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芳
導(dǎo)言
動靜結(jié)合是一種重要的寫作手法,它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tài)與靜態(tài),并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tǒng)一。寫作中,運用動靜結(jié)合,能使文章活潑生動,給靜態(tài)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活靈活現(xiàn),直觀形象地給讀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今天,我們就以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為例,來學(xué)習(xí)這種寫作技法。
課文品讀
《與朱元思書》是統(tǒng)編教材八年級上冊中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是吳均給友人的信的一部分,也是一篇精美的寫景短文。作者用生花的妙筆,為友人描繪出富春江的奇山異水,也寫出自己面對美景的感受。在寫景時,作者運用了多種技法,其中動靜結(jié)合的運用,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看——
與朱元思書(節(jié)選)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思路分析
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寫景物的動態(tài)或者是靜態(tài),往往不能把景物描寫得繪聲繪色、形神兼?zhèn)?。如果能把動態(tài)和靜態(tài)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則會使描寫的景物增加靈氣,產(chǎn)生神韻,進而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作者介紹富春江的美麗景色,先寫水后寫山。寫水,“千丈見底”“直視無礙”,為靜景,只有在平靜的水面下,才會“千丈見底”;接著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原本沉靜的水面,化為了“急湍”“猛浪”,就變成了動態(tài)。有動有靜,動靜結(jié)合,就能讓讀者感受到富春江水的變化,寫出了富春江之水的清澈和湍急的特點。山原本是靜態(tài)的,然而在吳均筆下,山峰竟然“競”,竟然“軒邈”,竟然“爭”,群山爭先恐后向高處、向遠處伸展,如同雨后春筍般蓬勃生長,山就給人一種靈動感,也增添了神韻。
試想一下,如果作者不出此高超的一招,而僅簡單地描寫山水的形態(tài),雖然也能讓讀者了解富春江沿岸山水的形態(tài),但山水的靈氣何在?作者又怎能陶醉于這缺乏靈氣和神韻的景致當中,更別說還要生發(fā)出“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的感悟了。正是因為運用了動靜相結(jié)合的手法,文章寫水、寫山,才韻味無窮;富春江山水,才會抵達作者的心靈,讓他忘情于山水,身居這樣美妙的景色而自我陶醉。
技法講解
動靜結(jié)合中,“動”是指景物處于運動中的形態(tài)、神態(tài)和音響;“靜”是指景物處于相對靜止時的形態(tài)和神態(tài)。動靜結(jié)合,是指為了營造美的意境,寫出景色的神韻,在描寫景物時,把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景物描寫設(shè)計在同一個意境中,構(gòu)成一種情趣,以“靜”來凸顯“動”的活力與靈動,以“動”來襯托“靜”的柔婉與淡雅。常見的寫法是:
一、以動襯靜
最突出的境界是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里寫山林的幽靜,作者不直接描繪山林的幽靜,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寫“蟬噪”、寫“鳥鳴”,用蟬和鳥的聲音反襯環(huán)境的幽靜,這樣以聲襯靜,以動襯靜,使景色更靈動,也更美了?!杜c朱元思書》一文中“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寫的都是聲音,然而透過這些聲響,我們感受到的不是熱鬧,而是幽靜。
二、化靜為動
化靜為動就是使靜態(tài)的事物、情景顯示出動態(tài),使筆下的景物富有生機活力。《與朱元思書》一文中,作者寫山就是采用這種手法。山原本是靜止的,然而吳均筆下的山峰,“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競”“軒邈”“爭”,都是具有動態(tài)的詞語,用于描寫山峰,就形成群峰爭上,爭先恐后的態(tài)勢,靈動感立出,山的神韻自然也就寫出來了。
三、動靜交融
