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藍
桂林,這個印在二十元人民幣上的山水勝景,擁有全國最大最典型的喀斯特溶巖地貌群,它早已成為中華大地上獨一無二的美學(xué)符號,一幅定格圖景。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桂林山水在國人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一切美的限定都可以成為桂林的前綴。但即使是這樣,這塊廣達2.8萬平方公里的寶地,仍然被人們低估了……
中國高鐵版圖不斷擴張。大地之上,縱橫交錯的鐵軌無限延伸,將探尋的觸角伸到了各個角落。桂林,這個名副其實的世界旅游城市,早在2013年就開通了高鐵。前往桂林,首選當(dāng)然是高鐵。
在桂林西站下車,撲面而來的是春夏之交獨有的泥土清香。駕車的師傅告訴我們:這個季節(jié)的桂林,日日晴空萬里,夜夜電閃雷鳴,冷熱相抵,溫度剛好。
桂林的兩江,桃花江和漓江如同緞帶一樣纏繞在圓融的山丘之間。燈火璀璨的城市也好,安靜恬淡的村莊也罷,溫柔的河水靜靜流淌在天地之間,一視同仁地對待兩岸的所有事物。
從城市邊緣新建的桂林西站到老城,大約需要半小時車程。兩旁的景物迅速后退,上一秒還驚詫于桂林新修筑的高樓將低矮的丘陵擋在視野之外,下一秒綠色的山包群便不甘示弱地出現(xiàn)在視線所及的每一處。在這些山包群的中間,點綴著村莊屋舍,那是山水之間尋常的煙火氣息。每棟屋舍前,往往有著一棵姿態(tài)優(yōu)雅的小葉榕。越接近老城中心,小葉榕愈多愈大愈肆無忌憚,和近在咫尺又遠在天邊的山體互相呼應(yīng)。
晚餐后,我們前往桂林的文化地標(biāo)“逍遙樓”。逍遙樓位于漓江邊,距離著名的“解放橋”不過百米,是一幢飛檐翹角的二層三檐樓閣式建筑。這座樓既舊也新,始建于唐朝初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曾經(jīng)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等江南名樓齊名。包括宋之問在內(nèi)的歷代詩人們,來到這里總愛登樓賦詩,而“逍遙樓”之名,是大書法家顏真卿所題。這座見證了桂林城變遷的古建筑,曾數(shù)度被毀又?jǐn)?shù)度重建,命運坎坷令人喟嘆。如今我們看到的逍遙樓,是2015年再度在原址進行修繕和重建的。我們?nèi)サ臅r候,華燈初上,逍遙樓流光溢彩,美輪美奐中帶著古樸和典雅。站在原址原樣重建的逍遙樓上,舉目環(huán)顧,風(fēng)清月朗,我們眺望到的風(fēng)景,無論是東西南北的山峰還是水聲清幽的河流,和千年前宋之問顏真卿們看到的大抵一樣。
從逍遙樓的后門走出,前往著名的“東西巷”。首先要經(jīng)過一個刻有歷朝歷代桂林狀元雕像的狀元橋,這個過程如同完成穿越時空隧道的儀式,讓你瞬間來到明清時代的桂林。東西巷是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唯一一片歷史街巷。相對于逍遙樓的文化中心象征,東西巷給人的感覺充滿煙火氣和市井味。夜晚的東西巷沒有過多摩肩接踵的人潮,優(yōu)哉游哉地行走在青石板路上,會發(fā)現(xiàn)道路兩邊的建筑除了入駐的商戶,還零星點綴著名人故居和許多老字號?!坝忠孳帯眰鹘y(tǒng)桂林老米粉、“張永發(fā)”染布、“黃昌典”毛筆、“鴻慶隆”月餅等十余家桂林老字號散布在東西巷的各個角落,堅守著傳統(tǒng)和匠心。
此時已是深夜,我們漫無目的地往前,不知不覺間穿過了一堵厚厚的城墻。兩顆巨大的榕樹各自占領(lǐng)道路一旁,好像兩個威嚴(yán)的侍衛(wèi)傲然佇立,“靖江王城”的大門陡然出現(xiàn)在眼前。靖江王城修建于明代,倚著名的獨秀峰而建,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藩王府邸。王城景區(qū)內(nèi)的“獨秀峰”,得名于吟詠桂林最早的山水詩詞——南朝大文學(xué)家顏延之所題的“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就連那句出自宋代王正功之口,大名鼎鼎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也題刻在獨秀峰的石壁上,王城景區(qū)的地位之高,可見一斑。
桂林的人文與山水是水乳交融的,任歲月更替,朝代更迭,桂林的山水都千年如一日地將人類造就的景觀盡數(shù)包容。
王城是桂林重要的景區(qū)之一,我們誤打誤撞地反其道而行,從逍遙樓進入東西巷,再從東西巷闖入王城。三個地方,跨越唐宋明清直到當(dāng)下,毫無過渡痕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無意間促成了桂林主城歷史文化體驗的最佳打開方式。
