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戲水
摘 要 水稻濕播旱育軟盤拋秧栽培技術是在旱育軟盤拋秧技術的基礎上,結合農民濕潤育秧習慣演化而來的一種較成熟的水稻輕簡節(jié)本栽培技術。從育秧準備、播種和秧田管理、大田拋栽以及大田管理等方面出發(fā),較系統(tǒng)地介紹了水稻濕播旱育拋秧栽培的關鍵技術,比較分析了水稻常規(guī)濕潤育秧手插栽培、水稻硬盤育秧機插栽培以及水稻濕播旱育軟盤拋栽3種栽培方式的經濟社會效益。分析研究表明,水稻濕播旱育軟盤拋秧栽培技術是一項較先進的輕簡節(jié)本栽培技術,具有省工省力省成本、增產增收增效益、操作簡便、便于掌握以及適應性廣等優(yōu)點,在隆回丘陵山區(qū)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關鍵詞 水稻;濕播旱育;軟盤;拋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9.014
湖南省隆回縣地處丘陵山區(qū),是全國產糧大縣之一,其糧食生產的最大潛力在于發(fā)展雙季稻。但是,隨著城鎮(zhèn)化步伐的加快,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留守農村務農人群老齡化,勞力成本逐年高漲。因此,探索一種適宜于隆回縣的既節(jié)本省工又保產增收增效益的新的水稻輕簡節(jié)本栽培技術,是隆回縣發(fā)展雙季稻破解現(xiàn)階段糧食生產瓶頸問題的主要措施。自2013年開始,隆回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在全縣16個鄉(xiāng)鎮(zhèn)示范推廣水稻軟盤育秧拋栽技術,在吸收省內輕簡栽培技術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開展了“水稻濕播旱育軟盤拋秧栽培技術研究示范”,并大獲成功,示范推廣面積逐年擴大。通過研究示范達到既保產增產又節(jié)省成本、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益的目的,形成了較成熟的水稻濕播旱育軟盤拋秧輕簡栽培技術。
水稻濕播旱育軟盤拋秧栽培技術是融合了旱育拋秧和濕潤育秧的技術優(yōu)勢,實現(xiàn)了與拋栽技術良好結合的一種水稻輕簡節(jié)本栽培技術。此種育秧栽培方法省工、省力、省成本,省種、省水、省秧田,增產、增收,爭季節(jié),適應性廣,易于操作,便于掌握,是隆回縣當前水稻主推輕簡栽培技術之一。它主要是利用濕潤秧田作苗床,用秧溝泥作盤土,播芽籽,輕掃踏谷,此后整個秧田期基本處于旱管狀態(tài),高溫季節(jié)育秧,灌跑馬水1~2次即可。
1 水稻濕播旱育軟盤拋秧配套技術初探
1.1 育秧準備
1.1.1 物資準備
軟盤育秧,每667 m2大田需預備353孔或308孔軟盤80~90片(晚稻育秧因秧齡長可適當多備秧盤),長225~245 cm竹弓12根,同時再備寬30~50 cm、長約200 cm的竹膠板或三合板,用于播種時擋芽谷,同時備足農膜、掃帚等工具。
