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蕾 張瑋鈺
湖南衛(wèi)視主持人吳昕吃完午飯,接連拿出五粒膠囊,一口氣吞下。深夜12點多,臨睡前,她又挨個服下了綜合維生素、阿膠、魚油、葡萄籽、膠原蛋白等九種保健品顆粒和口服液。兩個月前,《我家那閨女》綜藝節(jié)目熱播,吳昕作為女嘉賓之一,展現(xiàn)了她在北京家中的日常生活。
“每天要吃二三十粒,啥事想不起來的時候,都能記得吃保健品?!眳顷吭诠?jié)目中透露,自己從30歲開始服用保健品,已經(jīng)持續(xù)吃了6年。和吳昕一樣熱衷于保健品的明星不在少數(shù)。戚薇分享過自己的保健品購物車和隨身攜帶的藥盒。她每天的劑量一只手都捧不過來?!杜枷窬毩暽防锏耐踝赢惓鲂袝r,保健品的藥瓶塞滿了半個行李箱。
沉迷保健品早已不是老年人特有的標簽,也不僅僅是演藝圈風靡的現(xiàn)象。2018年天貓雙11購物節(jié),超過800個品牌的保健品合力拿到進口品類銷售第一。據(jù)天貓國際統(tǒng)計,80后和90后年輕人占進口保健品消費者的60%,其中80后約占36%,90后約占24%。
每天早上,27歲的文迪吃完煮雞蛋,將七八顆膠囊倒在嘴里,這是他每天的“營養(yǎng)”早餐。到了下午四五點,文迪還會再重復吃一輪。護肝片、卵磷脂膠囊、番茄紅素、男士復合維生素、葡萄籽膠囊、血橙膠原蛋白口服液等,按照服用劑量標準,文迪每天要吃下至少17顆大小、形狀不同的保健品。
吃保健品的習慣是在香港修學時期養(yǎng)成的。在香港讀傳媒專業(yè)后,文迪加入了晚睡早起的行列。那時的他學習壓力大,生活焦慮。在一次逛街時,他就被貨架上種類繁多,色彩艷麗的保健品包裝吸引,再加上導購員的賣力推銷,文迪心動了。產(chǎn)生了“我也要吃,不能不吃”的決心,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畢業(yè)后,文迪一心想做記者,換過幾家北京的媒體,疲憊和焦慮成了情緒的主旋律,文迪擔心這種亞健康的生活隨時壓垮身體。對應著不同器官的“焦慮”,文迪購買的保健品種類和數(shù)量呈上升趨勢,12個塑料瓶慢慢塞滿了櫥柜的一個隔間。
“吃了比不吃好”的理論,讓許多年輕人認為保健品能防患于未然。28歲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公關宇風也是忠實的保健品愛好者,他的辦公桌上擺了14種瓶瓶罐罐的保健品。負責集團法務和政務關系的他將自己的工作狀態(tài)形容為“忙和非常忙”。
為了更好地工作,宇風有針對性地服用美國某品牌的魚油、鋸棕櫚提取物、輔酶Q10、葉黃素等,對應的問題是血管硬化、前列腺問題、心梗和眼疾……
宇風和文迪都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撫慰,“二三十歲正是拼搏的階段,你工作很辛苦后,要想辦法犒勞自己吧?相比起抽煙、喝酒、去夜場瀟灑,吃保健品不僅能滿足、愉悅自己,還能讓你更有信心高效工作,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庇铒L將之比喻成一場心理按摩,每次吞完保健品,他癱在座位上,全身骨架放松,當下的焦慮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兩三成。
服用保健品成為文迪和宇風對付焦慮的良方。但當文迪早起時面對鏡子中浮腫的雙眼和發(fā)青的眼袋,沮喪又一次襲擊了他。
陽光照進窗臺,離鏡子越近,文迪越能看清眼角處隱約可見的細紋,“一笑便暴露年紀了”,還有因為缺水而干巴巴的皮膚,給人皺成一團的錯覺。今年元旦,文迪入手了兩瓶血橙膠原蛋白口服液肽和膠原蛋白沖劑,職場如戰(zhàn)場,他急速地往槍膛里裝上“抗衰老”的子彈。
當文迪剛剛開啟補充膠原蛋白之路,29歲的國企員工晴晴已經(jīng)在抗糖和美白的道路上探索了三年。
她先找在澳洲留學的表妹幫忙代購某品牌的膠原蛋白飲品,服用幾個月沒察覺效果,她又經(jīng)日本留學的朋友推薦,購買了某品牌的美白沖劑和抗糖口服液。
口服液一盒30支是一個月的劑量,售價1500元上下,同分量的美白沖劑代購價680元,“貴的自然更好”,晴晴從沒猶豫。“不能變老”和“臉比命重要”是她生活的宣言和意義,精細算來,晴晴每個月對臉的投資都不少于3000元。
1986年出生的Anne已經(jīng)是兩個寶寶的媽媽,身處互聯(lián)網(wǎng)管理層,她多會議,多外食,7×24小時為客戶在線。加班到很晚的工作日,Anne餓到發(fā)暈又不敢亂吃,保持身材的緊箍咒懸在頭頂,代替食物的是日本某品牌袋裝30歲女性專用復合維生素和臺灣小眾品牌的膠原蛋白沖劑,她吞下六粒膠囊,仿佛剛吃了一頓好的。
包括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植物萃取物等在內的人體所需元素,在醫(yī)學和營養(yǎng)學上的正規(guī)名稱叫“膳食補充劑”,美國加州大學醫(yī)學院退休教授林慶順說,“膳食補充劑”區(qū)別于藥品,不需要臨床實驗證明有效,也無需證明其安全性。在中國,這些食品統(tǒng)稱為保健品。
早在20世紀初,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在人類飲食中如果缺乏某些神秘的成分,將導致諸如腳氣病、佝僂癥、壞血病之類的疾病,但如果飲食稍作調整,便可不治而愈。1921年,維生素A、B、C被陸續(xù)發(fā)現(xiàn),神秘成分的面紗揭開,它們很快獲得廣泛應用。這是保健品的雛形。
從在食品中添加維生素,到制成維生素藥丸,再將之打造成每天所需的膳食補充劑,維生素補充劑的神話流傳了一個世紀之久。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鮑林,最先提出維生素C療法,1970年,他為此撰書《維生素C與感冒》,推崇用維C預防和治療感冒,并建議普通人大量補充維C確保身體健康。盡管這一言論引起醫(yī)學界的批評和反駁,這場爭議猶如催化劑,使得維C補充劑暢銷幾十年,到1994年,維生素在美國的銷售額突破40億美元。
如今,“維生素C消炎,提高免疫力,治療感冒”的說法仍在普通人中口耳相傳,而醫(yī)學上,很多實驗已經(jīng)證明維生素C預防和治愈感冒的言論是錯誤的。
北京營養(yǎng)師協(xié)會理事顧中一解釋,2013年循證醫(yī)學數(shù)據(jù)庫的專家團得出的最新結論稱,日常少量地服用維生素C只能少量縮短感冒病程,而服用超過一克會增加泌尿系統(tǒng)結石的風險。
關于保健品的研究陷入模棱兩可的境地,好與壞都宣稱自己站在科學的一邊,選擇相信哪一方,是對消費者的一場考驗。
但對衰老、疾病的恐懼,以及種種身心的焦慮,讓寄希望于保健品的年輕人依舊步履不停地嘗試著。記者問過晴晴,除了疑慮,你害怕么?“沒關系,為了美,我自愿當小白鼠,我拼了?!鼻缜绾V定地說。(文中文迪、宇風、Anne、晴晴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