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三湖橘鄉(xiāng),是盛產(chǎn)中藥材——陳皮的主要產(chǎn)區(qū)。何謂陳皮?陳皮就是干燥的紅橘之皮。橘皮為何會稱陳皮?又怎樣成為中藥材的呢?據(jù)傳,與戰(zhàn)國時期的著名醫(yī)學家扁鵲有關(guān)。二千余年前的一個金秋十月,橘熟時節(jié)的某一天,一葉扁舟由贛南順水而下,直往柴桑(今九江)方向而去。船上乘坐著當代名醫(yī)扁鵲大夫,由南嶺采草藥而歸。只因他近日受了點風寒,連日來胸腹脹滿,咳嗽不止。往日,他為人治病,象這點表皮之病癥,不須一帖藥便可治好,可自己卻服雙倍的藥,也不見好轉(zhuǎn),真叫扁鵲大夫感到心煩,時作口渴,想食水果。當船經(jīng)沙湖(今三湖)時,見那岸上片片橘林,掛果累累,扁鵲喜出望外,便吩咐船夫收槳停船,上岸而去。他一見紅橘,猶如癆病見了雪梨膏,拿來便嘗,哪管剝皮,連皮帶瓤食了個飽。這天,由于天色已晚,扁鵲便就地打住了一宵。
翌日清晨,扁鵲感到心曠神怡,往日的胸悶消失了,咳嗽止住了,心想,八成是紅橘有奇特的藥用功能。由此,扁鵲便打算上岸去重新認識認識紅橘。正巧,這天也有兩個船夫,因染上傷風咳嗽,停船就靠在扁鵲的小船旁邊。扁鵲見狀,便欣然介紹他倆食紅橘治之。誰知二者食后,效果不一,一個病愈,一個無效。經(jīng)了解,方知兩者食法不同。連皮食橘者,病愈,而另一個剝皮食橘者,卻無效。扁鵲笑道:“這分明是告訴我,橘瓤止渴,橘皮止咳嘛!”說來也靈,名醫(yī)一句話,橘皮便身價百倍,后來,加上那些民間郎中添花加草,更是說得神乎其神。一時,橘皮幾乎成了帖帖藥里的“甘草”。話說,那天扁鵲乘興步入橘園散心,還為不少橘農(nóng)診脈看了病呢。嗬!這病不看則罷,一看嘛卻把人驚呆啦!那時,沙湖老表就連聽也沒有聽說過摸摸手(診脈)便可診斷病癥。眼下見了這位“摸手看病”的大夫,還以為是神仙下凡呢。聽說“仙醫(yī)下凡”,一時便轟動了沙湖上下幾十里。不到半天工夫,那些拜仙求醫(yī),拜師求藝者不計其數(shù),紛紛涌來找扁鵲大夫,把個扁鵲忙得不亦樂乎。船夫見招架不住,又怕把扁鵲累壞,便連夜開船,悄悄離去。誰知下船卻見船倉內(nèi)藏有不少“三湖紅橘”,足有好幾擔。不用說,這就是三湖老表給扁鵲為民看病不收分文的一點微薄酬謝吧。扁鵲見了,喜笑顏開,風趣地說:“嗬,這多紅橘,是說我還沒識(食)透(夠)吧!翌年的一個夏天,扁鵲有個內(nèi)弟也患了“傷風咳嗽”,前來找姐夫開藥。扁鵲摸過脈,開了單子,說:“哎,此配方中就是少了一味藥,若有紅橘皮其效更佳?!边@時,他內(nèi)弟好象想起了什么,說:“姐夫,記得去年你赴贛采藥歸來,帶來不少‘三湖紅橘,我吃的橘皮就丟在那書櫥頂上?!薄斑恚∫苍S有用!”扁鵲急說。于是,他內(nèi)弟便拿來一看,只見那橘皮又燥又陳,灰塵打堆。扁鵲叫他洗凈加水煎后服之。果然藥到病除,這件事證明,“陳”皮勝于“鮮”皮,且功效更佳。所以后人便把這種陳久的橘皮稱為“陳皮”。爾后,陳皮得到廣泛推廣,人們便將新鮮的紅橘之皮曬干,貯之。這就是三湖又一特產(chǎn),名貴藥材——陳皮的傳說。注,“藥典”記載:陳皮性溫,味苦辛,有理氣,化痰,燥濕之功能,主治胸腹脹滿,嘔吐,咳嗽痰多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