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山,高路平,李 康
(1.中國民航大學(xué) 飛行技術(shù)學(xué)院,天津 300300;2.中國民航大學(xué) 民航安全科學(xué)研究所,天津 300300)
因為民航運輸業(yè)全天候運營的特點,飛行員夜間執(zhí)勤是極為普遍的現(xiàn)象。夜航執(zhí)勤要求飛行員在人體生物節(jié)律低谷期執(zhí)行著陸操作,是引起飛行員疲勞的主要原因[1]。生物節(jié)律低谷期下人員有著較為強烈的嗜睡感受,伴隨著較差的注意力、反應(yīng)時間、判斷能力、情緒控制、操作績效等,嚴重限制了飛行員對飛機的正常操作。有研究者對739名航線飛行員進行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59%飛行員報告疲勞致因為夜間飛行[2]。且有數(shù)據(jù)調(diào)查顯示,2006—2016年共發(fā)生139起單通道航班事故,其中夜間航行引起的事故共51起,占36.69%;紅眼航班相關(guān)的事故共26起,占18.7%[3]。同時,夜間航班執(zhí)勤也會使飛行員產(chǎn)生較為嚴重的累積疲勞,累積的疲勞也會使飛行員對飛機的操控產(chǎn)生負面影響,若未進行有效緩解,則會嚴重威脅航班的安全運行??梢?,夜間航行中飛行員警覺性的維持,對飛機的安全運行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
LED燈因為在能耗、壽命、穩(wěn)定性、抗震性等方面的優(yōu)勢,在民航新型客機,如A380、B787等機型駕駛機艙內(nèi)的應(yīng)用越來越多。不同色溫LED燈光內(nèi)光線成分有所不同,其具體通過調(diào)節(jié)紅綠藍三原色比例表現(xiàn)燈光色溫,體現(xiàn)在高色溫LED白燈光內(nèi)含有較多的藍光成分,即短波光線;低色溫LED白光燈含有較多紅光成分,即長波光線。而不同波長的光線對人員嗜睡感、疲勞感的產(chǎn)生有所影響,有研究發(fā)現(xiàn),短波光線對人員的生物鐘系統(tǒng)有干擾[4-5],且446~483 nm的短波光線對褪黑激素的分泌有抑制作用[6];有學(xué)者進一步分析得出,相對于555 nm光線,460 nm光線對生物節(jié)律相位位移、體溫、心率變化都有影響[7]。國內(nèi)關(guān)于光線色溫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視覺疲勞緩解方面,而對具體色溫光線下人員警覺度狀況的研究較少,更沒有涉及到駕駛機艙LED燈環(huán)境下人員警覺性狀況。早先的研究表明,460 nm左右的藍光對人員的生物節(jié)律相位位移有影響,可刺激提升人員的警覺性[8]。劉娜、王巍通過實驗驗證的方式,發(fā)現(xiàn)6 400 K冷白色光環(huán)境下人員平均視力最高,4 500 K中等色溫程度下,人員視覺疲勞最輕[9];楊勇針對公路隧道照明光源對疲勞度影響進行了研究,通過使用閃光融合頻率儀,發(fā)現(xiàn)色溫越高的白光LED對應(yīng)的閃光融合頻率越高,高壓鈉燈(黃色)下人員視覺效應(yīng)最差[10];王媛媛等通過比較3種色溫環(huán)境下人眼視覺變化,得出以下結(jié)論:5 000 K色溫環(huán)境下,人眼舒適性最高;6 500 K色溫環(huán)境下,人眼疲勞度較高[11]。綜述而言,探討駕駛機艙內(nèi)LED色溫對人員警覺性影響,具有一定新穎性。
我國適航規(guī)章CCAR-25僅對民用飛機駕駛艙燈光色溫設(shè)置進行了定性要求,而沒有進行定量要求。我國軍用標準及行業(yè)標準涉及駕駛艙色溫的有:GJB 455-88、GJB 1394-92、GJB 2020-94、HB 5881-85、HB 5863-84等,以上標準大多制定于20世紀80~90年代,主要考慮飛行員駕駛過程中暗適應(yīng)能力,而隨著現(xiàn)代民航客機儀表系統(tǒng)的發(fā)展,客機普遍進行高空飛行,飛行員巡航過程中窗外環(huán)境觀察的重要性降低,再加之LED燈發(fā)光色溫原理與其他光源差異性,其在駕駛艙照明中燈光色溫具體設(shè)置參數(shù)仍需細化探討。
