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雪竹
幾 乎每一個來過成都的人回去之后都會告訴自己的親友,成都真是個好地方,有時間一定要去看看,保證可以體會到什么叫不虛此行。在微博上,曾經(jīng)有博主提出過一個話題,“除了家鄉(xiāng)最有好感的城市”,成都榮登榜首。青年攝影師朱毀毀也曾經(jīng)說,成都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是很平衡的,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幸福的生活在這里。
那么,為什么成都會讓人如此著迷呢?成都這座城市到底是什么樣的,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好煩哦”,卻不是真的煩
1997年,20出頭的羅小剛從老家來到成都開始他的求學之路。那時候的成都,范圍大多在如今的“內(nèi)環(huán)”,頂多到了一環(huán)。
彼時的羅小剛還不是坐擁幾十萬粉絲的主持人“小剛剛”,作為一個初來乍到的窮小子,他和另外四個小伙伴一起租住在一環(huán)路邊邊兒上幾十平米的小屋子里。
羅小剛的房東是一個典型的成都嬢嬢,有著老成都們最本質(zhì)的特點:熱心。她見五個小伙子要合租一套房就大概知道了他們的經(jīng)濟狀況。房東在價格上格外優(yōu)惠,擔心小伙子們不會生活,還時不時過來分享一些生活竅門。年輕人在外打拼最重要的就是身體,要吃好吃飽又要省錢,怎么辦呢?孃孃讓他們準備一袋土豆,一罐豆瓣醬。
“土豆剝皮,開水煮透,熱乎乎的沾點豆瓣醬,好吃得很?!被貞浤嵌纹D苦歲月,羅小剛還頗有些難忘,“這個吃法讓我們最后都長胖了”。
為什么嬢嬢會格外關照這幾個窮小子?在深耕成都文化幾十年后,羅小剛總結(jié)了一個答案:“成都人天生古道熱腸?!迸駬?,無非妙道;行住坐臥,皆在道場,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們并不熱愛追求高大上的教條,而是在社會生活最細微處體現(xiàn)人性,這一件件事、一個個人體現(xiàn)了成都的“人氣兒”和城市精神風貌。
幾年前,廣東衛(wèi)視一檔真人秀節(jié)目《你會怎么做》來到成都拍攝,一名演員扮演的健忘老人在街頭巷尾鬧出種種狀況,當時熱心的成都人都沒有計較,并且主動伸出援手,幫助老人。
“需要幫忙,可以找我胖姐!”這是成都以前一個本土節(jié)目《胖姐幫忙》里,主持人鐘燕平的口頭禪。
節(jié)目中,鐘燕平來到老百姓中間,上門處理市民們的麻煩事和煩心事,她幫助很多人解開了心結(jié),化解了鄰里、家庭矛盾,尤其幫助不少生活無著落的老人得到了子女的贍養(yǎng)。她曾對媒體說,節(jié)目成立的初衷就是想在生活中實實在在地給與大家?guī)椭?/p>
成都人愛幫忙、愛關心身邊人的事,某種程度上來說,《胖姐幫忙》算是成都社會的一個小縮影。所以在播出的幾年時間里,其收視率一直名列前茅。
“成都人的熱心腸還總是舉重若輕,不會讓你覺得特別負擔。就像房東嬢嬢,她時常過來嘮叨兩句,讓我們要愛惜房子,同時又給我們帶來一些生活補給和常識。那個嬢嬢的口頭禪是‘哎呀,你們這些小伙子懂啥子嘛?!绷_小剛補充道,說起方言,成都人的這點個性也體現(xiàn)在方言里。比如口頭禪“好煩哦……”,成都人要做什么都喜歡用這句話做開場白,只是好煩卻不是真的煩,是一句嬌嗔。說完這句話,該做的事情一點都不會落下。成都方言是綿軟中卻透著一股“人氣兒”,如果這件事情做了一百分,成都人只表現(xiàn)八十分,還有二十分是給互相留的余地。