顧名思義,就是同時描寫靜態(tài)的事物和動態(tài)的事物,讓靜景動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杜c朱元思書》作者寫水,先寫水的靜態(tài),“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又寫動靜,“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動景,有靜景,動靜都描繪富春江之水,相輔相成,展現(xiàn)了不同形態(tài)的水的特點,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為一種寫景的基本技法,運用動靜結(jié)合要遵循以下要求:
1.一種意境中運用。動靜結(jié)合,描寫動態(tài)與靜態(tài),必須放在一種意境里,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形成形象和意境的和諧統(tǒng)一。
2.要在同一畫面中。動景和靜景描寫,必須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畫面中,如果動靜出現(xiàn)在不同環(huán)境(畫面)中,那就不是動靜結(jié)合、以動襯靜。
3.注意動靜的分寸。以動襯靜,目的是突出靜,靜是主體。那么對于“動”的要求,必須是小的聲音,細微的動態(tài),如此才能起到襯托“靜”的作用。如果聲響驚天動地,再來襯托靜景就不合情理了。
佳作工坊
身邊最美的風(fēng)景
張心怡
我們只顧追尋著遠方的燈塔,卻忘記了身邊的港灣。
——題記
詩人說:“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p>
讀這兩句詩,一種共鳴不知從何而來,“踏破鐵鞋無覓處”之感想必有不少人體會過,我們總是在追尋著某些目標,然而卻無法找到合適的方向。
詩人又說:“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p>
是的,同樣也有很多時候,那種得來全不費功夫之感也會降臨。我們追逐的東西往往很遠大,很縹緲,誰也不知道它究竟在何方。我們就這樣茫然地望著遠方,驀然回首,卻發(fā)現(xiàn)身旁的事物如此美好。
還記得鄉(xiāng)下外婆家的后院有兩株葡萄,繞著竹竿密密匝匝地生長著,肆意綻放著它們平凡的綠意。如同一個綠色的長廊,占滿了園子的一角,風(fēng)一來,葡萄葉微微晃動,似乎在向風(fēng)兒招手。那一年的暑假作業(yè),老師讓我們?nèi)ふ乙环N最美的花。我素來不喜歡玫瑰、牡丹之類的,它們總是太過于妖艷。于是我去了外婆家,自以為可以在田野或山崗上找到像他人說的那種不知名卻又無比美麗脫俗的花兒。村子后面的小山丘很多,我翻越了很多,卻始終不見哪一株花符合我的想象。
回家,抱著小小的希望去詢問外公,我以為外公身為知識分子,總是見多識廣的,然而,外公卻只是淡淡地回答了我一句:“你怎么不去后院找找?”
我迷惑了,后院除了兩株葡萄藤、幾壟青菜,還有什么呢?
我慢慢踱到后院門口,還未來得及跨過院門,便有一陣清香撲鼻而至,那香,不像花店里出售的花那樣濃郁,是一種絲絲縷縷,若有若無的淡雅的香氣,我甚至不能時刻感受到這種幽香。尋覓一圈,毫無所獲,我甚至連墻根的野花也嗅了個遍。外婆拿著洗完的衣服走過來,問:“找什么呢?”“什么花那么香?”“葡萄?!?/p>
葡萄花?葡萄也開花?
葡萄在外婆家的后院種了這么多年,我甚至連它是否開花都不知道!
走近,掀起那層層疊疊的葡萄葉子,我一下子就驚呆了。
很細密的小花,一朵挨著一朵,朵朵花兒連在一起就成為一串,一串一串地肆意地開著,像是在參加什么競賽,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三五的蜜蜂,聞香飛來,在花間飛舞,一點也不比陽春三月的花事差。
看著這米黃色的不起眼的小花,我陷入了沉思。
是呀,當我們追尋著一些自以為遠大的夢想,以為實現(xiàn)了便會很幸福的時候,其實是在一點點地掩蓋了身邊觸手可及的幸福,就如同那些為了追名逐利而將家庭變得支離破碎的人一般,有什么意義呢?
發(fā)現(xiàn)并珍視身邊的美好事物,哪怕它們再渺小,再平凡,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我終于找到了身邊最美的風(fēng)景。(本文摘自《作文》,有刪改)
教師點評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小作者尋找身邊最美的風(fēng)景,找來找去,找到了后院中最不起眼的葡萄,又透過葡萄花的綻放,感悟生活哲理,立意深刻別致。在寫法上,小作者描寫那一架的葡萄,寫葡萄葉,先寫靜景,再寫風(fēng)兒吹來時葉子晃動,動靜結(jié)合;寫葡萄花時,以動寫靜,寫葡萄花開得繁盛,如同花兒在參加什么競賽,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同時又寫了蜜蜂這一動景,與靜的綠葉相映成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