1.1.2 精做秧板
1.1.2.1秧田選擇
選擇背風向陽、農田基礎設施好、排灌方便、肥力中等、地下水位低、略帶砂質的水田作秧田,每育667 m2大田拋秧苗需有效苗床16 m2左右,苗床與大田比1∶20。據(jù)研究,在土壤粘重,冷浸田、爛泥田育的秧苗素質和拋栽大田后的生長狀況明顯降低[1]。帶砂質的田塊育的秧苗單株分蘗數(shù)比粘壤土、冷浸田、爛泥田分別多1.4個、1.6個、1.8個,單株綠葉數(shù)分別高1.2葉、1.4葉、1.3葉,單株總根數(shù)和白根數(shù)分別多16.8條、19.7條、21.3條,單株地上地下鮮質量分別增加35.2 g、37.6 g、42.2 g,大田拋栽后的總莖蘗數(shù)達到曬田標準分別提前3 d、5 d、5 d。
1.1.2.2整地作畦
播種前7 d結合施肥整地,按南北方向整理好毛秧板,苗床基肥以高濃度復合肥為主,每667 m2施肥50 kg左右,施后耘耥,開溝作畦,畦面寬1.5 m、溝寬30 cm、深15 cm左右,腰溝深20 cm左右,圍溝略深,做到溝溝相通,畦面要求做得“平、凈、實、融”,稍晾曬沉實后放水浸沒秧板待播。
1.1.3 種子處理、浸種催芽
選用優(yōu)質良種和優(yōu)良種子,一般667 m2大田播早稻雜交種2~2.5 kg、早稻常規(guī)種4~5 kg、單季雜交稻種1.25~1.5 kg、雙晚雜交種1.5~2 kg。浸種前曬種以促進種子活力,早稻種曬1~2 d,單季稻種曬0.5~1 d,雙晚晴日高溫只需曬種2~3 h,注意避免高溫。嚴格進行種子精選和消毒,每3~4 kg種子用10 g強氯精兌水3~4 kg,配成藥液浸泡消毒10 h,然后取出清水沖洗2~3次,直接催短芽或破胸露白即可播種。
1.2 播種
1.2.1 播種時間
結合隆回縣氣侯情況和生產實際,軟盤拋秧。一般早稻自3月18日開始,搶“冷尾晴頭”天氣播種;晚稻視前茬,自6月下旬開始播種。
1.2.2 擺盤扶泥
播種前放干田間水進行擺盤扶泥,擺放軟盤要求秧盤落實、整齊,秧盤底部凸起部分2/3以上壓入畦泥內,每廂居中橫擺2個軟盤,盤與盤之間不留間隙,將軟硬適中的秧溝泥漿放入盤孔內,稀泥漿要求灌滿盤孔,等沉實后至少泥漿達2/3孔深,但不能超出盤面,然后用掃帚掃平后清掃盤面淤泥。若孔內泥將過爛應沉實后再播,以免種谷落入泥漿過深造成悶籽。
1.2.3 精量播種
將催芽至露白達80%以上的芽谷攤涼煉芽后即可播種。按照每667 m2用種量和軟盤多少確定每廂的播種量,分廂稱種,均勻播種。要求雜交稻每孔播2粒,常規(guī)稻每孔播3~4粒。播種時用事先準備好的擋谷板擋在廂邊,以防芽谷播到盤外。播種后用須狀塑料掃帚輕掃把盤面上的芽谷掃入盤孔,并用掃帚蘸廂溝泥漿踏谷,踏谷厚度以不現(xiàn)芽谷為宜。盤面多余的泥漿一定要去掉,以防止秧苗長大后串根。
1.2.4 覆蓋
播種完成后,早稻和早中稻須插竹拱加蓋薄膜,以利保溫保濕快出苗。插竹拱時注意廂兩邊各留15 cm左右,防止蓋膜影響廂邊秧苗的生長,蓋膜后周圍用泥土壓實,防止被風吹開,提高保溫效果。單晚和雙季晚稻播種后有條件的可薄薄撒上一層菜籽殼保濕防雨濺,也可加蓋遮陽網;為防鼠害,應注意在秧田周圍撒上鼠藥,氣溫高時育秧可用蚜虱凈等拌種防治稻薊馬等害蟲。
