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現(xiàn)狀、熱點與未來展望

      2019-08-07 00:55:51袁紅軍
      新世紀圖書館 2019年6期
      關鍵詞:智慧服務智慧圖書館

      摘 要 文章對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2010年至2018年發(fā)表的有關智慧圖書館的理論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從智慧圖書館的概念與特性、信息技術、智慧服務、智慧館員與用戶培訓、建設與發(fā)展趨勢等方面對現(xiàn)有研究成果進行系統(tǒng)總結。研究分析出智慧圖書館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展望,為我國智慧圖書館發(fā)展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 智慧圖書館 智慧服務 用戶培訓

      分類號 G25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06.014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CNKI on intelligent libraries published from 2010 to 2018, 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t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lligent services, training of intelligent librarians and user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s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intelligent librarie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libraries in China.

      Keywords Intelligent library. Intelligent service. Research hotspots.

      智慧圖書館的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2001年,通過不斷的研究,逐步引起圖書館界的重視。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理念,之后“智慧國家”“智慧城市”“智慧醫(yī)院”等一系列有關“智慧”的詞語應運而生,風靡一時?!爸腔蹐D書館”作為“智慧地球”概念的微觀延伸,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中。智慧圖書館是一個不受時空限制、但同時能夠被切實感知的概念,具有可實現(xiàn)全球數(shù)據(jù)資源共享,高效服務的功能。智慧圖書館是指充分利用物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等信息技術,預知或即時感知用戶的需求,及時提供智慧化、智能化、泛在化的一種新型圖書館。隨著智慧圖書館研究的深入發(fā)展,筆者以2010年至2018年這一時間階段研究成果為基礎做一述評,同時對智慧圖書館研究的走向提幾點建議。

      1 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現(xiàn)狀

      為全面了解國內智慧圖書館的研究情況,我們通過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利用高級檢索,輸入內容檢索條件“篇名”,檢索詞為“智慧圖書館”,精確檢索,截至2018年05月13日,獲取檢索結果合計475條。2018年為26條,2017年為148條、2016年為96條、2015年為76條、2014年為72條、2013年36條、2012年13條、2011年7條、2010年1條。以“圖書館智慧服務”為檢索詞,獲取42條。文獻類型包括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博碩士論文、報紙、專利等?,F(xiàn)從文獻年代分布、期刊來源、作者分析等方面對所搜集到的文章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進而了解我國目前在智慧圖書館方面的研究現(xiàn)狀。

      1.1 年度文獻分布

      2010—2017年,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文獻的數(shù)量總體呈現(xiàn)逐年增長的趨勢。2010—2012年為智慧圖書館研究初級階段,研究文獻較少,內容多為智慧圖書館的概念描述,或是探究圖書館存在的智慧活動,缺少深入性的研究;2012—2015年研究文獻數(shù)量增長較快,這主要與云計算、物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等信息技術的運用,以及國家政策利好,倡導智慧國家、智慧城市、智慧校園等建設有關;2015年至今,智慧圖書館研究逐漸成為圖書情報學領域研究主題,迎合了國家戰(zhàn)略“互聯(lián)網(wǎng)+”行動計劃,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綜上,雖然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起步較晚,但發(fā)展速度快,研究成果呈快速增長態(tài)勢,方興未艾,仍是學術界持續(xù)不斷關注的熱點。

      1.2 文獻來源分析

      我們對475篇論文的所屬期刊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刊登在圖書情報類期刊的文章有345篇,占總數(shù)的73%,載文量排名較前的期刊如 《河南圖書館學刊》 《農(nóng)業(yè)圖書情報學刊》 《圖書館學研究》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等。其他資源類型,報紙為22條、碩士為8條、會議為4條。整體來講,智慧圖書館研究文獻的分布比較合理。以期刊論文為主,說明智慧圖書館研究有一定的深度;相對于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研究領域,智慧圖書館的資源類型結構較為科學,有利于智慧圖書館后續(xù)進一步深入研究。同時,文獻來源比較全面與合理,目前,很多核心期刊開始參與智慧圖書館討論,如《圖書館學研究》為11條、《圖書館工作與研究》與《圖書館論壇》各為7條,這將持續(xù)為智慧圖書館研究提供可靠的平臺。

