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熊熊
明代瓷器紋樣中,獅子是個引人注目的大類。從殘存的瓷片看,明代“獅紋”有兩個特點:一是數(shù)量龐大,這表明明人對這種紋樣的喜愛程度很高;二是畫法變化多端,由此可知明人心目中的獅紋寓意豐富多彩。
當某一類紋樣數(shù)量龐大、寓意多樣時,其中一定存在著體現(xiàn)社會主流意識的寓意,這可以稱之為“基本寓意”;相應的也會存在著別出心裁的寓意,可稱之為“個性寓意”。將基本寓意與個性寓意區(qū)分開來分析是有必要的,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紋樣的具體內(nèi)涵。本文嘗試梳理一下明代“獅紋”的基本寓意及其變化的脈絡。
獅子本來不是中國的本土動物,而是從西亞、非洲引進的?!稘h書·西域傳》曾記載:“遭值文、景玄默,養(yǎng)民五世,天下殷富,財力有余,士馬強盛。故能……巨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边@里提到西漢文、景時皇家園囿養(yǎng)“師子”等動物?!皫熥印奔椽{子,來自西域。這是中國史書有關從西域引進獅子的最早記錄。漢以后,歷代仍陸續(xù)有西域貢獅來華,而形成高潮一個是在隋唐時期,另一個就是在明代。
明初鄭和下西洋后,西方通過海陸兩路不斷貢獅子入華,這是明人對獅子特別感興趣的時代大背景。不過明人對獅子的實際態(tài)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傮w來說,明前期人們對獅子是帶有敬畏的喜愛;明后期則是將獅子視為玩物的喜愛。
明前期人們對獅子的喜愛為什么帶有敬畏?這主要是受官方大肆吹捧獅子的影響。其時官方將獅子視作祥瑞之獸,希望通過對它的宣傳來證明皇上圣明,達到鞏固皇權的目的。
將獅子視作瑞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觀念。明初永樂年間,隨著中外關系的加強,許多外國使節(jié)帶著珍禽異獸來中國朝貢。大臣們認為這是祥瑞云集中國的吉兆,就此做了不少歌功頌德的文章,獅子是其中重點贊美的對象之一。永樂十三年(1415)九月,當?shù)谝淮斡形饔蚴构?jié)帶獅子來朝貢時,翰林學士金幼孜做了篇《獅子賦》專記其事。金幼孜寫道:
“考之載籍,師子即狻猊也,如虥貓,能食虎豹,銅爪鐵額,鋸牙鑿齒,尾端有茸毛大如斗許,蓋為毛群之長。夫百獸莫猛于師子,居深山大谷之中,非可以力致而羈縲紲也。今乃自月窟逾昆侖,越大漠,歷數(shù)十萬里,隨使者以達于闕下。有以見皇上之威德遠著,而師子之雄猛悍鷙,亦皆帖然馴伏,自致于中國。則所以柔懷遠人,威服不庭,風飛雷厲于窮荒絕域之外者,于是而可見矣?!?/p>
另一位內(nèi)閣大學士楊榮也寫了一首《獅子詩》,歌頌道:
“圣朝統(tǒng)六合,威德被遐荒。鳥獸既咸若,萬物沾恩光。獅子產(chǎn)西極,雄猛非尋常。鋸牙自铦利,銅首何軒昂。雙耳正上聳,兩目耀星芒。巨尾搖錦茸,長毛絢金黃。顧盼雄風生,哮啖百獸藏。及茲來闕下,俛首隨鹓行。帖然自馴服,感此仁化彰。玉階齊率舞,靈囿恣翱翔。仰惟圣明世,物類皆蹌蹌。永言樂熙皞,天地同悠長?!?/p>
上述詩文中把西域貢獅當作皇上“威德遠著”帶來的吉兆加以歌頌,正合上意。于是同類歌德派詩賦層出不窮,竟在官方的文藝領域形成了一個贊美獅子的熱潮。瓷畫中出現(xiàn)獅紋也是相同的原因。事實上,瑞獅紋首先是在官窯器物上大量出現(xiàn),然后才普及到民窯瓷器上的。
明前期作為瑞獸的獅紋,在畫法上有什么特征呢?從圖1到圖14可以看到,明前期具有“基本寓意”的獅紋主要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單獨畫一只獅子,周邊點綴一些雜寶;第二種是畫一只獅子或一對獅子,配以飛揚的飄帶;第三種是在獅子面前配一只彩球。這三種基本型的獅紋往往還自由組合構成更豐富的畫面,如與獅子相配的既有雜寶,也有飄帶,或者既有飄帶,也有彩球等。
雜寶和飄帶是明代瓷畫暗示獅子為瑞獸的主要手段。雜寶紋包括雙角、銀錠、犀角、火珠、火輪、法螺、珊瑚等,最早在元代大量出現(xiàn)于瓷器紋樣中,很可能是受藏傳佛教“八吉祥”(八寶)信仰的影響而流行起來的。明清時期雜寶紋又不斷增添新的品種,出現(xiàn)雙錢、祥云、靈芝、方勝、葫蘆等,反映了漢地寶物觀念的擴充。飄帶成為祥瑞、寶物的輔助紋飾,其源頭或許就是至今仍在藏區(qū)大量使用的哈達。點綴獅紋的雜寶和飄帶有一定的講究:如雜寶多見喜旋祥云、“卍”字、法輪等,與佛教有關;雜寶的位置在獅子的上下左右,襯托獅子在空中的騰躍。飄帶也是如此,配合獅子的四肢,舞動瀟灑。這樣的點綴,意在強化獅子的神奇性。