1.3 秧田管理
管理的重點是防止立枯病,控制秧苗高度,防徒長,培育適齡健壯秧苗,確保秧苗空穴率在5%以下。
1.3.1 早、中稻
1.3.1.1出苗期
高溫高濕促齊苗是關鍵。膜內溫度嚴格控制在35 ℃以內。氣溫較高時,膜內溫度超過35 ℃,需揭開薄膜兩端通風降溫;若長時間遇低溫陰雨天氣,需每3~5 d揭開薄膜兩頭換氣,降低膜內濕度,防霉菌發(fā)生;盤內泥土要保證濕潤,若盤土過干發(fā)白時可于廂溝灌淺水,但低溫陰雨期間盤土發(fā)白也不能澆灌水。
1.3.1.2齊苗至一葉一心
適溫保濕壯苗,防徒長。膜內溫度控制在25 ℃以內,超過25 ℃時需及時通風降溫;隨苗體長成,需水量逐漸增加,須注意保持床土濕潤。嚴防立枯病的發(fā)生,每667 m2大田的秧盤需噴灑5 kg 20%甲基立枯靈或敵克松600倍藥液。
1.3.1.3一葉一心至兩葉一心
通風煉苗,促根下扎,避免徒長和立枯病,膜內溫度控制在20 ℃左右。一葉一心期開始煉苗,煉苗起點溫度為12 ℃,晴天多煉,陰天少煉,但晴天大風少煉,久雨初晴緩煉。弱苗少煉或緩煉,壯苗多煉。煉苗時,床土保持干燥,即使床土發(fā)白,葉不卷,也不必灌水。
1.3.1.4兩葉一心至拋栽
保溫保濕,煉苗控長,增肥促蘗,培育壯秧。此時,正值秧苗離乳期,抵抗力弱,需以尿素兌水噴施“斷奶肥”,用量為每667 m2秧田用尿素2.5~3 kg配成1%~2%的尿素水溶液噴施。若遇低溫天氣,要及時保溫防寒。此期,秧苗煉苗實行日揭夜蓋,拋栽前3天全部撤膜,增強抗逆性。揭膜時最好選晴天的下午,廂溝內先灌水后揭開薄膜兩頭或一側,以防青枯死苗。揭膜后,如遇連續(xù)陰雨天氣或極端低溫惡劣天氣,要繼續(xù)蓋膜。床土發(fā)白時需補充水分,保持床土濕潤。堅持帶藥下田,拋栽前3~5 d噴施甲基立枯靈或敵克松以防止立枯病,并追施稀薄腐熟人畜糞水,做“送嫁肥”,以防脫肥。
1.3.2 單晚和雙季晚稻
播種后開好排灌溝,保持秧畦濕潤。灌溉方法:提倡灌跑馬水,秧廂溝不留水層,切忌大水漫灌、盤面留水層,以防造成秧苗串根。一般播后7~10 d每667 m2大田秧田用80~100 g尿素或復合肥溶解于水后噴施,隨即淋清水,切忌直接撒施固體肥料,以防燒苗。拋秧前2~3 d排水,使盤土逐漸干爽,利于分秧拋栽。為了防止秧苗徒長,促使秧苗矮壯,可在秧苗一葉一心時用濃度為0.01%~0.015%的多效唑均勻噴施秧苗[2]。堅持帶藥下田,拋栽前4~5 d可用吡蚜酮加殺蟲單和滅菌成等藥劑進行噴施,以防治稻飛虱、螟蟲、稻薊馬以及稻瘟病、南方黑條矮縮病等病蟲害。
1.4 大田拋栽
1.4.1 大田整作
拋秧田整作田面平整度要高于栽插田;整地標準要達到泥爛、田平、面凈、水淺或田面無積水;砂壤土可做好即拋栽,爛泥田應稍沉實后再拋栽。
1.4.2 大田施肥
要求基肥深施,高溫天氣不宜面施碳銨,以免燒傷拋秧苗。一般雙季稻每667 m2產量在500 kg,總需肥量純氮9~10 kg,氮、磷、鉀比早稻為1∶0.5∶0.6,雙季晚稻適當增加鉀肥用量;單季稻每667 m2產量在600 kg,需純氮11~12 kg,氮、磷、鉀比為1∶0.5∶0.6~0.8。拋秧大田施肥要求重施基肥,早施輕施追肥,重視使用孕穗肥。一般雙季稻基肥占總施肥量的60%~70%,其余一次性作為分蘗肥。單季稻基肥提倡使用配方肥或復合肥,以45%三元復合肥為例,基肥一般667 m2用量25~30 kg,其余氮肥作為分蘗肥和孕穗肥各占50%使用,鉀肥全作孕穗肥使用[3]。