      1.3 發(fā)文作者分析

      以期刊論文為例,根據(jù)作者已發(fā)表的有關智慧圖書館研究論文數(shù)量,可知目前圖書館員、高校教師、研究生等應是研究的主力,高產(chǎn)作者與知名專家學者有王世偉、曾子明、初景利、邵波、黃輝、吳海茹、沈奎林等,他們一直活躍在智慧圖書館研究領域前沿,引導更多的研究者加入,為智慧圖書館深入研究提供足夠的人才支持。

      2 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熱點

      2.1 智慧圖書館概念

      智慧圖書館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和智能技術推動下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圖書館服務新模式。孫利芳等從宏觀層面眾角度、多維度地闡釋了智慧圖書館定義[1]。秦殿啟提出智慧圖書館語境和智慧圖書館哲學兩個概念,借以分析智慧圖書館的三種語境[2]。劉亞玲從道器合一、智德共生兩個層面提出智慧圖書館發(fā)展的新理論框架[3]。應海寧等分析圖書館服務在后現(xiàn)代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價值轉向和機理特征,以轉知成慧為目標探討了圖書館智慧服務的理論系統(tǒng)建構方案和實踐途徑[4]。劉寶瑞等從哲學和技術兩個層面闡釋了智慧圖書館的定義,分析了智慧圖書館的五個智慧要素[5]。

      可見,學者研究智慧圖書館,由于出發(fā)點與研究角度不同,造成不同的學者有各異的詮釋,特別是從哲學層次提出智慧圖書館定義,豐富了智慧圖書館研究的內容。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智慧圖書館是繼數(shù)字圖書館、復合圖書館之后,呈現(xiàn)出的一個新的形態(tài)。學者們在智慧圖書館的特征上取得共識,根源在于智慧圖書館產(chǎn)生受到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物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等技術發(fā)展的影響,而這些技術早已成為圖書館研究不可分割的方面。

      2.2 智慧圖書館特征

      王世偉分析闡述了智慧圖書館的五大關系,即智慧圖書館與新一輪科技革命、智能圖書館、數(shù)字圖書館(復合圖書館)、融合圖書館、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體系[6]。劉麗斌認為,智慧圖書館由人、資源、空間3個要素構成,以技術為基礎,以服務為靈魂。其具有全面感知、互聯(lián)互通、綠色發(fā)展、智慧服務與管理等特征;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以用戶需求為主導[7]。

      由以上學者提出的觀點可知,智慧圖書館的特征呈現(xiàn)多樣性,如智能化、智慧化、高效、快捷、綠色發(fā)展、人性化服務與管理等。但是,學者歸納出的智慧圖書館特征較為蕪雜,筆者認為其特征應體現(xiàn)出技術與人文融合統(tǒng)一,即智能與智慧。

