和獸面紋。從與其他嵌飾的搭配組合看,綠松石片多與玉飾、蚌泡、金箔組合鑲嵌。如二里頭遺址2002VM 3出土的龍形綠松石嵌飾,以三節(jié)實心半圓形的青、白玉柱組成額面中脊和鼻梁。盤龍城遺址楊家灣商墓出土獸面形綠松石嵌飾M 17:31,獸面的眉、目、鼻梁和牙以金片為之,視覺效果十分突出。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出土漆觚M 1043:14,在下面兩道金箔上鑲嵌有綠松石,兩道金箔之間雕刻出三個變形夔龍紋,以綠松石為目。此外,商周時期較多嵌蚌泡漆器,如豆、禁,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的個別保存較好的蚌泡推斷,蚌泡中心孔內(nèi)原應(yīng)嵌綠松石圓片。云南滇文化墓葬出土較多漆繪銅腰扣,綠松石與瑪瑙扣、玉環(huán)搭配裝飾,為滇文化典型器物之一。本期嵌綠松石漆器出土地區(qū)較多,主要有河南、河北、湖北、山西、內(nèi)蒙古、北京、甘肅、湖南(表一)。使用者身份等級很高。需要指出的是,云南地區(qū)漆繪銅腰扣,在大小墓葬中均有出土,不限身份等級,男、女均可使用。

      秦漢時期為嵌綠松石漆器的衰落期,其中秦和東漢漆器中未見嵌綠松石者。西漢嵌綠松石漆器數(shù)量和器類都很少,器類有杯、盤、案、奩、漆背銅鏡,漆車中也有以綠松石為飾者。值得注意的是,繼前期之后,本期云南地區(qū)出土大量漆繪銅腰扣,顯示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從胎骨看,基本為纻胎,如杯、盤、案、奩;漆車為木胎;銅腰扣上漆繪并嵌綠松石。鑲嵌方法基本為平嵌。至于綠松石片的形狀,杯、盤、奩等容器上的綠松石嵌飾基本呈圓形、橢圓形、三角形等較規(guī)則形,一般配合紋飾,點綴其間,呈散點式分布,如大云山M 1出土的杯、盤等。與前期一樣,銅腰扣上的綠松石片幾乎均呈圓形,中心有一小孔,鑲嵌方法為拼合式,大量綠松石片緊密地排列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地紋式鑲嵌方法,如大云山M 1出土鎏金銅釦漆案,案身正面通體髹黑漆,邊框兩組較寬的紋飾帶表面皆隨意撒嵌綠松石。本期嵌綠松石漆器基本組合為杯、盤、案、奩等容器,是漢代日用漆器的一個完整組合,即案上放置杯、盤,杯可作酒器也可作食器,盤為食器,共同組成一套餐飲用具,而多子奩為妝奩,是漢代男女均配備的日常梳妝用具,主要用來放置銅鏡、梳篦和化妝品。綠松石嵌飾或點綴于漆器紋飾中,如云氣紋和三角形幾何紋;或緊密結(jié)合并拼成圖案,如銅腰扣中心的綠松石嵌飾與漆繪結(jié)合構(gòu)成的太陽光芒狀紋樣,周圍則是綠松石嵌飾拼成的環(huán)帶狀紋樣。從與其他嵌飾的搭配組合看,綠松石片多與瑪瑙飾、玉飾、金屬構(gòu)件如銀耳、銀釦、鎏金銅釦等組合鑲嵌在漆器上,如大云山M 1:3853,漆杯銀耳正面淺刻云氣紋并對稱嵌入兩顆瑪瑙飾與三顆綠松石飾。滿城M 2:4024,五子奩蓋壁上的銅飾帶上下花紋帶飾錯金、銀三角形幾何紋和卷云紋,三角形內(nèi)緣頂角錯銀并鑲嵌綠松石飾,外緣頂角錯金并鑲嵌瑪瑙飾。蓋頂外圈環(huán)形銅飾上亦有錯金、銀和鑲嵌瑪瑙、綠松石的裝飾,紋樣和蓋壁銅飾帶上的上下花紋帶相同。本期嵌綠松石漆器出土地區(qū)不多,主要有江蘇、河北、云南、廣東(表一)。使用者身份等級很高,基本為諸侯王級別。與前期一樣,本期云南地區(qū)銅腰扣的使用者仍不限身份等級、不限男女,體現(xiàn)了滇文化特色。

