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子
最近,趙麗穎和馮紹峰升格當上爹媽了。從宣布結(jié)婚到孩子出生,他們前前后后只花了5個月,官宣照片也只有紅本本和民政局的結(jié)婚照。
這么簡簡單單地結(jié)個婚,自然,粉絲是嫌不夠過癮的,紛紛留言問:“啥時候補辦婚禮?。俊庇腥诉€把伴郎伴娘的名單都擬出來了,說得好像人家明天就要辦似的。也有粉絲不以為然:“兩個人過得開心就好,干嗎非得辦一場婚禮給你們看啊?”
當然,趙麗穎和馮紹峰會不會補辦婚禮,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而粉絲的討論卻折射出大家對于“婚禮”的分歧:婚禮是婚姻所必須的嗎?沒有婚禮的婚姻,你能接受嗎?為了搞清這個問題,《婚姻與家庭》雜志在幾大平臺進行了調(diào)查并回收到2176份有效問卷,結(jié)果顯示:“非得要一個婚禮”的受訪者略占大頭,達到55%;其余45%的人則表示,沒有婚禮的婚姻,他們也是可以接受的。
問:你不能接受“沒有婚禮”,理由是什么?
答:A、一開始就沒有儀式感,好像婚姻沒有分量 84%;B、對長輩沒法交代 10%;C、其他原因 6%。
婚禮是一個儀式,而儀式正是人類滿足自身心理需求的一個重要載體。在表示需要婚禮的55%受訪者中,超過八成的人認為“沒有婚禮,婚姻就沒有分量”。這恰好說明,婚姻這樣的大事會觸發(fā)當事人內(nèi)心很多復(fù)雜的情緒。所以,他們需要一個儀式來調(diào)整自己的心。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以最好的狀態(tài)與伴侶共同展開一段新的生活。
那么,婚姻會觸發(fā)當事人的哪些情緒呢?
雖然婚姻自古以來被視為喜事,但“有得必有失”也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一對男女收獲了愛情,同時就要失去一些美好的東西,比如單身的生活和父母的庇護,這些喪失是令人不快的。所以,大家需要通過婚禮來處理它們。
西方流行的“婚前派對”就是一個著名的儀式。英國的威廉王子在迎娶凱特王妃之前就按照傳統(tǒng)舉辦了“婚前派對”,邀請一眾好兄弟喝酒狂歡,慶祝最后的單身時光。在舞蹈、香檳和歡聲笑語之中,“告別自由身”似乎也變得很容易接受了。
而在中國,人們更習(xí)慣通過婚禮來處理“和父母的分離”,并創(chuàng)造出許多風(fēng)俗,比如“哭嫁”。女兒從上花轎開始哭,一哭到底,宣泄離開父母的哀傷,以示不忘養(yǎng)育之恩。這種風(fēng)俗曾如此普遍,以至于現(xiàn)在,我們依然能找到它的遺痕。不過,現(xiàn)代人畢竟從容了很多,特別是在城市,新婚夫婦告別父母的儀式更多是“倒茶和敬酒”,大禮行過,牢記囑托,小夫妻就要踏出家門,正式過獨立的生活了。
婚姻會讓一個人的生活狀態(tài)產(chǎn)生巨大改變,特別是對于初婚和未同居者來說,尤為如此。
在古代,婚姻會給女子帶來很多挑戰(zhàn),例如要面對完全陌生的夫婿;自身沒有地位卻要寄人籬下;生育孩子是一道鬼門關(guān),萬一生了女兒,還會一輩子都抬不起頭……所以,古代女子看待婚姻,內(nèi)心常常是充滿未知甚至恐懼的。
到了現(xiàn)代,結(jié)婚固然沒那么可怕了。但全球離婚率日益走高,大家對婚姻的期待很高,失望也大,誰都不敢給未來打一張包票,拍胸口說:“一定能白頭到老。”婚姻的不確定性在增加,“迷惘”之感也在所難免。
正因為“迷惘”總是與婚姻的喜悅相隨,所以,人們也創(chuàng)造了很多儀式來處理它。比如結(jié)婚要說各種好話,就是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在珠三角地區(qū),新娘子梳頭時,喜婆都要唱一首《上頭歌》:一梳梳到尾,二梳白發(fā)齊眉,三梳兒孫滿地……一首歌唱下來,唱得新娘子心定了,覺得冥冥中獲得保佑,終身有靠,這樣她出門時,腳步就會自信許多。