      2.3 智慧圖書館相關技術

      信息技術是建設智慧圖書館的基礎[8]。創(chuàng)新服務是智慧圖書館迎接數(shù)字挑戰(zhàn)的必要舉措,全面感知、深度感知是智慧圖書館服務的前提和基礎。王雯霞等通過分析二維碼信息標識對基于Beacon的智慧圖書館應用提出方案補充,即在讀者標識、圖書標識、座位標識、閱讀推廣服務標識方面,能夠和Beacon技術充分配合,共同構建完善的智慧圖書館應用方案[9]。APP客戶端已成為移動圖書館最重要的服務模式之一。僅依靠引進通用的移動圖書館產(chǎn)品難以滿足用戶的移動服務需求,構建智慧圖書館APP成為移動圖書館的新方向。魏群義等以重慶大學圖書館為例,提出智慧圖書館移動APP的系統(tǒng)架構和功能設計,以二維碼門禁、資源統(tǒng)一檢索、業(yè)務提醒為例論述實踐應用[10]。陸婷婷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智能圖書館服務內容、實現(xiàn)途徑與發(fā)展瓶頸進行了研究[11]。凌征強等提出學習借鑒大型信息技術企業(yè)的智能家居數(shù)據(jù)層設計經(jīng)驗,通過建設智慧圖書館數(shù)據(jù)中心、制定跨平臺數(shù)據(jù)通信標準、開發(fā)數(shù)據(jù)中心管理系統(tǒng)及區(qū)域數(shù)據(jù)子系統(tǒng)等措施[12]。曹軼以寶山圖書館為例提出了三維智慧圖書館的結構特點、設計思路和系統(tǒng)框架[13]。魯曉明利用Android Studio環(huán)境,開發(fā)O2O模式的社區(qū)智慧圖書館系統(tǒng)平臺,實現(xiàn)了圖書館建設和管理、圖書借閱和歸還等服務的線上/線下無縫融合[14]。劉喜球等探討可穿戴技術對讀者的多功能導航、對弱勢群體的幫助,對讀者個性化知識服務等方面的作用[15]。李小濤等構建了知識可視化在智慧圖書館的應用流程模型[16]。王黎就超高頻RFID標簽能夠為讀者提供智慧化、個性化的圖書管理與借閱服務,描述了其在智慧圖書館中的應用前景[17]。李欣把適合個性化信息推送服務的強關聯(lián)規(guī)則挖掘技術引入到高校圖書館智慧化信息服務中,研究在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tǒng)的基礎上實現(xiàn)圖書的智能查詢和個性化信息推送[18]。

      綜上,智慧圖書館研究主要集中在技術,內容廣泛,涉及Beacon技術、APP、人工智能、智能家居、三維、O2O模式、可穿戴技術、知識可視化、RFID技術、強關聯(lián)規(guī)則挖掘技術等方面。但是,有一點需要指出,不可把智能等同于智慧,例如圖書智能薦購系統(tǒng),智能系統(tǒng)是運用智慧自主解決問題,能夠實現(xiàn)功能的系統(tǒng);智慧系統(tǒng)具有自主運用智慧的能力、輸出與利用智慧雙重功能。

      2.4 智慧服務

      智慧圖書館強調以用戶為中心,服務用戶是智慧圖書館的最終目標。智慧服務是圖書館新型服務能力的重要構成。袁紅軍從智能型服務、知識服務、人性化服務等三方面著手構建智慧圖書館智慧服務模式[19]。王林等以協(xié)同生態(tài)新視角從場館建設、館藏資源和用戶服務三個層面構建了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20]。劉寧等從管理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三個方面論述了圖書館智慧服務文化的構成[21]。

      智慧圖書館是圖書館順應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走勢,是圖書館發(fā)展的全新階段。智慧圖書館以物聯(lián)網(wǎng)和云計算等高新技術為支撐,運用智能設備,實現(xiàn)書與書、書與人、人與人的動態(tài)連接,讓用戶體驗全新的智慧化服務。智慧圖書館的知識服務區(qū)別于傳統(tǒng)圖書館文獻與信息服務,其作為智慧圖書館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愈發(fā)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曾子明等將嵌入式理論融入到智慧圖書館的知識服務中,從服務模型和體系結構方面描述了該服務模式[22]。丁一聞以智慧圖書館為基礎的知識服務提倡以人文本,在幫助用戶的過程中,彼此之間有望達成共同心智,共同合作與學習,共同提升自己的心智,最終幫助用戶解決問題[23]。物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等技術使移動智能終端感知讀者情境信息變成可能,智慧圖書館可利用它們提供優(yōu)質的個性化信息服務。曾子明等提出融合情境感知的智慧圖書館個性化服務模型[24]。隨后,曾子明等又構建了基于泛在智慧服務的智慧圖書館個性化知識推薦服務體系[25]。劉寶瑞等重構了智慧圖書館的用戶體驗[26]。