      三、先秦兩漢嵌綠松石工藝源流

      綠松石因其硬度較低,易于切割、打磨、穿孔,且顏色鮮艷、光澤強,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人們就對其進行加工、使用。綠松石器最早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裴李崗文化、大地灣文化及北福地一期遺存中[41]。裴李崗文化的綠松石工藝基本停留在個人裝飾品層次上,多為圓形穿孔飾,主要作為掛飾或墜飾,幾乎沒有作為鑲嵌用的[42]。在骨器、象牙器上鑲嵌綠松石,在大汶口文化中即見;在玉器上鑲嵌綠松石,則見于山東龍山文化和陶寺文化[43]。

      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至遲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jīng)在漆器上嵌綠松石了,如新沂花廳新石器時代墓地出土者,年代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從年代上看,以綠松石嵌飾裝飾漆器不比裝飾其他質(zhì)地器物晚,或者可以說,從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看,大約是最早的。早在8000年前,杭州市蕭山區(qū)跨湖橋的先民已對漆的性能有所了解并開始用漆,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漆弓”[44],比學界之前確認的最早的漆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45]出土的木胎朱漆碗,要早1000年。此后,漆工藝不斷發(fā)展,特別是新石器時代漆器上嵌飾材料的選擇,體現(xiàn)出了地區(qū)、資源、文化、審美等方面的差異。如海岱地區(qū)人們偏愛綠松石嵌飾。“海岱地區(qū)的鑲嵌物質(zhì)全部為綠松石,反映出該區(qū)史前時期先民對這種玉料的一種偏好。就目前所見,其最早出現(xiàn)鑲嵌工藝的時代為大汶口文化中期,此后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時期一直盛行。其鑲嵌方法包括淺窩鑲嵌法、孔洞鑲嵌法。此外,據(jù)花廳遺址鑲嵌綠松石的彩繪木器的痕跡來分析,很可能使用了膠粘劑的平面鑲嵌法”[46]。陶寺墓地出土較多嵌綠松石腕飾和頭飾,反映了海岱地區(qū)大汶口文化與中原地區(qū)陶寺文化的密切關(guān)系。而在與大汶口文化大致同時期的鄰近地區(qū)的良渚文化時期,人們則偏愛玉飾,用以裝飾漆器,不見嵌綠松石漆器。新石器時代“漆器裝飾上最為突出的特點是鑲嵌玉器或有玉構(gòu)件,而這類漆器又集中出土于浙江余杭反山和瑤山良渚文化墓葬中。如浙江余杭反山和瑤山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很多漆器上都嵌玉,并且用玉片、玉粒等組成圖案,非常精美,而北方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等卻沒有嵌玉漆器出土”[47]。

      嵌綠松石工藝不僅應(yīng)用于漆器上,也應(yīng)用于其他質(zhì)地的器物上。在青銅器上嵌綠松石要比在漆器上嵌綠松石時代晚。關(guān)于青銅器嵌綠松石工藝,朱鳳瀚指出,二里頭文化期的青銅器鑲嵌綠松石工藝成為先秦青銅器發(fā)達的嵌錯工藝的先導(dǎo)。此后,此種工藝經(jīng)久不衰,一直延續(xù)使用至戰(zhàn)國時期。殷代鑲嵌綠松石工藝多施用于武器與小型飾物上,鑲嵌綠松石的容器很少見。西周青銅器中鑲嵌綠松石的器物較少發(fā)現(xiàn)。直到春秋早、中期鑲嵌綠松石器仍較少見,春秋晚期一些墓中出有鑲嵌綠松石的兵器與車馬器。至戰(zhàn)國時期,此種工藝有進一步發(fā)展。與以前明顯不同的是,鑲嵌綠松石的器物已不局限于小型器,鑲嵌綠松石的容器已較多見[48]。戰(zhàn)國時期是漆器發(fā)展的一個高峰期,但容器上基本不嵌綠松石,而此時嵌綠松石的銅容器則較多見,反映了同時代不同質(zhì)地器物在裝飾方面的明顯差異。