第二天,我們前往桂北的興安縣,開始探尋廣西“紫禁城”秦家大院和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靈渠。
秦家大院,距離湘江發(fā)源地不足兩公里,又叫“水源頭村”。相傳,唐朝大將秦瓊的后人,在明洪武年間到桂林做官,看上了這片群山環(huán)繞的風(fēng)水寶地,選擇在此扎根。根據(jù)遺留下來的秦氏家譜推算,秦姓后人在古村落已延綿了13代。蒼莽600多年,朝代更迭、歲月沉浮,藏匿在桂北群山之中的秦家大院依然如故。我們穿行在秦家大院的小路上,發(fā)現(xiàn)這個村落依山而建、傍山而居,三進三開的院落方方正正,規(guī)劃得體。每家每戶的門頭刻有名字,大都是“吉門余慶”“紫氣東來”“永振家聲”“朝照乾坤”等等。它的建筑細節(jié)十分值得推敲:門窗上精美的木雕,板壁石墩上栩栩如生的龍鳳花飾,充斥在每一個老院落之中。走進這里,仿佛走進了明清時代老百姓的家中,古建筑的原汁原味讓人感動。
從秦家大院離開,我們到了興安的第二站靈渠。靈渠和都江堰、鄭國渠齊名,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的水利工程。它被郭沫若稱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yīng),同為世界之奇觀”,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融合中原嶺南兩種文明,直到今天仍在發(fā)揮作用。興安靈渠景區(qū)的范圍,包含了鏵嘴、大小天平、南北二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的渠首區(qū)域。我們?nèi)サ臅r間恰逢雨季,滾滾湘江抵達渠首,鏵嘴將其三七分流,“湘漓分派,湘江北去,漓水南流”的景象很是壯觀。
遺憾的是,無論是秦家大院還是靈渠,這兩個原不該成為“小眾”景點的代表性人文景觀,似乎都沒有得到人們應(yīng)有的重視。特別是秦家大院,由于缺乏保護加上距離較遠,大院周邊和一些中間區(qū)域甚至修筑起了突兀的現(xiàn)代屋舍,最常造訪的人是當(dāng)?shù)亟ㄖW(xué)院的學(xué)生和老師。
帶著復(fù)雜的心情離開,資源縣是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資源,一應(yīng)其名,它是全桂林最密集的自然旅游資源所在地,也是全桂林唯一擁有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兩種大型地貌景觀的縣。路上的時間足夠我們休息,醒轉(zhuǎn)過來,便開始期待資源的第一站: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所在地——八角寨。
八角寨,這個名字對大眾來說是陌生的,畢竟中國最美七大丹霞,能夠脫口而出的永遠是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那幾個:廣東韶關(guān)的丹霞山、福建的武夷山、甘肅張掖的丹霞地貌等等。任意排列組合,前三都不會有八角寨的名字。這對于丹霞地貌遍布80多公里的八角寨而言,可以說是真正的“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八角寨景區(qū)的基礎(chǔ)建設(shè)完備,從山腳開始攀爬,經(jīng)過一片簌簌作響的竹林,一轉(zhuǎn)頭便是顏色深淺不一的巨厚紅色砂巖。這些紅色砂礫的紋理相互平行,長時間的風(fēng)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將如同星辰的丹霞紅砂裸露在外。一伸手,觸摸到的便是造山運動和時間配合造就的自然藝術(shù)紋理。短短數(shù)步,陡峭的小道將我們帶到了第一個觀景平臺。氣勢雄渾、通體紅色砂石覆蓋,只山頂和山腰泥土堆積處顯有綠意的丹霞山群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遠遠望去,形態(tài)不一,氣宇非凡的丹霞奇峰各自兀立,我們一邊被眼前的丹霞地貌所震撼,一邊驚詫發(fā)育得如此豐富的丹霞地貌居然默默無聞。而這,不過是偌大八角寨的小小一隅,主峰八角寨的景致會有何等美妙,令人心旌神搖。但由于天色將晚,我們未能上到山頂,整個八角寨譬如“降龍巖”“群螺觀天”“龍頭香”“眼睛石”“龍脊天梯”等130多處純天然景觀,也只看到了很小一部分,留下了無盡遺憾。
從八角寨返回資源縣城區(qū),我們還沉浸在大規(guī)模丹霞地貌帶來的震撼中,久久不能忘懷。晚上,沿著資源長達好幾公里的河燈走廊踱步,了解并體驗了當(dāng)?shù)氐暮訜粑幕衷俅谓氲揭坏氐奈幕L河中……這次旅行,就這么在自然和文化交替沉浸的體驗中度過。我們愈發(fā)肯定:桂林,實在是被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