      上述學者所提出的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即智慧服務、知識服務、個性化服務。不同的學者根據(jù)自己對智慧圖書館理解提出相應的服務模式,但服務模式不應局限于這三種類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將有更多的服務呈現(xiàn)出來,以充實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研究。

      2.5 智慧館員與用戶培訓

      智慧館員是圖書館智慧服務的踐行者。圖書館智慧館員的核心業(yè)務是為教學和科研提供智慧服務,應具備學科知識分析、教學科研輔助、新知識快速吸收等核心能力。鄭懌昕等構建了智慧圖書館環(huán)境下館員核心能力指標體系[27]。儲節(jié)旺等認為,智慧圖書館的建設最核心要質就是智慧科技和智慧館員,未來智慧圖書館科技體系的建設和館員隊伍的培養(yǎng)更應結合圖書館實際情況[28]。許春漫等認為,智慧館員隊伍建設中要合理解決人才缺乏、角色定位、制度建設等問題[29]。張芳等明晰了智慧圖書館對高校館員的職業(yè)理念、知識技能、學術科研及實踐創(chuàng)新等新要求,應與時俱進、揚長避短、科學規(guī)劃和自我管理,以適應智慧圖書館的新挑戰(zhàn)[30]。

      用戶培訓是圖書館業(yè)務工作的組成部分,智慧圖書館也離不開用戶培訓。潘杏仙等以微課翻轉、MOOC泛在移動形式重構設計教學內容,支持讀者非正式自主學習,推進圖書館用戶智慧培訓意識及能力創(chuàng)新[31]。

      毋容置疑,智慧圖書館三大要素為人、資源、技術,而人是智慧圖書館最活躍的因素,包括智慧館員和用戶。研究智慧圖書館不能忽視人的存在,這一點恰好被大部分學者所忽略,僅發(fā)現(xiàn)鄭懌昕、儲節(jié)旺等、侯明艷、許春漫等學者提出智慧館員這一稱謂, 以后研究應注重智慧館員在圖書館智慧服務中的重要作用,細化智慧館員的培養(yǎng)模式[32]。另外,用戶培訓研究也較為薄弱,希望學者今后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力度。

      2.6 智慧圖書館建設

      劉遷認為,智慧圖書館建設包括多渠道拓寬資金來源,合理規(guī)劃增加布點,結合地區(qū)特點建立科學的館藏結構,簡化書刊借閱流程,減少讀者獲取障礙,關注月份差異,優(yōu)化圖書資源配置[33]。李后卿等提出的建議包括智慧空間、信息資源、管理模式、智慧服務等[34]。侯松霞闡述了智慧圖書館框架結構及內容,分析了施策略[35]。馬捷等從智慧服務、智慧建筑、智慧管理三個維度對高校智慧圖書館的功能結構進行整體設計和構建[36]。

      2.7 智慧圖書館發(fā)展趨勢

      智慧圖書館的發(fā)展受到環(huán)境、人才、資金、技術、知識產(chǎn)權、管理理念等因素的影響,其建設需要在長遠規(guī)劃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協(xié)同發(fā)展。從范式研究的視角,饒俊麗綜述了圖書館史上兩次范式的重大轉變,即從傳統(tǒng)到數(shù)字再到智慧圖書館范式的演變,涵蓋圖書館服務所涉及的理論、行為規(guī)范、構建模式和文化信仰、價值觀等內容,闡述從圖書信息知識服務到實現(xiàn)社會大眾文化功能的嬗變[37]。夏立新等認為智慧圖書館是當下圖書館發(fā)展的新趨勢,并提出融合“資源”“人”“空間”三大核心要素,構建智慧環(huán)境以支持用戶智慧活動的智慧圖書館建設理念及服務模式[38]。王世偉認為智慧社會是智慧圖書館發(fā)展的新境界,包括社會信息化深入持續(xù)發(fā)展的新形態(tài)、智慧圖書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新境界、新時代讀者對美好文化生活的新需要[39]。

