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題目
電影《流浪地球》中,人類化險為夷的策略盡顯中華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化”的智慧。“化”,是化干戈為玉帛,是化驚濤為細流,是化腐朽為神奇……
請根據(jù)上面的文字,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自定文體,寫一篇文章,不少于700字。
題目解析
題目中的關鍵信息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化的智慧”,因此學生應該圍繞“‘化的智慧”來談,并且這個“化”能體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如果僅僅將“化”等同于“變”,圍繞變化來談,那對題目的理解是不到位的。
具體可以從如下三個角度解讀命題中“‘化的智慧”:
1.化干戈為玉帛,化驚濤為細流,化腐朽為神奇……共同點是將處于危險、不利的境地的事物轉化成安全、理想的狀態(tài);
2.中華文化中“化”的智慧也包含用禮儀規(guī)范、精神品格、道德觀念去教化人、感化人、陶冶人……
3.中華文化中“化”的智慧還包含將外來文化、風俗等融入自身文化中,從而豐富本民族的文化,促進中華文化的更新和發(fā)展。
在了解了“化”的幾方面內(nèi)涵、明確立意后,學生需要進一步思考:
1.“化”的對象是什么?
“化”之前和“化”之后的形態(tài)不一樣了,但針對的事物應是一致的。比如電影《流浪地球》中,人類面臨的威脅來自木星,但后來人類巧用彈弓效應點燃木星,從而實現(xiàn)轉危為安。這一智慧,類似中國太極中“借力打力”的拳理。
2.“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化”的過程容易在寫作中被學生忽略,但這個過程才最能體現(xiàn)“化”的智慧。學生需要思考“化”是如何實現(xiàn)的,比如具備了什么條件,調(diào)整了什么思維,采取了什么策略,運用了什么方式……寫出“化”的過程,才能真正挖掘出“化”的智慧,才能體現(xiàn)出學生對“化”文化的理解到了何種程度。
3.“化”的結果如何?
結果既可能是理想的,也可能不盡如人意;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取決于學生對“化”的對象、過程的思考與描述。
適用素材與運用示例
適用素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兜赖陆?jīng)》
運用示例
“化”是一個屬于中國人的獨特概念。它從老莊哲學中的“有無相生”開始,從《易經(jīng)》中六十四卦的無窮轉化開始?;此菩中?,其實指的是萬物間的聯(lián)系使得萬物得以相互轉換,以達“變則通、通則達”的境界?!耙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論斷雖缺乏科學依據(jù),卻不無道理?!舜蟾街懈呷龔堒S航
適用素材
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稜T之武退秦師》
運用示例
人們常說化什么為什么,前提是有資本、有條件?!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再大的主觀能動性也克服不了沒有條件。我們常說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其實這意味著有條件,只要我們轉化思路,就能化無為有。
在《燭之武退秦師》中,“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看似沒有條件了,但“鄰之厚,君之薄”這就是條件———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化”之一字,前提是有什么才能去“化”。
客觀條件有了,主觀能動性就可以展現(xiàn)了,這時候“化”之一字的威力便體現(xiàn)出來了。如何化?這往往是最困難的。我有紙有筆,就一定能化紙筆為好文章嗎?不見得,并且很多時候都實現(xiàn)不了。
“化”不是蠻干硬干———一刀下去骨頭沒斷刀斷了,這顯然不叫化。面對問題時,要轉化分解,逐個擊破。古代做官的讀書人往往有這個本領,因為話說得不好實現(xiàn)不了目標,還可能被砍頭,所以一定要會說話。比如先說“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客人對我有所求,所以都欺騙我”,再說“您被蒙蔽了”,道理說明白了,大王也沒生氣。這叫“化”,叫“諷諫”。比起強硬的死諫,這是更見效也更合乎邏輯的轉化。同樣的道理,燭之武把幾個道理往那兒一擺:越國以鄙遠,難;亡鄭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不值;鄭能“共其乏困”,有利;闕秦以利晉———齊了,秦就退兵了。客觀條件和主觀能動性齊了,就能化干戈為玉帛,化驚濤為細流,化腐朽為神奇。———一考生
適用素材
《中國詩詞大會》讓靜止的詩詞文字活躍起來。
運用示例
創(chuàng)造性轉化是對“化”的最佳詮釋。《中國詩詞大會》化靜止在書卷上的古詩詞為活靈活現(xiàn)的新版飛花令,讓傳統(tǒng)詩詞在選手與百人團的較量中煥發(fā)光彩。因為掌握“化”的智慧,文得以更好地載道,詩得以更好地言志。當萬千觀眾和武亦姝共同品味“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時,中華傳統(tǒng)詩詞文化便完成了一次創(chuàng)造性轉化?!盎钡闹腔?,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注入了時代精神,讓古詩詞煥發(fā)了活力?!舜蟾街懈呷Z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