羅小剛曾經(jīng)花一年多的時間去世界各地旅行,足跡遍布各大洲,可走了一圈后回來發(fā)現(xiàn),還是離不開成都。
做公益,不是說說而已
在溫江見到李強的當天,他正在為第二天要出發(fā)去涼山州送物資做準備。“棉絮準備5床,把米、面放在后備箱里,還有之前企業(yè)捐贈的書籍和衣服,都帶上?!崩顝娨贿呎f一邊搬東西,后備箱被他塞得滿滿當當。這是他今年第6次走進大涼山,算起來已經(jīng)去過99次。李強說今年還得再去一次,湊滿一百。
李強今年只有45歲,熟悉的志愿者卻都親切地稱呼他“李大爺”,據(jù)說因為他總是為公益操心,兩鬢都已斑白。幾年前,李強與朋友初次嘗試了做公益之后便“一發(fā)不可收”。如今,公益事業(yè)幾乎成為他生活的全部。2015年,他與朋友聯(lián)合注冊成立了一個慈善服務中心。
有一次,組織到?jīng)錾剿蜏嘏?。那時的活動經(jīng)驗不豐富,初步擬定只帶10名志愿者,時間三天?;顒影l(fā)布后,前來報名的人絡繹不絕,名額很快就報滿了。
李強說,平時其他活動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報名人數(shù)大大超過預留名額。通常情況下,“落選”的志愿者會通過其他方式(比如捐款捐物)來參與,可有兩個小伙子怎么都想加入進來。
原來這兩個小伙子小時候也受惠過別人的善行,所以在有時間的情況下,只要有活動,他們都想以實際行動參與進來。拗不過小伙子們的堅持,最后李強只得為他們“開個后門”。
李強也一直在總結(jié),看來成都人的公益之心不是說說而已,是發(fā)自內(nèi)心。
從四川日報報業(yè)集團后門出來,就有一條街名叫慈惠堂街,其得名于著名的“慈慧堂”。
成都慈惠堂早期是清朝一所官辦的慈善機構,有田300余畝,加上政府撥給的救濟經(jīng)費,可養(yǎng)活鰥寡孤獨廢疾之無依者三四百人??箲?zhàn)時期,省外難民流川,許多流離轉(zhuǎn)徙的難童,都由慈惠堂一手包攬。慈惠堂收治的400多名盲人,在當時極其艱苦和惡劣的社會條件下無一病故。
時至今日成都人的善心更是有增無減,類似李強這樣的人和慈善組織還有很多。成都志愿者網(wǎng)于2012年正式建立,運行7年來,注冊志愿者人數(shù)目前已達到219.46萬,注冊志愿服務隊伍超過2.4萬支,共發(fā)布志愿服務項目超過25.48萬個。這些數(shù)字,既飽含了志愿者對成都的摯愛,也體現(xiàn)了成都的人文氣質(zhì),為城市增添了一抹溫暖的底色。
全國文明的社會組織“現(xiàn)代義倉”也是緣起于成都。古時候,一些村民從自家拿出稻谷放在村中的“義倉”里,幫助貧困家庭的孩童用“義倉米”去上學,遇災時各村社則用“義倉糧”開辦粥廠,賑濟災民。而“現(xiàn)代義倉”則是倡導社區(qū)居民定期的、非現(xiàn)金的小額捐贈,幫助社區(qū)內(nèi)低收入、負擔重的困難家庭,尤其是孤寡老人、殘障人士家庭等。
2018年,成都在全國首創(chuàng)了“社區(qū)志愿服務日”,羅小剛是首批“社區(qū)志愿服務推動大使”,他說,自己曾被成都人的善感動和幫助,如今愿意多做公益活動,將善心傳遞。
成都的魅力究竟在哪?答案不言而喻,正是這些切實存在于公共空間,有溫度、有內(nèi)涵的“軟文明”,讓這座城市越來越厚重,讓沒來過的人心之向往,來了就離不開,正是“一入蓉城是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