      “互聯(lián)網(wǎng)+圖書館”是傳統(tǒng)服務的升級轉型,智慧圖書館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和思想對傳統(tǒng)圖書館服務流程進行優(yōu)化,實現(xiàn)線上線下服務的融合。賈雙雙等探究基于用戶行為的智慧服務流程,并構建“互聯(lián)網(wǎng)+”視閾下的智慧圖書館模型[40]。王鐵力等提出面向“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與“用戶”思維的智慧圖書館建設理念,構建全新的“數(shù)字服務中心”服務模式,指出“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為其提供了以人為本、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思路[41]。豆洪青等等介紹了智慧圖書館APP中的微書導讀、圖書轉借服務等功能模塊與借閱服務流程,認為開展“互聯(lián)網(wǎng)+圖書館”服務需要改變服務思維、升級業(yè)務流程和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42]。曾子明等結合智慧圖書館資源管理研究現(xiàn)狀、去中心化思想和技術,分析了去中心化智慧圖書館MVS(移動Mobile Visual Search,視覺搜索)的含義及管理要求,構建了去中心化智慧圖書館MVS資源管理架構[43]。

      “互聯(lián)網(wǎng)+”與智慧圖書館交融在一起,互為滲透,彼此依存,也是現(xiàn)階段學者研究的前沿與熱點。筆者認為,“互聯(lián)網(wǎng)+”不僅是一種技術革新,也是一種思維變革,與智慧圖書館有諸多相通之處,即“互聯(lián)網(wǎng)+”特性中尊重人性、連接一切、跨界融合、創(chuàng)新協(xié)作、去中心化等,與智慧圖書館特性中人本思想、互聯(lián)互通、高效快捷、開放創(chuàng)新共享等相匹配,因此,“互聯(lián)網(wǎng)+”與智慧圖書館交互關系研究還將持續(xù)進行。

      3 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存在的問題

      由于學者研究思路與論述內容各異,對智慧圖書館的認識與理解也不盡相同。其共同點在于智慧圖書館是物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等技術發(fā)展的產(chǎn)物,也是未來圖書館發(fā)展趨勢。不同點在于對智慧圖書館的概念與特征、建設、服務模式、館員與用戶培訓、支撐技術、新理念應用等存在不同的看法。毋容置疑,智慧圖書館研究也不是一帆風順,已有研究也呈現(xiàn)出一些不足。

      一是脫離實際,跟風嚴重。一旦舉辦相關智慧圖書館學術研討會,隨時生成大量與智慧圖書館有關的論文,造成學術研究機會主義。

      二是智慧圖書館的實用性特征先天不足,缺少成功案例支撐其研究。未能把智慧圖書館整合到智慧城市、智慧校園領域,開展橫向合作共贏,只停留在智慧圖書館本身或智慧圖書館與數(shù)字圖書館、融合圖書館、復合圖書館、智能圖書館等縱向研究。

      三是在實踐中,多數(shù)學者從技術角度研究智慧圖書館,忽視了人文因素?;鶎訉W者參與研究智慧圖書館力度不夠,多為學院派學者,很少有圖書館一線工作者對智慧館員、用戶培訓進行研究,易造成智慧圖書館理論研究與實踐脫節(jié)。

      4 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的未來展望

      作為圖書館學研究的一個新興領域,智慧圖書館研究反映了特定時代背景下研究者和實踐者對新技術廣泛運用到圖書館的訴求。通過梳理和總結智慧圖書館相關研究成果,我們對智慧圖書館研究概況有了大致了解,認為其在新時代具有積極意義和廣闊前景。

