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雷 維京女俠
最近每天早晨叫醒我的不是鬧鐘,也不是夢想,而是廚房里的垃圾袋。
上海垃圾分類新規(guī)定落實第一周,我創(chuàng)造了連續(xù)3天錯過垃圾箱開放時間的尷尬紀錄。家里的香蕉皮和魚骨頭在梅雨季節(jié)的催化下,散發(fā)出有機化肥的優(yōu)雅清香,順便引來了不少小飛蟲前來觀光,儼然形成一個完整生態(tài)鏈。
小區(qū)垃圾箱營業(yè)時間是早晨7點至8點半和傍晚6點至8點,算得上平易近人。但對于我這種作息996、經(jīng)常半夜加班的黑眼圈上班族來說,簡直是完美錯過。
垃圾分類實行第四天,我夢見自己被歸類成有害垃圾,在即將被丟進焚燒爐那一刻,我猛地驚醒,連臉都沒來得及洗就沖下了樓。待我走到投放地點,一位大媽喊住了我,發(fā)出了靈魂拷問:“你是什么垃圾?”
我有點蒙圈,雖然自己衣冠不整,也不至于是垃圾??!難道噩夢成真了?兩秒鐘回神,原來這是個設問句。大媽用福爾摩斯般的凌厲眼神掃描了我的兩袋垃圾,提出了若干整改意見,并通過薯片和方便面殘留物分析出我是一個亞健康熬夜青年。臨行前,大媽遞給我一張垃圾分類投放指南,并指出我的環(huán)保意識不及格,需要回爐再造。
看著元素周期表似的指南,我陷入了沉思。干果殼和干垃圾同姓,但它卻屬于濕垃圾,濕紙巾卻屬于干垃圾。雞骨頭屬于濕垃圾,但豬大骨屬于干垃圾,看來家畜之間也有階級矛盾。報紙圖書屬于可回收垃圾,但餐巾紙被開除了紙籍,屬于干垃圾……自高考結束以來,我的智商從未被如此挑戰(zhàn)過。
心情復雜的不止我一個。清晨遛狗的男青年站在垃圾箱前不知所措:“狗屎怎么扔?包狗屎的紙呢?”不遠處,熱心大媽又在給一個姑娘科普:“你這奶茶得分三次扔,先把奶茶喝干凈,里面的珍珠要丟到濕垃圾,杯子扔到干垃圾,再把杯蓋丟到可回收垃圾,記住了嗎?”
看來至少得經(jīng)過幾個星期的實踐探索,廣大青年才有機會入門這套垃圾分類指南。在此之前,我是沒有底氣面對志愿者大媽炙熱的眼神了。
這幾天微信群里有人哀嚎“996不配擁有扔垃圾自由”,也有人大開腦洞,捕捉到了商機?!按竽戭A測,一大波代扔垃圾APP即將上線,說不定還會有創(chuàng)業(yè)家整出個共享垃圾桶,掃碼即開,24小時營業(yè)!”這么看,讓人腦殼疼的垃圾分類,說不定真能孵化出創(chuàng)業(yè)新星。
想到未來每天都早起,還要認真研讀分類指南,心情有點糟。不過我明白,上海的垃圾分類新政策已經(jīng)相當溫柔了。要知道,日本的垃圾分類簡直比微積分還復雜,他們的分類說明書有整整34頁,比《金剛經(jīng)》還厚呢。
玩笑歸玩笑,推行垃圾分類終究是造福人類的好事。為了達成目的,經(jīng)歷一些小磨合、小波折,算不得委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每一片垃圾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