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智河 溫金環(huán) 蘇金燕 黃活靈
(1 廣州市從化區(qū)城郊中學 廣東廣州 510925 2 廣州市從化區(qū)第五中學 廣東廣州 510920)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原料是CO2和水,需要光和適宜的溫度,場所是葉綠體,及產(chǎn)物是有機物和O2等。在人教版7年級教材中,將光合作用的多個要素分成3 個實驗進行探究,即“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CO2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和“光合作用能產(chǎn)生O2”[1]。其中,前2 個是學生實驗,后1 個是教師演示實驗。這3 個實驗的方法、材料和裝置都不盡相同,并且有的實驗操作有一定的難度,容易出現(xiàn)實驗失誤。
筆者對實驗室固液反應實驗中的發(fā)生裝置進行改裝,使其成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實驗裝置。改裝后的裝置將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合二為一。利用該裝置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可將上述多個實驗整合在一起,也可單獨進行實驗探究。
1.1 實驗策略 首先,在溫度和光照良好的條件下,設置對照實驗:增加和減少養(yǎng)殖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的水中的CO2含量,探究光合作用產(chǎn)生氣泡的速度是否相同?如果增加水中CO2的含量,光合作用產(chǎn)生氣泡的速度加快,說明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水中的CO2是否會被吸收利用而減少甚至消失?如果是,則再次證明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2]。
其次,在光照下,當沉水植物的莖、葉或根的斷截面連續(xù)不斷地排出氣泡時(沉水植物的根、莖、葉內存在著輸送氣體的通道),將裝置移至陰暗處;如果觀察到排出氣泡的速度減慢甚至停止,再將實驗裝置移回光照下;如果沉水植物又恢復連續(xù)不斷地排出氣泡,且重復操作亦然,即可證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再次,將收集實驗產(chǎn)生的氣泡,用帶火星的木條進行檢驗。如果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則說明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氣泡是O2。
最后,上述實驗結束后,取黑暗組、光下對照組和實驗組中沉水植物的一段帶葉的、長約5 cm的莖,放入小燒杯中,加入無水乙醇,隔水加熱,除去葉綠素的干擾。取出葉片,滴入碘液。如果黑暗組的莖和葉片都不變藍色,光下對照組的都變淺藍色或藍色,而實驗組的都變藍色,則證明綠葉在光下能制造有機物淀粉[3]。
1.2 實驗裝置
材料與試劑:新鮮的沉水植物黑藻(250 g;涼開水、自來水、澄清石灰水、無水乙醇、碘液、500 mL CO2、火柴等。
儀器:500 mL 錐形瓶2 只、帶玻璃導管的雙孔活塞2 個,30 mL 長頸漏斗2 只、500 mL 礦泉水瓶1 只、500 mL 和100 mL 量筒各1 只、溫度計、500 mL 燒杯、小燒杯、酒精燈、石棉網(wǎng)、三腳架、剪刀、小試管、30 mL 針筒、玻璃棒等。
實驗裝置由一個500 mL 錐形瓶和帶導管的雙孔活塞,長頸漏斗,帶玻璃珠的橡皮管、玻璃導管等組成(圖1)。
圖1 實驗裝置
組裝如圖1所示實驗裝置,用帶玻璃珠的橡皮管與2 個玻璃導管連接好,注意導管不要伸入瓶內,確保瓶內氣體全部排出。長頸漏斗要伸到瓶的底部,防止實驗時產(chǎn)生的氣體被排出。然后塞上帶導管和長頸漏斗的活塞,檢查氣密性并確保氣密性良好后,按以下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①將250 g 新鮮的沉水植物黑藻放黑暗處用水培養(yǎng)24 h,使葉片中原有的有機物淀粉消耗掉。實驗前將水草的莖剪斷成為長10~15 cm的小段后,放回黑暗處備用。②用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500 mL CO2,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滿一礦泉水瓶。加入100 mL 自來水,密封后振蕩,使CO2充分溶于水形成100 mL 碳酸水飽和溶液。在常溫常壓下,CO2溶于水的體積比為1∶1。將100 mL 飽和碳酸水溶液倒入裝有400 mL自來水的大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均勻,配制成500 mL 碳酸水稀溶液,即CO2與水的體積比為1∶5。③用油性筆在2 個500 mL 錐形瓶中標記A 和B。然后分別加入經(jīng)過暗處理并被剪斷的水草50~100 g。將A 瓶加滿涼開水,B 瓶加滿碳酸水稀溶液,然后用手拍打瓶身產(chǎn)生震動,或用玻璃棒挑動水草,排除瓶內空氣氣泡。④分別塞上帶導管和長頸漏斗的活塞。這時,導管內是一小段空氣,長頸漏斗內是一段水柱,而瓶內沒有空氣。⑤將A、B 2 個裝置移至光下照射4~5 h。當長頸漏斗內被溶液填滿后,用30 mL 針筒抽去溶液,共4 次。請按表1中的“實驗方法與步驟”完成實驗內容。注意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將實驗數(shù)據(jù)填入表中。