      研究者和實踐者必須把握前沿、創(chuàng)新、實用的特性,緊跟社會發(fā)展,立足于現(xiàn)實基礎,包括新理念、國家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等支持,特別是要把智慧圖書館建設與研究放在戰(zhàn)略層面,緊密與智慧國家、智慧城市(城市文化“第三空間”)、智慧校園、全民閱讀推廣等相結合,與科技研發(fā)企業(yè)合作,開展頂層設計,如對近遠期目標、方案、人才、資源、資金等方面統(tǒng)籌規(guī)劃,科學論證,制定可行性實施方案。

      倡導跨學科研究,不再局限于圖書情報領域,而是鼓勵多學科跨界融合,提升智慧圖書館研究的質量。同時,在服務、人員、管理探索基礎上,強化對智慧圖書館技術研究的深度,如相關技術服務制定標準、智慧化支撐平臺、人工智能技術等,積極地開展信息資源建設研究,豐富智慧圖書館研究內容。

      無論智慧圖書館建設或學術研究,要勇于創(chuàng)新,對正處于轉型中的各類型圖書館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吸取國內外成功經(jīng)驗,結合自身各類型圖書館實際情況,敢于從圖書館的空間組合、業(yè)務結構、運行機制、智慧的工作方式與服務能力、科學數(shù)據(jù)、智慧圖書館服務聯(lián)盟等方面的變革進行研究,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圖書館。

      參考文獻:

      孫利芳,烏恩,劉伊敏.再論智慧圖書館定義[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8):17-19,68.

      秦殿啟.智慧圖書館的語境、要素和發(fā)展路徑[J].圖書館,2016(6):35-38,91.

      劉亞玲.智與德的共生:智慧圖書館發(fā)展愿景[J].圖書館論壇,2016(1):31-35.

      應海寧,許正興,郭榮梅.后現(xiàn)代知識觀嬗變下圖書館智慧服務的機理分析和系統(tǒng)構建[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7(2):31-34.

      劉寶瑞,馬院利.基于智慧理念的智慧圖書館空間樣貌探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5(11):26-29.

      王世偉.略論智慧圖書館的五大關系[J].圖書館雜志,2017(4):4-10.

      劉麗斌.智慧圖書館探析[J].圖書館建設,2013(3):87-89,94.

      張坤,王文韜,李晶.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現(xiàn)狀和熱點[J].圖書館論壇,2018(2):111-118.

      王雯霞,劉春麗.二維碼對基于Beacon的智慧圖書館應用的補充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7(5):20-23,51.

      魏群義,廖維,沈敏.智慧圖書館APP的設計與實現(xiàn)[J].圖書館論壇,2017(7):22-26.

      陸婷婷.從智慧圖書館到智能圖書館:人工智能時代圖書館發(fā)展的轉向[J].圖書與情報,2017(3):98-101,140.

      凌征強,黃輝.基于智能家居的智慧圖書館數(shù)據(jù)層建設[J].圖書館論壇,2016(6):114-120.

      曹軼.三維智慧圖書館的設計和實現(xiàn):以寶山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2):89-92.

      魯曉明.輕量級的O2O社區(qū)智慧圖書館體系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3):95-98.

      劉喜球,王燦榮.可穿戴技術:構建智慧圖書館的助推器[J].圖書館論壇,2015(6):105-108.

      李小濤,邱均平,余厚強,等.論智慧圖書館與知識可視化[J].情報資料工作,2014(1):6-11.

      王黎.基于納米印制工藝的超高頻RFID標簽及其在智慧圖書館中的應用[J].新世紀圖書館,2014(2):52-55.

      李欣.強關聯(lián)規(guī)則挖掘在智慧圖書館個性化推送服務中的應用研究[J].情報科學,2018(4):95-99.

      袁紅軍.圖書館智慧服務模式探析[J].新世紀圖書館,2017(3):22-25.

      王林,許曉巍.基于協(xié)同生態(tài)的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構建[J].新世紀圖書館,2017(4):28-32.

      劉寧,許征尼,蔡建軍,等.淺談圖書館智慧服務文化構成要素[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11):21-23.

      曾子明,宋揚揚.面向讀者的智慧圖書館嵌入式知識服務探析[J].圖書館,2017(3):84-89,100.