綜合上述研究可知,光線可對嗜睡感產(chǎn)生抑制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短波光線對人員警覺性促進方面。故本文猜想高色溫LED燈光對人員警覺性具有一定提升作用,進而設(shè)置不同色溫環(huán)境,并對此環(huán)境下人員警覺性的變化進行實驗研究,以期為駕駛機艙照明燈光色溫設(shè)置提供參考。
本實驗選取仿真比例1∶1的A320模擬機作為實驗場所。實驗燈光置于模擬機頂燈位置,實驗過程中2名被試者坐于正副駕位置,3名被試人員坐于后排自設(shè)位置,被試者環(huán)形排列,與實驗燈光距離一致。
根據(jù)GB/T 26189—2010《室內(nèi)工作場所的照明》中的照度標準(駕駛艙頂燈燈光亮度可調(diào)),有自行發(fā)光的場所照度為30~50 lux,考慮到飛行員機艙儀表燈光的影響,本實驗選取40 lux作為實驗室照度。
平均照度E計算公式為[12]:
(1)
式中:E表示照度,單位為lux;L為光通量,單位為lm;K為減光系數(shù),取0.8;μ為利用系數(shù),取0.9;S為照面面積,單位為m2;N為LED燈個數(shù)。
經(jīng)測量,駕駛機艙面積約為14.4 m2,根據(jù)式(1),本實驗所需流明數(shù)為576 lm,而市面上可選購的LED燈珠光通量為80~100 lm/w,選用最大光通量即8w LED燈珠。
為評價試驗變量LED燈光色溫對人員警覺性的影響,實驗LED燈除色溫不同之外,其余規(guī)格均相同,3類實驗色溫分別為:2 500~2 700 K,3 000~3 200 K,6 000~6 500 K。同時被試人員節(jié)律類型要求近似,實驗時間段保持固定,且實驗過程中禁止外界光線照射,禁止人員聊天。
本實驗共選取5名男性被試人員參與,年齡在24~27歲之間。要求各被試人員作息習(xí)慣近似,均不抽煙喝酒,且不存在色盲、色弱的現(xiàn)象。
1)卡斯羅林嗜睡量表
卡斯羅林嗜睡量表(Karolinska Sleepiness Scale,KSS)是一種基于困倦感受的測量量表,由Akerstedt和Gillberg提出[13],采用1~9級評分,被試人員自評得分越高,主觀疲勞感受越嚴重,通過KSS量表可以衡量不同時刻的疲勞程度。
2)視覺舒適度評分量表
應(yīng)用自制視覺舒適度評分量表(Visual Comfortable Scale, VCS)對人員于燈光色溫下的視覺舒適度進行評價,該量表為0~10計分方式,0分表示極度舒適,10分表示極度不舒適。
3)睡眠覺醒模式自評問卷
采用睡眠覺醒模式自評問卷(Morningness-Eveningness Questionaire, MEQ)量表對被試人員的睡眠覺醒模式進行評價[14],該量表共包含19個問題,每個問題記0~6分,總分范圍為16~86分,包含絕對夜晚型(16~30)、輕度夜晚型(31~41)、中間型(42~58)、輕度清晨型(59~69)、絕對清晨型(70~86)5種睡眠覺醒類型。
4)閃光融合頻率儀
閃光融合臨界頻率(Critical Flick Fusion Frequency, CFF)表征人眼對非連續(xù)光刺激時間分辨力,隨著被試者疲勞度的增加,人眼對閃爍視標的可分辨頻率閾值呈下降的趨勢。1941年,西蒙生(E.Simonson)[15]首次利用CFF研究了化驗工作者的疲勞問題,發(fā)現(xiàn)在化驗工作8 h的過程中,閃光融合頻率有明顯的下降。此后,閃光融合臨界頻率常被用于對大腦中樞神經(jīng)疲勞程度進行測試評價,本文采用閃光融合頻率儀對被試人員的疲勞度進行客觀評價測量。
本實驗連續(xù)進行3 d,3 d內(nèi)均在17:30~23:00時間段內(nèi)進行,即人體生物節(jié)律下降階段,此階段內(nèi)人員的警覺性下降,嗜睡感受逐漸上升[16]。實驗過程中,被試人員每0.5 h填寫1次KSS、VCS量表;每0.5 h采集1次閃光融合數(shù)據(jù),具體實驗安排如下:
1)實驗開始前15 min內(nèi),被試人員座位確定,問卷及采集設(shè)備安置;
2)17:30進入對應(yīng)的位置,并置于<8 lux的燈光環(huán)境下1 h;