明前期的獅紋瓷畫中,彩球也有一席之地,這更多的是一種寫實的畫法。因為獅子舞彩球,在明早期許多歌頌獅子的詩賦里都有提到。如前引楊榮的詩里“玉階齊率舞,靈囿恣翱翔”之句,提到獅子起舞。李時勉《洪熙乙巳(1425)秋賜觀內(nèi)苑珍禽奇獸應制賦詩》中有:“狻猊側踞真雄猛,鉤爪金毛目炯炯。彩球戲罷拂霜髯,百獸潛窺敢馳騁”這樣的詩句。這表明,永、宣時宮廷里的確有獅子戲彩球的表演。這種表演其實不過是夷人馴獸的伎倆,但被拍皇帝馬屁的大臣們作了另外的解讀,認為威猛的獅子在天子面前如此馴順,說明天子仁德感通獅子。所以,將彩球畫在獅紋中,也可算是瑞獸的特征。
雖然獅子在明代前期很風光,然而到明中期,獅子作為瑞獸的地位卻出現(xiàn)了明顯下降。據(jù)萬歷時人謝肇淛所撰《五雜俎》卷九記載:“麟之長百獸也以仁,獅子之服百獸也以威,鳳之率羽族也以德,而鸇之懾羽族也以鷙。然麟、鳳為王者之祥,獅、鸇僅禁籞之玩,君子宜何居焉?!笨梢?,在明代中后期的人們心目中,麟、鳳才是真正的“王者之祥”,獅子則僅是“禁籞之玩”而已。
為什么獅子的地位會出現(xiàn)下降呢?主要原因是明中期人們見多了活獅子,它的神秘感消失了,而且運送、飼養(yǎng)獅子的費用昂貴,成了國家的一個負擔。于是就有大臣提出反對接納貢獅的建議。如成化時任兵部職方郎中的陸容在《菽園雜記》卷六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成化辛丑歲(1481),西胡撒馬兒罕進二獅子,至嘉峪關,奏乞遣大臣迎接,沿途撥軍護送。事下兵部,予謂進貢禮部事,兵部不過行文撥軍護送而已。時河間陳公鉞為尚書,必欲為覆奏。予草奏,大略言:獅子固是奇獸,然在郊廟不可以為犧牲,在乘輿不可以備驂服。蓋無用之物,不宜受。且引珍禽奇獸不育中國,不貴異物賤用物等語為律,力言當卻之……陳公覽之,恐拂上意,乃咨禮部。時則四川周公為尚書,亦言不當遣官迎接,事遂寢?!?/p>
又如弘治二年(1489)十一月,撒馬兒罕阿黑麻王遣使從滿剌加國取路進獅子、鸚鵡等物至廣州。時任禮部左侍部倪岳上《止夷貢疏》,要求“卻貢”?;实鄄杉{了倪岳的意見,貢獅未達京城。李東陽為此寫了一首《卻貢獅詩》,其中有“萬里狻猊初卻貢,一時臺省共騰歡”之句。說明不讓貢獅進京,朝廷高官一片叫好。
所以,成化、弘治時期是中國人對西方貢獅態(tài)度發(fā)生轉折的分水嶺。此前,大家把獅子當作祥瑞之獸;此后,則把獅子視為普通動物。從瓷畫中的獅紋來看,大致上以弘治、正德為界,分為兩大類:前期的獅紋帶有瑞獸的特征;后期的獅紋則漸有寵物化的趨勢。
那么,作為寵物的獅紋畫法又有怎樣的特色呢?圖15至圖25是明后期獅紋實例,經(jīng)梳理總結,也有三個明顯的特點:
一是獅子仍然較多地與彩球相伴。兇猛的獅子戲舞彩球,在普通民眾的想象中是一種飽含驚險的表演,所以能得到大家歷久不衰的喜愛。這與民間舉辦節(jié)慶活動時喜歡觀賞舞獅表演的心理是一樣的。不過與明前期相比,明后期瓷畫上的獅子戲彩球少了幾分威嚴,多了一點生動。
二是獅子的形象趨向寵物。這方面最大的變化是獅子頭部原來茂密飄逸的鬃發(fā),如今卷曲成一個個的小圓球。這種卷發(fā)是當時人為做出來的標志性的寵物特征。《清稗類鈔》第十二冊有一則記載:“哈叭狗,俗名獅子狗,亦作獬八狗,蓋始于明萬歷時?!边@表明,明萬歷時哈叭狗與獅子有相仿之處,都有卷曲的頭部毛發(fā),所以才相提并論,有“哈叭狗,俗名獅子狗”一說。
三是獅子身處的環(huán)境園囿化。從圖19至圖23中可以看到,畫中的獅子都身處欄桿圍成的園囿之中。這是在強調(diào)它們屬于被圈養(yǎng)、供人玩樂的寵物,并非神圣之物。圖23至圖25中的獅子還蹲在一只臺子上,更有表演馴化節(jié)目的一層意思。
此外,在明代后期出現(xiàn)的一些非“基本寓意”獅紋中,用獅子作的比喻常常帶有貶義。比如在瓷畫中讓鷹、獅、虎等動物蹲在一只小臺幾上,喻意為“一臺禽獸”。又如將一頭雄獅畫得像一只哈叭狗,比喻奸臣“太師”等。
綜上所述,明后期瓷器上的獅紋的確不同于明前期的獅紋。究其原因,是因為人們喜愛獅子的理由不同了。明后期現(xiàn)實中的獅子已經(jīng)淪為給大眾提供娛樂的寵物,瓷畫中的獅紋只是將社會現(xiàn)象客觀地反映了出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