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其國,趙遵江,張保德,章榮濤,劉勇,王修坤,胡育棟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病人重要的并發(fā)癥之一,非外傷原因截肢中排名第一,全球范圍內每天有2 500例以上肢體截肢均由糖尿病足引起[1]。糖尿病足的治療日益成為國內各大醫(yī)院診治難題之一。常見糖尿病足修復方法多采用植皮、局部皮瓣或者長期換藥,由于糖尿病足血運較差,采用游離皮瓣修復糖尿病足病例較少[2]。
剔骨皮瓣常用于修復外傷后四肢缺損創(chuàng)面,筆者近年來嘗試采用剔骨皮瓣聯(lián)合封閉式負壓引流術(VSD)來進行糖尿病足修復,取得一定成效,國內近年來少見此類報道。本研究選取糖尿病足Wagner分級Ⅲ級以上病人33例,給予剔骨皮瓣聯(lián)合VSD術綜合治療,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六安醫(yī)院收治的需要手術的糖尿病足病人3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齡在48~85歲,平均65.6歲,糖尿病病程從3~28年不等,住院時間范圍為14~77 d,平均36.6 d。按照Wagner分級:Ⅲ級16例,Ⅳ級15例,Ⅴ級2例。所有治療病人及其近親屬均簽署相關委托書及治療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診斷標準及臨床表現(xiàn) (1)所有病人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足的診斷標準,空腹血糖在10.5~22.1 mmol/L,餐后2 h血糖在14.2~29.2 mmol/L,糖化血紅蛋白在8.2%~13.2%之間;(2)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皮膚深潰瘍、足趾發(fā)黑,缺損、足部疼痛、流膿壞死嚴重,惡臭味明顯,肢端壞疽等,病人入院時伴有不同程度低蛋白血癥、電解質紊亂或貧血;(3)21例病人經過彩色多普勒彩超或者CTA檢查顯示下肢動脈存在不同程度硬化狹窄或閉塞[3-5]。
1.3 治療方法 首先需通過內分泌科會診協(xié)助調整血糖,該過程為3~14 d。治療后控制病人使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 mmol/L,根據(jù)病人對血糖變化的耐受度,盡量將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部分病人無法將血糖降低至6.1 mmol/L以下,因其血糖偏低時會出現(xiàn)低血糖反應。
入院后積極糾正低蛋白血癥及貧血,要求手術前血清白蛋白≥35 g/L,血紅蛋白≥100 g/L,糾正電解質紊亂至正常狀態(tài)。
病人血管病變請介入科會診協(xié)助治療,血管狹窄及栓塞如需球囊擴張病人,轉入介入科進行介入治療,血管病變改善后轉入我科繼續(xù)治療。
入院后及時進行創(chuàng)面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化驗檢查C反應蛋白及降鈣素原,對病人的炎癥反應及感染情況有初步了解及判定。根據(jù)培養(yǎng)結果采用敏感抗生素,根據(jù)血常規(guī)結果及創(chuàng)面培養(yǎng)結果調整抗生素使用。采用磺胺嘧啶銀乳膏及重組生長因子凝膠對竇道進行填塞換藥,充分引流清洗竇道腔隙,換藥時過氧化氫及生理鹽水沖洗傷口,每日1次;當壞死的組織基本清除干凈后,給予VSD吸引,培養(yǎng)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促進創(chuàng)面血供形成,當創(chuàng)面準備完善后進行外科手術,該過程在5~28 d。
手術方法:(1)去除趾甲及甲床;(2)注意保留雙側動脈血運;(3)離斷肌腱;(4)去除趾骨、如果壞死至關節(jié)腔,需將關節(jié)腔關節(jié)面咬除,到達松質骨;(5)皮瓣長:蒂部寬比值控制在2∶1以內,殘余皮瓣翻轉包裹創(chuàng)面,絲線對位縫合,如創(chuàng)面缺損較大,肉芽創(chuàng)面可行植皮治療,手術后恢復時間為7~21 d。