      各種質(zhì)地器物的嵌綠松石工藝大同小異。鑲嵌方式主要有平面式和槽孔式,大都使用漆或其他黏合劑加固。具體工藝可從二里頭遺址2002VM 3出土綠松石龍形飾管窺?!叭饔?000余塊綠松石飾片組合而成,每個飾片的大小互有差異,厚度似乎相當,形狀則因圖案組合的需要而呈長方形、方形、三角形、梯形、弧邊幾何形等。綠松石片都是經(jīng)過精密加工而制成的,正反兩面均十分平整光潤,加工工藝精良。正面的面積較反面略大一些,從側(cè)面觀察屬上寬下窄,似楔形,使涂抹于底部的粘接劑能夠?qū)⑹闹車饋?,增加組合與個體石片之間的牢固程度。綠松石片碼放的技巧及次序也十分到位,龍形器之面部石片與石片之間的連接過渡和轉(zhuǎn)折角度恰到好處,縫隙縝密美觀”[49]。

      漢以后,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漆器數(shù)量不多,嵌綠松石漆器就更少。其中,唐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漆器是螺鈿漆器,螺鈿鏡較常見,其中不乏嵌綠松石者。如唐李倕墓[50]出土2件鏡背髹漆,并嵌以蚌片和細小綠松石片(圖一六)。唐以后,綠松石與其他寶物一起作為漆器上的嵌飾,使得這些漆器五色陸離、精美華麗,當然價格昂貴。明清時期稱這種工藝為“百寶嵌”或“周制”。成書于明朝隆慶年間的漆工專著《髹飾錄》記載:“百寶嵌,珊瑚、琥珀、瑪瑙、寶石、玳瑁、鈿螺、象牙、犀角之類,與彩漆板子,錯雜而鐫刻鑲嵌者,貴甚?!盵51]清人錢泳《履園叢話·藝能》載:“周制之法,惟揚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創(chuàng)此法,故名周制。其法以金銀、寶石、真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瑪瑙、玳瑁、渠、青金、綠松、螺甸、象牙、密蠟、沉香為之,雕成山水、人物、樹木、樓臺、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大而屏風、桌倚、窗槅、書架,小則筆床、茶具、硯匣、書箱,五色陸離,難以形容,真古來未有之奇玩也。乾隆中有王國琛、盧映之輩,精于此技。今映之孫葵生亦能之”[52]。

      四、余論

      對于先秦兩漢綠松石礦源問題,有學者做過相關(guān)研究,主要是對于先秦時期綠松石礦源的探討。如對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龍形綠松石嵌飾及嵌綠松石青銅牌飾,研究成果較多[53],其中有的涉及綠松石的來源問題。經(jīng)測試分析,可以初步判斷,位于鄂豫陜綠松石礦北礦帶的云蓋寺礦是二里頭遺址出土綠松石的礦源之一[54]。還有學者對山西出土先秦綠松石制品進行初步研究后提出,“根據(jù)東北喀左東山嘴、陜西南鄭龍崗寺及山西臨汾下靳均出土有選料為‘黑色石皮為襯地的薄片狀料’的綠松石小飾件,聯(lián)系到陜西洛南出產(chǎn)此種綠松石料并且在歷史上也有開采跡象,故不排除這種特殊的綠松石料來源于陜西洛南一帶的可能”[55]。也有學者提出“綠松石之路”假說:“著名的鄖縣鮑峽鎮(zhèn)云蓋寺綠松石礦正位于漢江的支流——堵水旁,如果古代有‘綠松石之路’的話,它的礦石可能正是由堵水入漢江而運到各地需要的人手中”[56]。

