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亢
當我們所有人都在好奇老板新招的人是什么樣的時候,同事小張湊上來,兩分鐘內給了我們一個完整的答案: 女的,東北人,白羊座,AB型血,養(yǎng)了一只虎紋的美短,喜歡咖啡和烘焙,長得還挺好看就是皮膚不太好。
這堪比110一鍵聯網人口普查的速度和內容把我們嚇了一大跳,我們異口同聲地問他: 這位姑娘你認識?小張連連擺手說,我也不認識,那天去老板辦公室,在桌上看到了她的簡歷,上面寫了微博ID。隨手翻上幾頁,看她發(fā)的那些動態(tài)和照片,這不就全都知道了嗎?!
小韓聽完小張的發(fā)言,沒忍住吐槽了一句:“天吶!你這和偷窺狂有什么差別!”但小張的回答讓我們無法反駁:“都是網上的公開信息,誰都能看到的公開資源,請問我偷窺誰了?”
大家面面相覷,這話……好像也沒錯?這時,辦公室里最溫柔的小孫幽幽地說:“我也被圍觀過,感受確實不怎么好?!痹瓉恚摵脦啄甑那澳杏呀o小孫發(fā)微信求復合,為表癡心寫了一封告白信,不過信的內容不但沒有打動小孫,反而讓她恐慌。前男友通過小孫朋友圈的配圖水印,找到她的微博,孜孜不倦看完了她從2012年至今的1000多條微博。
為了證明對小孫的念念不忘,表現自己的細心和在乎,此男詳細分析了小孫的喜好:“你喜歡通勤聽民謠,深夜聽古典。電影口味偏奧斯卡,看書偏愛社科類書籍。”聽到這里,我真是黑人臉問號:一是對這種理直氣壯的偷窺行為非常不解,二是對此男的情商十分擔憂——朋友,你這簡直是自殺式告白好嗎!
不久前,有位剛認識的朋友,成功地用一句話對我講了一個長篇恐怖故事:“我通過你的手機號找到了你的網易云,翻了翻你的歌單,感覺到你情緒很不好,我覺得你應該找人聊聊,或是出去走走。”這突如其來的關心一點也不能讓我開心!我瞬間覺得自己是動物園里的傻猴子,被人圍觀了還收不到門票錢!本以為自己另辟蹊徑把聽歌軟件當樹洞用可以獲取一些安寧,誰知道傻乎乎的我是在向整個世界敞開心扉!
其他社交平臺也是重災區(qū)?!?4歲就禿頭是一種什么體驗?”“上班摸魚被抓現行怎么辦?”……只要翻一翻你的知乎收藏夾,隱秘的小心思相當于對全世界廣播。再看看你混跡的豆瓣小組,瞄幾眼豆列和書影評,大概就能辨別你是真文青還是假文青。有心的吃貨順著你在大眾點評的足跡,很快就能摸清你是哪家飯館的回頭客,昨天又打卡了哪家網紅餐廳……
我想起去年有部電影叫《網絡迷蹤》,片中父親為尋找女兒的下落,找到了她在網絡社區(qū)的多個賬號,以一己之力偵破了懸案。這樣的故事越來越不稀奇,“人肉搜索”“刨祖墳”是分分鐘的事。所以當代青年的社交恐懼癥根本不是開會坐后排、聚餐不說話好嗎?而是一句靈魂之問:“我今天要不要發(fā)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