      丁一聞.面向智慧圖書館的知識服務模式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曾子明,陳貝貝.融合情境的智慧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6(2):57-63.

      曾子明,金鵬.智慧圖書館個性化推薦服務體系及模式研究[J].圖書館雜志,2015(:12):16-22.

      劉寶瑞,沈蘇陽.用戶體驗視閾下的智慧圖書館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7(6):43-47.

      鄭懌昕,包平.智慧圖書館環(huán)境下館員核心能力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7(1):7-11.

      儲節(jié)旺,李安.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及其對技術和館員的要求[J].圖書情報工作,2015(15):27-34.

      許春漫,陳廉芳.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模式下智慧館員隊伍的建設[J].情報資料工作,2014(1):87-91.

      張芳,唐崇忻.面向智慧圖書館的高校館員專業(yè)成長突破路徑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8(1):65-60.

      潘杏仙,朱東妹,董家魁,等.論教育信息化視域下智慧圖書館用戶培訓[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7(1):33-36.

      李偉超,賈藝瑋,趙海霞,等.近十年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綜述[J].現(xiàn)代情報,2018(3):171-176.

      劉遷.臺北市智慧圖書館的實踐探索[J].圖書館建設,2015(9):56-59.

      李后卿,董富國.智慧圖書館服務實現(xiàn)策略探析[J]圖書館,2016(5):80-84.

      侯松霞.智慧圖書館頂層設計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6):5-9.

      馬捷,趙天緣,王思.高校智慧圖書館功能結構模型構建[J].情報科學,2017(8):56-61.

      饒俊麗.從傳統(tǒng)到數(shù)字再到智慧圖書館范式的嬗變[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8(3):20-22,10.

      夏立新,白陽,張心怡.融合與重構:智慧圖書館發(fā)展新形態(tài)[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8(1):35-49.

      王世偉.智慧社會是智慧圖書館發(fā)展的新境界[J].圖書館雜志,2017(12):9-13.

      賈雙雙,馬秀峰.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視閾下的智慧圖書館用戶服務[J].新世紀圖書館,2016(11):81-84.

      王鐵力,梁欣,過仕明.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的智慧圖書館研究[J].情報科學,2017(4):74-78.

      豆洪青,劉柏嵩.“互聯(lián)網(wǎng)+”高校圖書館傳統(tǒng)借閱服務探索:以寧波大學“智慧圖書館”APP應用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7(3):53-58.

      曾子明,秦思琪.去中心化的智慧圖書館移動視覺搜索管理體系[J].情報科學,2018(1):11-15,60.

      猜你喜歡
      智慧服務智慧圖書館
      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視閾下的智慧圖書館用戶服務
      基于服務角度的智慧景區(qū)建設思考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5:51:00
      Beacon技術在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研究
      智慧圖書館項目建設的應用實踐
      以人為本的智慧圖書館服務淺析
      出版廣角(2016年6期)2016-08-04 22:04:51
      論智慧圖書館的三大特點
      公共圖書館弱勢群體智慧信息服務模式探析
      商(2016年4期)2016-03-24 20:52:01
      RFID技術在我館的應用及其局限性探討
      科技視界(2016年3期)2016-02-26 20:23:55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圖書館服務的技術智慧元素探討
      淺談“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的圖書館智慧服務
      青阳县| 南召县| 元朗区| 连江县| 屯门区| 中山市| 平原县| 杭州市| 泰宁县| 清苑县| 剑川县| 哈密市| 汤阴县| 石台县| 云阳县| 安义县| 吉木萨尔县| 镇雄县| 义马市| 游戏| 连江县| 潮安县| 绥中县| 南澳县| 庆云县| 喀什市| 临西县| 柯坪县| 屯门区| 陈巴尔虎旗| 监利县| 朝阳县| 太白县| 衡东县| 固阳县| 罗城| 南汇区| 监利县| 大关县| 安庆市| 炉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