表1 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實驗數(shù)據(jù)表
圖2 黑暗組、對照組和實驗組沉水植物與碘反應的變色情況
實驗結束后,讓學生填寫以下內容:通過實驗探究得知,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能產(chǎn)生O2;綠葉在光下會制造有機物淀粉;黑藻的體內有輸送氧氣的通道;溫度會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
為什么B 錐形瓶里的CO2會減少甚至完全消失?從光合作用的公式:6CO2+6H2OC6H12O6+6O2中得知,水中的CO2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被沉水植物吸收利用了,且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吸收CO2的體積與產(chǎn)生O2的體積是相等的。實驗前,在B 瓶中加入100 mL 左右的CO2,實驗結束后收集到的O2也是100 mL 左右(CO2能溶于水,而O2不易溶于水),這樣的實驗結果是合理的。如果一個教學班驗證O2的實驗需要15~20 mL 的O2,則100 mL 左右的O2可以滿足5~6 個教學班驗證O2實驗的需要。這樣,教師在課前無需再準備多套相同的實驗。
沉水植物在涼開水、自來水和碳酸水溶液中進行光合作用5 h 消耗CO2和產(chǎn)生O2的情況見表2。
表2 沉水植物光合作用消耗CO2 產(chǎn)生O2 情況的比較
反思1:實驗結束后,A、B 2 個裝置內收集到的O2分別為約5 mL 和110 mL,但如果用自來水進行實驗,一天內只能收集到15 mL 左右的O2。原因是涼開水、自來水和碳酸水溶液中所含有的CO2的量不同,且含量分別為基本無、很少和充足。因此,僅依靠沉水植物自身呼吸作用產(chǎn)生的CO2,或依靠天然水中含有的少量的CO2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制取氧氣,獲得氧氣的量必然很少。為了完成多班教學演示實驗的任務,教師在課前需要準備好多套的實驗。因此,改進實驗裝置和增加水中光合作用的原料CO2,能很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的。
反思2:使用CO2作為原料進行光合作用實驗,優(yōu)于使用碳酸氫鈉或碳酸鈉。其一,前者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學生容易接受,后者不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學生不容易理解。其二,飽和的CO2水溶液為弱酸性,pH=4,且實驗時使用的是CO2與水的體積比為1 ∶5 的碳酸水稀溶液。這對植物的傷害不大,自然界中的水也含有CO2。但是,碳酸氫鈉和碳酸鈉的水溶液均為堿性,pH 值分別為8和11,隨著光合作用的進行,碳酸氫根或碳酸根離子被吸收利用,而溶液的堿性會逐漸增強;并且它們的腐蝕性對沉水植物的傷害較大,不利于連續(xù)多日重復實驗的需要[4-5]。經(jīng)過反復試驗,400 mL 水與100 mL 飽和碳酸水溶液混合后(pH 值>4),用于沉水植物黑藻的光合作用實驗,對它的生長影響不大,且可多次重復使用。
是否CO2的含量越高就越好?答案是否定的。有資料顯示,在常溫常壓下,CO2溶于水的體積比為1∶1。CO2含量過高時,碳酸水溶液很不穩(wěn)定,易分解出CO2,導致收集到的O2氣體不純凈。如此導致實驗失敗,不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反思3: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當黑藻的植株完整無損時,其根、莖和葉的表面均有氣泡排出。但當其根、莖或葉被截斷時,氣泡主要是從斷截口中排出的。因為其根、莖、葉內存在著輸送氣體的通道;輸氣通道既有單通道,也有雙通道(圖3)。將沉水植物的莖剪斷成10~15 cm 的小段,使沉水植物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O2集中在它的輸氣通道中“連續(xù)不斷地排出”,實驗現(xiàn)象更明顯,特別適合于“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光合作用能產(chǎn)生O2”的探究實驗。直觀性、可操作性和可重復性增強,同時增加了實驗的趣味性。
圖3 黑藻莖斷截面排出氣泡示意圖
反思4:用100 mL 無色的碳酸飲料與400 mL自來水混合配制成碳酸水稀溶液(pH 值>4),代替實驗室制取CO2進行實驗,也可以收到同樣的實驗效果。但是,碳酸飲料中除了含有CO2之外,還含有糖、酸和其他物質,這樣做會影響學生對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