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艷
(平山縣種子管理站 河北 平山 050400)
作物藥害是指用藥后作物生長不正?;虺霈F生理障礙。常見的癥狀是葉面出現大小不等、形狀各異、五顏六色的斑點,局部組織焦枯、穿孔,葉片脫落或黃化、褪綠、變厚等。作物噴施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生長調節(jié)劑及葉面肥時,如果噴施不當都有可能發(fā)生藥害。近幾年生產上經常發(fā)生嚴重的作物藥害事件,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
1.1 斑點。藥害癥狀大多在作物的葉片顯現,也有在莖稈或果皮上表現,但比較少見。斑點主要表現為正常的葉片、莖稈或果皮上,有點狀或片狀變褐、變黃,或形成枯斑、網斑,進而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或果品質量。
1.2 黃化。葉片黃化癥狀有2種,心葉發(fā)黃和基葉發(fā)黃。癥狀輕的僅葉片發(fā)黃,重的整株發(fā)黃。藥害引起黃化主要是農藥使用不當,影響了作物葉綠素的正常光合作用,從而引起黃化。一般晴天黃化產生快,陰雨天則黃化產生慢。
1.3 畸形。藥害產生的畸形較為常見,發(fā)病植株局部顯癥,多發(fā)生于作物莖葉和根上,常見癥狀有卷葉、葉枝叢生、根部腫大、畸形穗、畸形果等。作物受病毒侵染后也會發(fā)生畸形,但病毒引起的畸形?;煊忻髅}、葉片曲皺等癥狀。
1.4 枯萎。藥害導致枯萎無發(fā)病中心,發(fā)生持續(xù)時間比較長,初是黃化,接著死苗,根莖維管束組織不發(fā)生褐變。
1.5 不孕。藥害不孕癥狀一般是由于作物開花結果期用藥不當而引起的。藥害不孕癥狀為整株顯現,即便有結實,也會有其他藥害癥狀。
1.6 脫落。藥害引起的落花落果癥狀,大部分在果樹及部分雙子葉植物上發(fā)生,比較常見的有落葉、落花及落果等現象。藥害引起的脫落是先黃化、枯焦,然后再落葉。
1.7 劣果。藥害發(fā)生在果實上,則會使果畸形、果皮變色或開裂,降低果實品質,影響果實口感與價值。主要癥狀為果實體積變小,果表異常。病害造成的劣果不僅表現出病狀,也會出現病癥;藥害造成的劣果只表現出病狀,沒有病癥,偶有其他藥害癥狀。
2.1 農藥用在敏感作物和作物的敏感階段。作物在不同生長期,對農藥的敏感性不一樣。一般種子耐藥力最強,作物幼苗期和花期的耐藥性差,發(fā)生藥害的可能性大,在中后期較少發(fā)生;同一作物的不同部位,對同一農藥表現不一樣,一般情況下作物的葉子發(fā)生藥害的可能性大,作物的莖和枝稈發(fā)生藥害較少;作物生長旺盛時對農藥的耐藥性強,反之則弱,所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可有效提高作物抗藥害發(fā)生能力。
2.2 施用農藥時天氣不適宜。作物藥害的發(fā)生與當時的天氣有密切的關系,比如風力、風向、降雨、土壤溫濕度等因素。在高溫天氣,農藥活性變高,作物的代謝作用也會增強,施藥后發(fā)生藥害的可能性大;風大時噴施除草劑,遇風使霧滴飄移,作物也可能發(fā)生藥害等。
2.3 用藥濃度不當或施藥方法掌握不到位。作物對農藥的耐受能力是有一定度的,如果用藥量過多或濃度過高,都會使作物產生藥害;農藥使用方法多樣,不按照說明書胡亂混藥、施藥都可能造成作物藥害。
3.1 選擇高效、安全的農藥。在選擇農藥時,要考慮作物對藥物的敏感性,避免使用作物比較敏感的農藥;不能使用丟失標簽的、無生產許可證、無商標、未經國家審批登記的農藥,以免出現藥害問題。
3.2 科學用藥。嚴格按照說明書調配劑量,不能根據自己意愿調配,在配藥時選擇二次稀釋法,有助于藥液均勻和噴施的效果。
3.3 輪換用藥。為了防止產生抗藥性,在作物生長前期盡量選擇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農藥,并做到混用和輪換用藥,作物近成熟期時要選擇生物農藥,以減少農藥的殘留。
3.4 適時用藥。作物幼苗、開花期抗藥性差,用藥時濃度應酌減,用藥時選擇無風、晴朗天氣,一般在上午10:00以前或下午4:00以后用藥。
3.5 如果發(fā)現作物有藥害癥狀,要馬上采取補救措施,可噴愛多收6 000倍液,每4~5 d噴1次,連噴2~3次,就可減輕藥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