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咯
在夫妻關系中,你有沒有遇見過這樣的情況? “我感覺你最近在刻意回避我,是發(fā)生什么事了嗎?” “我希望你能多花時間陪陪我?!?“希望你也能跟我分享你的煩心事?!本芙^伴侶的要求往往比拒絕一個陌生人困難許多,尤其是當伴侶的要求貌似“合理”的時候。
有人覺得談論敏感的話題會引發(fā)尷尬或羞恥這樣的負面情緒,并且生怕傷害到對方,或者因此破壞兩人的關系,又或是缺乏經(jīng)驗,覺得自己無法面對,所以刻意回避。
其實越是小心翼翼被“保護”起來的關系,越是容易在面對風雨時被擊垮。而兩個人的成長以及關系的維持和發(fā)展,都需要進行這樣的有效溝通。
關系中的有效溝通究竟難在哪里?
1. “發(fā)生了什么”溝通
有很大一部分高難度溝通伴隨著不和與爭執(zhí),比如拒絕對方和傳達壞消息,都可能引起兩個人的爭吵。而兩人分歧的焦點無非是發(fā)生了什么事,或是什么事應該發(fā)生之類的話題。在這樣的溝通中,人們會將很多時間花在反復爭辯誰說的是實情,誰的話是什么意思,等等。
于是在涉及發(fā)生事件的溝通中,人們常常會陷入三種溝通的誤區(qū):
a. 事實真相假設
“我是正確的,錯的是你”“我說的才是實情”……在進行高難度溝通時,人們的觀點和情緒都建立在“自己才是對的”這一假設上,而且往往不會去證實這個假設是否真的站得住腳。
然而,一直沉浸在“我是對的”的背景音中,會讓我們不自覺地從一開始就對對方的觀點和感受保持著一種偏見和懷疑,從而無法去理解雙方在這一問題上不同的感知、想法和價值觀。
b. 創(chuàng)造意圖
“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只是為了自己”,類似于這樣的話也常出現(xiàn)在高難度溝通情境中。人們常常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清楚對方的某句話、某個行為背后的意圖為何。我們往往會更加篤定,因為面對的是自己最親近的伴侶,我們覺得自己太了解這個人,能夠一眼“看穿”他/她的動機。
然而,人的意圖是很復雜的,對方的某個行為、某句話可能包含了多重意圖,有時可能完全是出于善意。甚至,有時對方可能沒有任何意圖,我們自以為看穿了對方,其實不過是把自己沒有依據(jù)的猜想強加給了對方。
c. 過失設定
在溝通關系中出現(xiàn)問題時,“是誰的責任”也常常成為爭論的重點。比如,一個人發(fā)現(xiàn)最近家里的生活開銷過高,大大地超出了預算,在跟另一半溝通這件事情的時候,對話很容易演變成對于“這到底是誰的過錯”的爭論。
2. 情緒溝通
情緒確實會影響人的判斷力,宣泄情緒有時還會同時傷害自己和對方。但在高難度溝通的場景中,不處理或溝通好情緒,就沒有任何溝通能夠開展。你們都需要知道對方感受到了、接納了自己的情緒,情緒才不會成為解決問題的障礙。
3. 自我認知溝通
在各種各樣的高難度溝通之中,我們很有可能做出或說出一些會動搖原先的自我認知的行為或話語。它可能映射出我們不太喜歡,甚至難以接受的自己身上的一些特質(zhì)。
因此,能否有效地進行高難度溝通,也取決于你是否能夠面對并接受真實的自己,且同時也愿意讓對方看到真實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