      二里頭遺址不僅出土了龍形綠松石嵌飾,還出土了幾件嵌綠松石青銅牌飾,并且在二里頭遺址四期遺存中有大量的綠松石半成品及廢料,可見綠松石的制作已具有相當規(guī)模;半成品中主要為片狀綠松石而非管狀穿孔飾,表明作坊主要為鑲嵌制品提供綠松石原料。由此可知,一個大致的流程是,綠松石礦料從云蓋寺綠松石礦山被開采后,流通至二里頭,在二里頭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綠松石礦加工作坊被加工成嵌飾。這些嵌飾除了滿足當?shù)厮?,或有一部分通過貿(mào)易等途徑流向了其他地區(qū)。

      從文獻記載、考古發(fā)現(xiàn)和相關(guān)研究看,先秦兩漢綠松石礦源雖不多,但并不唯一。本文未重點討論先秦兩漢漆器上所嵌綠松石的來源問題,一是因為漆器上嵌的綠松石只是先秦兩漢時期綠松石制品的一部分;二是因為這個問題很復(fù)雜,需從多方面考察。究竟是原料(綠松石礦)或半成品(綠松石嵌飾)的流通,還是成品的流通,值得深入研究。

      [1] 張蓓莉主編.系統(tǒng)寶石學(第二版)[M] .北京:地質(zhì)出版社,2006:398.

      [2] a.Ber thold Laufer,Notes on Turquois in the East,1931.b.章鴻釗.石雅[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58.

      [3] 清會典圖(上)[M] .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91:607.

      [4] 周密撰,王根林校點.癸辛雜識[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4、65.

      [5]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M] .濟南:齊魯書社,2007:89.

      [6] 王佐.新增格古要論[M] .杭州: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2:202.

      [7] a.欒秉璈.古代綠松石釋名、史前出土物分布特征及原料來源問題[C] //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專輯(Ⅱ).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1.b.欒秉璈.古代綠松石釋名分布特征及其原料來源[J] .中國寶石,2004(3).

      [8] 同[2] b:24、25.

      [9] a.孔德安.淺談我國新石器時代綠松石器及制作工藝[J] .考古,2002(5).b.陳星燦.裴李崗文化綠松石初探——以賈湖為中心[C] //新世紀的中國考古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c.龐小霞.中國出土新石器時代綠松石器研究[J] .考古學報,2014(2).

      [10] 南京博物院.花廳——新石器時代墓地發(fā)掘報告[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1] 下靳考古隊.山西臨汾下靳墓地發(fā)掘簡報[J] .文物,1998(12).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臨汾市文物局.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發(fā)掘報告[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13] 同[12] (第二冊):777.

      [14] 同[12] (第二冊):758-771.

      [15] 同[9] c.

      [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1999~2006(貳)[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998-1006.

      [17]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武漢市盤龍城遺址楊家灣商代墓葬發(fā)掘簡報[J] .考古,2017(3).

      [18] 孫卓.盤龍城楊家灣M17出土青銅牌形器和金片綠松石器的復(fù)原[J] .江漢考古,2018(5).

      [19] a.武漢市黃陂區(qū)文管所,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漢市盤龍城遺址博物館(籌).商代盤龍城遺址楊家灣十三號墓清理簡報[J] .江漢考古,2005(1).b.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武漢市盤龍城遺址楊家灣M13發(fā)掘簡報[J] .江漢考古,2018(5).

      [2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與墓地發(fā)掘報告[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2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琉璃河考古隊.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發(fā)掘簡報[J] .考古,1984(5).

      [2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臺西商代遺址[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3] 蘇州博物館.江蘇蘇州滸墅關(guān)真山大墓的發(fā)掘[J] .文物,1996(2).

      [24]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利縣文物保護管理研究所.湖南慈利縣石板村戰(zhàn)國墓[J] .考古學報,1995(2).

      [25]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26] 邢琳.云南青銅扣飾研究[D] .云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4:29.