1.4 觀察指標 根據(jù)出院時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評價其治療效果,分為痊愈、好轉、無效,其中痊愈及好轉均屬于有效治療。痊愈:傷口皮膚無破潰,皮瓣存活,臨床癥狀消失;好轉:傷口皮膚殘余創(chuàng)面存在,皮瓣存活,有臨床癥狀;無效:潰瘍面積無明顯變化,皮瓣不存活,需截肢手術,足部皮膚無好轉,臨床癥狀明顯存在[6]。
本組病例33例,通過剔骨皮瓣聯(lián)合VSD術,11周后19例痊愈,12例好轉,2例無效截肢,其中1例截肢后出院回家死亡。有效率為93.9%,死亡率為2.9%。典型病例見圖1,2。
剔骨皮瓣移植術最初適用于手部嚴重創(chuàng)傷,預計該指將喪失功能者,可將傷指剔除指骨及肌腱,把皮瓣覆蓋創(chuàng)面,多應用于骨科,大拇指功能極其重要,修復時盡量保留[7]。我科根據(jù)其手部剔骨皮瓣手術相似性,將剔骨皮瓣應用于糖尿病足病人,療效顯著。
糖尿病足目前發(fā)病機制仍不能完全確定,多數(shù)人認為是因糖尿病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和感染等因素導致糖尿病病人足或下肢組織被破壞。糖尿病足病變特點個體化差異較大,其分類方法不盡相同。按照病因分為:(1)神經性;(2)缺血性;(3)神經缺血性(混合性)。按照創(chuàng)面性質分為:(1)干性壞疽;(2)濕性壞疽;(3)混合性壞疽[8]。在臨床治療過程判定中,我們認為按照創(chuàng)面性質分類更容易判定治療方案及治療后可能預后。
不同類型創(chuàng)面性質,治療方案不盡相同。臨床上常見濕性壞疽較多,約占75%左右[8],此類病人血管病變較輕,雙下肢血供尚可。干性壞疽病人,多因血供較差,導致創(chuàng)面干性壞死,需首先行CTA檢查及血管介入科治療,并且治療效果不佳,最后導致病人仍需截肢治療。故對于干性壞疽的糖尿病足病人,我們需足夠重視,慎重評估其治療方案,如創(chuàng)面難以保證可以順利修復,治療困難,可盡早截肢治療,避免療程過長,造成病人病情變化,給病人造成極大身心創(chuàng)傷,加重其病情變化,從而危及病人生命。
糖尿病足病人壞死感染創(chuàng)面,分布廣泛,多呈腔隙樣改變,換藥及擴創(chuàng)時需徹底打開足部所可能浸潤的腔隙并給予引流,腔隙性引流是治療糖尿病足關鍵操作。清除換藥要適度,對已明確壞死的組織,及時清創(chuàng),對于界限不清、難以確定是否完全壞死的間生態(tài)組織暫時保留[9],徹底地、過早地、過遲地清創(chuàng),可能都會影響到局部的毛細血管血運,不利于維持、啟動傷口的正常修復過程[10]。
VSD出現(xiàn)于1993年德國,自德國引進國內后,近年來在慢性創(chuàng)面修復方面取得卓越發(fā)展及肯定。VSD治療糖尿病足傷口時,能增加傷口局部白細胞介素-8(IL-8) 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 濃度。而VEGF是一種重要的血管生成促進因子,能夠促進毛細血管的增生[11-12],同時VSD造成的局部低負壓環(huán)境可以為成纖維細胞和內皮細胞的遷移提供良好的微環(huán)境,促進形成新生肉芽組織,利于創(chuàng)面修復[13]。
采用剔骨皮瓣聯(lián)合VSD術方案進行糖尿病足治療,首先可以減少病人治療期間換藥次數(shù),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病人住院時間,降低其綜合治療費用;其次可以減少醫(yī)務人員日常工作量,使得醫(yī)務人員有更多的時間服務于其他病人,可謂一舉多得;另外剔骨皮瓣可以充分利用病人廢棄的腳趾皮膚軟組織,后期病人如再次出現(xiàn)破潰缺損,利于再次修復,如能夠順利治愈,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下肢截肢率,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質量。該治療方案雖取得一定療效,但仍有部分病人無法治愈,導致截肢或死亡。但愿隨著組織工程技術、干細胞技術、基因技術、生物、中醫(yī)、納米機器人等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及完善,不久的將來,我們對糖尿病足的治療將有著革新性的改變。
圖1 糖尿病足典型病例一:A為入院時;B為手術后;C為術后半年
圖2 糖尿病足典型病例二:A為入院時;B為手術后;C為術后四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