婚禮是一個喜悅的時刻,也是一個風(fēng)光的時刻。在結(jié)婚的那一天,就算是平時默默無聞的人都會搖身一變,成為注目、歡呼和祝福的焦點。他們會穿上華服、坐上婚車,在賓客簇擁之下步入婚姻殿堂。那份榮光,就如瞬間化身王子公主一般。如果一場婚禮辦得特別經(jīng)典、有創(chuàng)意,未來還會被人談?wù)?年10年,新郎新娘也因此感到面上有光。
正因為如此,把婚禮視為“一輩子就風(fēng)光這一回”的大有人在。有些婚前過得特壓抑的,結(jié)婚時就希望揚眉吐氣;婚前愛得躲躲藏藏的,結(jié)婚時尤其希望昭告天下;婚前過得緊巴巴的,結(jié)婚時也希望身披禮服,過一下女王的癮吧。
這些補償心理都是人之常情。所以,無論風(fēng)俗如何改變,支持舉辦婚禮的人總有不少。對于他們來說,沒有婚禮的婚姻是不完整的,沒有婚禮的人生也是有遺憾的。
問:你能夠接受“沒有婚禮”,理由是什么?
答:A、婚禮是辦給別人看的,我不在乎 78%;B、我不喜歡被人當猴耍 11%;C、其他原因 11%。
擺酒宴這類大型的結(jié)婚儀式,一般被認為是很高興的事,但為什么有人會不感冒,甚至反感呢?
很多不擺酒宴的人會說:“我可以接受沒有婚禮?!钡珜嶋H上,他們也是有結(jié)婚儀式的。
一般意義上的“儀式”由4部分組成:當事人(新郎、新娘)、見證方(證婚人、公證員、蒼天大地)、禮儀(領(lǐng)證、交杯酒、交換信物、擺酒宴)、日期(用來定紀念日,萬一忘了,你知道什么后果的那一種)。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擺酒宴可算是一種結(jié)婚儀式;請親友吃飯、旅行,甚至扯個證,買床大紅被子回家一鋪,也算是一種結(jié)婚儀式,也是“婚禮”,同樣具備上面所說的種種心理功能。只是,當事人出于現(xiàn)實與個人的喜好,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方式而已。
擺酒宴這類大型的結(jié)婚儀式,其實也是一種長時間的壓力刺激?;I備階段,你會忙得焦頭爛額,整天為訂酒店、定賓客名單座次等大小事務(wù)傷神;行禮時,你會成為萬眾焦點,但對于內(nèi)向的人來說,這也跟“被放在炭火上燒烤”差不多;禮成后,高昂的賬單、凌亂的居室,一大堆事都在等待精疲力盡的你去應(yīng)對和收拾。
所以,舉辦婚禮也是一個焦慮、勞累、尷尬、緊張、無力感很重的心理過程,有些人會煩,會害怕,會覺得舉辦婚禮很虛榮,也會擔心被人當猴耍。當他們的體驗特別差時,“拒絕舉辦大型婚禮”就會成為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這些人會選擇一些壓力比較小的儀式,比如買婚戒、拍婚紗照、二人燭光晚餐、去七星級酒店住幾晚等,寧愿讓這個婚結(jié)得安靜而自在,也不肯去操那份心。
說到這里,我們也能看出,“要不要有婚禮”這件事,看似是一個結(jié)婚時才需要聊的階段性問題,但實際上,它也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三觀和原生家庭的狀況,是我們了解伴侶的一個窗口。對于婚禮分歧很大的伴侶,在日常事務(wù)上也會產(chǎn)生很多沖突。所以,你們在剛開始交往時,不妨談一談對于婚姻、婚禮等問題的看法,看你們的憧憬是否一致。如果一致,那自然是性格匹配、門當戶對、未來可期了。如果不一致,你們也還有時間去溝通和調(diào)整,總好過拖到婚前再來吵吵嚷嚷,那就未免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