      [27]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館,官渡區(qū)博物館.昆明羊甫頭墓地(壹)[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43-146.

      [28] 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掘·丙編·殷墟墓葬之一·北組墓葬[M] .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70.

      [29] 洪石.商周螺鈿漆器研究[J] .中原文物,2018(2).

      [30] 洪石.秦代漆器研究[C] //里耶古城·秦簡與秦文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1] 洪石.漢代嵌寶石漆器研究[C] //漢代陵墓考古與漢文化.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32] 南京博物院,盱眙縣文廣新局.江蘇盱眙縣大云山西漢江都王陵一號墓[J] .考古,2013(10).

      [3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滿城漢墓發(fā)掘報告[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34] 南京博物院.長毋相忘:讀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239.

      [35] 同[34] :231.

      [36] 彩照為洪石拍攝。

      [37]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西漢南越王墓[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38]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縣文化局.江川李家山——第二次發(fā)掘報告[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39] 同[27] (貳).

      [40] 云南省博物館.云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發(fā)掘報告[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

      [41] 同[9] c.

      [42] 同[9] b.

      [4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夏商卷[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17.

      [44]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博物館.跨湖橋[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45] a.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省博物館.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fā)掘報告[J] .考古學報,1978(1).b.河姆渡遺址考古隊.浙江河姆渡遺址第二期發(fā)掘的主要收獲[J] .文物,1980(5).

      [46] 王強.試論史前玉石器鑲嵌工藝[J] .南方文物,2008(3).

      [47] 洪石.中國漆工藝的萌芽與初興[C] //考古學視野下的城市、工藝傳統(tǒng)與中外文化交流.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48]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82、783.

      [49] 李存信.二里頭遺址綠松石龍形器的清理與仿制復(fù)原[J] .中原文物,2006(4).

      [50]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唐李倕墓發(fā)掘簡報[J] .考古與文物,2015(6).

      [51] 王世襄.髹飾錄解說[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52] 錢泳撰,張偉點校.履園叢話(上)[M] .北京:中華書局,1979:322.

      [53] a.方輝.二里頭文化的綠松石制品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C] //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b.葉曉紅等.二里頭遺址出土綠松石器物的來源初探[J] .第四紀研究,2014(1).c.許宏:二里頭M3及隨葬綠松石龍形器的考古背景分析[C] //古代文明(第1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d.陳小三.試論鑲嵌綠松石牌飾的起源[J] .考古與文物,2013(5).e.陳國梁.二里頭文化嵌綠松石牌飾的來源[C] //三代考古(七).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54] 同[16] :1414-1427.

      [55] 張登毅,李延祥.山西出土先秦綠松石制品初步研究[J] .華夏考古,2015(4).

      [56] 徐良高,趙春燕.“綠松石之路”的價值及其探索的可行性討論[C] //三代考古(四).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猜你喜歡
      綠松石漆器考古
      Semer la graine de la transmission du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
      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52
      考古出乎意料的幾件事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6
      晚秋
      寶藏(2021年5期)2021-12-01 10:15:58
      三星堆考古解謎
      蒙古國某地綠松石玉的礦物組成及其成因
      漆器收藏三問
      老友(2018年9期)2018-10-11 06:13:32
      漆器匠人坂本雅彥
      如何辨別新老漆器
      天然寶石
      西部資源(2014年1期)2014-04-29 00:44:03
      垣曲县| 宜州市| 上虞市| 慈溪市| 宁化县| 崇左市| 扎鲁特旗| 奇台县| 克什克腾旗| 宜阳县| 孝昌县| 新沂市| 永昌县| 伽师县| 驻马店市| 巢湖市| 隆子县| 嘉荫县| 边坝县| 南京市| 常宁市| 曲沃县| 娄底市| 锦州市| 蕉岭县| 中卫市| 英吉沙县| 楚雄市| 阿瓦提县| 吉隆县| 金乡县| 东丰县| 贵阳市| 沁源县| 嘉鱼县| 浮山县| 静宁县| 卓尼县| 阳朔县| 弥渡县| 大石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