3)18:30關(guān)閉燈光,被試人員在黑暗條件下適應(yīng)1.5 h;
4)20:00打開實驗室相應(yīng)的燈光,第1天為3 000~3 200 K燈光;第2天為6 000~6 500 K燈光;第3天為2 500~2 700 K燈光;被試人員暴露于相應(yīng)燈光下2 h;
5)22:00關(guān)閉LED燈,打開<8 lux燈,被試人員置于此燈光1 h;
6)于<8 lux燈光下,數(shù)據(jù)采集完畢后,即可結(jié)束實驗。
5名被試人員的MEQ量表得分匯總?cè)绫?所示,由表1可知,5名被試人員的睡眠覺醒模式得分均位于42~58分之間,即都屬于中間型睡眠覺醒模式,生物節(jié)律類型近似,滿足進行后續(xù)實驗的要求。
剔除實驗過程中突發(fā)的不可控變量對KSS量表得分影響,如:被試人員生理需求、被試人員偶然亢奮等,最終5名被試人員KSS量表得分均值隨時間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其中灰色陰影區(qū)為實驗燈光照射階段。通過對3種不同色溫下人員KSS得分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接受不同燈光色溫照射的人員KSS得分有顯著性差異(F(2,15)=3.450,P<0.05),即不同色溫LED燈光對人員主的觀疲勞感受有影響:6 000~6 500 K色溫?zé)艄庀?,被試人員人均KSS得分最低,為4.85±1.69;2 500~2 700 K燈光色溫下,被試人員人均KSS得分最高,為5.42±1.91;3 000~3 200 K燈光色溫下,被試人員人均KSS得分為5.07±1.86。
表1 被試人員MEQ量表測量結(jié)果Table 1 Measurement results of MEQ scale on participants
圖1 被試人員KSS得分變化趨勢Fig.1 Variation trend for KSS scores of participants
結(jié)合圖1可做如下分析:1)相同燈光條件下,被試人員KSS得分整體隨時間呈上升趨勢;2)在打開實驗燈光后,被試人員KSS得分有較為明顯的下降(20:15);3)在實驗燈光照射過程中及之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6 000~6 500 K LED燈光條件下人員KSS得分持續(xù)較低,3 000~32 00 K LED燈光條件下人員KSS得分高之,2 500~2 700 K燈光條件下人員KSS得分最高。
圖2所示為前后<8 lux照度下,即17:30~18:30與22:00~23:00 2個時間段內(nèi)被試人員KSS得分平均變化比。變化比公式如式(2)所示:
(2)
式中:Δ為變化比;Y1為原數(shù)值,Y2為Y1變化后數(shù)值。
圖2 前后<8 lux燈光下KSS得分平均變化比Fig.2 Average change ratio of KS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8 lux light
由圖2可知:1)經(jīng)過6 000~6 500 K LED燈光色溫照射后,人員KSS得分變化比最低;2)2 500~2 700 K LED燈光色溫照射后,人員KSS得分增長率最高;3)3 000~3 200 K LED燈光與2 500~2 700 K色溫LED燈光差別不大,KSS得分變化率居中。
剔除受實驗過程中不可控變量影響較大的數(shù)據(jù),5名被試人員閃光融合頻率測量結(jié)果的變化趨勢如圖3所示,且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接受不同燈光色溫照射后,人員CFF測量值有顯著性差異(F(2,15)=6.51,P<0.01),可知:1)實驗過程中,被試人員CFF測量結(jié)果整體呈下降趨勢;2)在接受實驗燈光照射后,被試人員CFF結(jié)果有明顯提升;3)接受6 000~6 500 K色溫LED燈光照射后,被試人員CFF得分最高;接受2 500~2 700 K色溫LED燈光照射后,被試人員CFF結(jié)果最低;接受3 000~3 200 K色溫LED燈光照射后,被試人員CFF結(jié)果居中。
