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生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引自王國維《人間詞話》
王國維是我國近代著名學者和詩人。上文是王國維先生的“人生三境界”說。百年來,這段名言在中國讀書人中廣為流傳,成為他們規(guī)誡自己、成就事業(yè)的箴言。上述名言中,提到的三種境界,其詞句分別源于三首宋詞。這三首詞均屬婉約詞,文字含蓄,富含朦朧感,便于讀者聯(lián)想。
第一境界出自北宋晏殊詞作《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一生富貴顯達,是一位雍容閑雅、柔婉含蓄的理性詞人。他的這首詞是抒發(fā)離恨別愁的懷人之作。內(nèi)容是寫女子對男子的思念。詞的上片,詩人以擬人的手法描寫景物,凄迷的景色襯托少婦內(nèi)心的離恨別愁之苦。檻菊、幽蘭喻閨思之少婦。詞的下片寫少婦登高望遠,寄書無門。作為理性詞人的晏殊,在詞的下片,拓開詞境,唱出“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名句。這種超凡脫俗,高瞻遠矚,望眼欲穿的氣勢,生動表現(xiàn)出主人公對愛情的懸思和追求。王國維超越原詞相思懷人之情趣,將這一境界引申為對學業(yè)和人生事業(yè)的追求,意即成就大事業(yè)、大學問者,首先要高瞻遠矚,樹立理想,解決立志問題。此類聯(lián)想雖非晏殊詞作之原意,卻也順理成章,富含哲理。
第二種境界出自北宋柳永詞作《鳳棲梧》: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創(chuàng)作大量慢詞的人,對我國詞的發(fā)展起過開拓作用。其詞語言優(yōu)美,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以上是他寫的一首傷春懷人的相思詞。詞的上片寫春愁春景,凄迷的景色襯托出凄涼的春愁。下片則直抒胸臆?!皵M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兩句表明詩人極度悲痛,想借酒消愁,放浪一下,卻硬是高興不起來。舉杯消愁愁更愁,原因是詩人思念傾慕的佳人已難以相會。全詞以景入情,層層推進,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句結(jié)尾。此結(jié)尾句充分表達詞人對愛情的堅貞和執(zhí)著,其中既含感情,也有鍥而不舍的骨氣。王國維由此及彼,聯(lián)想為成就大學問、大事業(yè)者所必不可少的第二種境界。意即成就大事業(yè)、大學問必須奮發(fā)刻苦,鍥而不舍,執(zhí)著追求,發(fā)揚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王國維此舉大大拓寬了柳詞原有之意境,使人耳目一新,誠可謂對柳詞境界的創(chuàng)造性開拓。
第三種境界出自辛棄疾詞作《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抗戰(zhàn)派代表人物。他因主張抗金得罪當權(quán)者,而被免職,閑居江西信州帶湖長達近二十年之久。這首詞是辛棄疾政治失意時期的作品。該詞中大部分篇幅是描寫元宵佳節(jié)燈火游藝之盛及作者觀燈的情趣。詞的下片筆鋒忽轉(zhuǎn),描繪出一個不慕繁華、超凡脫俗、甘受寂寞的燈下美人。這種對比,既飽含詞人內(nèi)心之悲憤,也折射出作者在政治失意和人生挫折之后,寧愿幽居而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尚政治品質(zhì)。此境界被梁啟超評論為“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王國維獨具慧眼,意識到此等語境非大詞人所能道,并賦予該句新的意境,將其說成為成就大事業(yè)、大學問所必須的第三種境界。
如何理解王國維先生提出的第三種境界可謂見仁見智。其中多數(shù)人解釋為“頓悟”說,就是說人們在經(jīng)歷種種艱苦求索與人生磨煉之后,茅塞頓開,豁然領(lǐng)悟,獲得最后成功。按照此種解釋,似乎離原詞之意境甚遠,卻也無妨。因為王國維先生早已坦言:“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碑斎?,頓悟與成功之路少不了超凡脫俗、自甘寂寞的自制和自律。
王國維詞論是古代論詞的集大成者。他不僅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詞學體系,而且善于從古典詩詞中吸取有益境界,借助古詩詞中的名句,豐富自身的語言,表達其深邃的思想情感。他的人生三境界說,就是從古典詩詞中選出三種境界,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人生奮斗與成功之路。這種深邃的語言藝術(shù)與人生哲理,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國維的三種境界說,主要是在談志士仁人和學者的自我奮斗與成功之路。其實,人生三境界說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存在契合點的,民族復興之路也很需要這三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