圖3 被試人員閃光融合臨界頻率變化趨勢Fig.3 Variation trend for CFF of participants
被試人員前后在<8 lux照度燈光下,CFF結(jié)果下降率如圖4所示,可知:1)2 500~2 700 K LED燈光下,被試人員CFF下降率最高;2)3 000~3 200 K LED燈光下,被試人員CFF下降率居中;3)6 000~6 500 K LED燈光下,被試人員CFF下降率最低。
圖4 前后<8 lux燈光照度下CFF測量結(jié)果變化比Fig.4 Change ratio of CFF measurement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8 lux light illuminance
視覺舒適量表分為10分計量,1分表示極度舒適,10分表示極不舒適,分值越高,舒適程度越低。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3種不同燈光下被試人員視覺舒適度有顯著性差異(F(2,15)=4.56,P<0.05)。由圖5所示可知:1)被試人員在實驗測量時間段內(nèi),視覺舒適度整體得分呈上升趨勢;2)經(jīng)過燈光照射后,被試人員在6 000~6 500 K LED色溫下,視覺舒適度得分最低,視覺舒適程度較高;3)在2 500~2 700 K燈光色溫照射下,被試人員視覺舒適度得分最高,視覺舒適度最差。
圖5 被試人員視覺舒適度變化Fig.5 Variation trend for visual comfort of participants
如圖6所示,被試人員于燈光照射階段內(nèi)(20:00~22:00),2 500~2 700 K燈光下,視覺舒適度得分最高;6 000~6 500 K燈光色溫下,視覺舒適度得分最低;根據(jù)圖7所示,在3 000~3 200 K燈光色溫下,人員視覺舒適度下降率最高;在6 000~6 500 K燈光色溫下,人員視覺舒適度下降率最低;在2 500~2 700 K燈光色溫下,人員視覺舒適度下降率居中。
圖6 3種不同色溫LED燈光下被試人員視覺舒適度平均得分Fig.6 Average scores of visual comfort for participants under three LED lights with different color temperatures
圖7 前后<8 lux燈光照度下視覺舒適度測量結(jié)果變化比Fig.7 Change ratio of visual comfort measurement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8 lux light illuminance
1)不同LED燈光色溫對人員主觀嗜睡感受有著不同的影響:經(jīng)過高色溫LED燈光源照射后人員主觀嗜睡感受上升率較低;經(jīng)過較低色溫光源照射后人員的主觀嗜睡感受上升率相對較高。
2)被試人員客觀疲勞程度在不同LED燈光下也有著較明顯的差異,高色溫光源下人員的疲勞感受增長率最低,低色溫光源下人員的疲勞感受前后增長率最高。
3)高色溫光源下被試人員的視覺舒適度較高,且有著較低的視覺舒適度變化;低色溫光源下人員的視覺舒適度最低,且視覺舒適度變化率較高。
4)飛行員在夜間巡航過程中,需要長時間對飛行儀表進行監(jiān)控,存在一定工作負荷,而本實驗在進行過程中,被試人員缺少工作負荷設(shè)置,故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差異,后續(xù)研究可在實驗中添加工作任務(wù),提升實驗的仿真度。
5)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可通過提高駕駛艙頂燈照明色溫,來維持飛行員在夜間巡航過程中的警覺性,降低飛行員在飛行過程中的困倦感受,對駕駛艙照明環(huán)境人機工效學(xué)設(shè)計具有一定指導(dǎo)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