1.4.3 適時拋栽
早稻拋秧苗應選晴好天氣,葉齡3.5~4葉,秧齡控制在25 d左右即可拋栽;單季稻秧苗應適齡拋栽,帶蘗拋栽;雙季晚稻秧苗應盡早拋栽到大田,茬口騰出即可拋栽。
1.4.4 拋秧密度
拋足基本苗,雙季晚稻可比早稻密些,瘦田比肥田密些。一般稻田,每667 m2早稻拋足2萬蔸,雙晚拋足2~2.2萬蔸,單季稻拋足1.8萬蔸。
1.4.5 拋秧方法
為確保拋秧質量,必須堅持“田不平不拋,田中水深不拋,田中雜物多不拋,遇上4級以上大風不拋,大雨天不拋,大田表層泥不融不拋,營養(yǎng)泥過濕不拋,沙質土壤隔夜田不拋,連根秧不拋”的原則。
1.4.5.1人工拋秧
一般采用人工“天女散花”式的拋秧方法,分次拋秧。第1次先拋70%~80%,第2次補拋20%~30%,力求拋勻。拋后應“扯密補稀”,并每隔3~5 m撿1條30 cm寬的工作行,以便于通風透光和田間管理。通常每667 m2大田拋栽1個勞動力,只需1~2 h即可完成,較以前彎腰手工栽插提高工效5倍以上。
1.4.5.2機械拋秧
機械拋秧以背負式拋秧機拋秧為主,適宜于丘塊大的田塊作業(yè)。機拋秧作業(yè)時一般采用梭形行走法。在無風的天氣,根據(jù)田塊形狀決定是橫向或縱向行走。在有風的天氣,拋秧機行走路線應根據(jù)風向決定,盡量采用與風向平行的行走線,即頂風或順風作業(yè),以消除風向對拋秧均勻度的影響,防止重拋或漏拋現(xiàn)象。拋秧機在田間的初始工作位置應距左側或右側田埂4 m左右,距離后方田埂6 m左右,地頭轉彎時應目測轉向距離,使接壟位置正確。拋秧作業(yè)時,應控制好油門,不得隨意變動,確保發(fā)動機轉速穩(wěn)定,以免影響拋秧均勻度,同時注意與喂秧手的協(xié)調配合。一臺拋秧機要求配備2個喂秧手緊密配合,一次一把不間斷地把秧苗投入漏斗,堅持定量、連續(xù)、均勻喂秧,切忌同時喂入2把、大把或長時間中斷喂秧。當最后不宜機拋作業(yè)時,可采用人工補拋。
1.5 大田管理
1.5.1 化學除草
秧苗拋栽后7~10 d,秧苗基本上已經扎根立苗,田間應保持淺水層,結合施用追肥,使用35%丁芐可濕性粉劑等對秧苗較安全的除草劑及時進行化學除草,并保持寸水層7 d。
1.5.2 科學管水
堅持無水或淺水拋栽、淺水分蘗、及時曬田的管水原則。拋栽后2~3 d內不灌水;秧苗扎根立苗前,保持薄水濕潤狀態(tài);實行勤灌少灌,切忌大水猛灌,以防將苗沖亂。當大田基本苗數(shù)達80%左右,一般雙季稻拋栽后20 d左右,單季稻拋栽后30 d左右,即可開始曬田。曬田根據(jù)秧苗長勢、土壤質地和泥腳深厚決定曬田程度。旺苗、深腳田重烤,反之則輕烤。孕穗期不斷水,后期干干濕濕,淺水勤灌。
1.5.3 合理施肥
基肥深施,全層施肥,及時施用追肥(一般應在拋后10 d左右施追肥),雙季稻采用前重后輕施肥法,單季稻采用“V”形施肥法,重視施用孕穗肥。
1.5.4 綜合防治病蟲害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病蟲害防治方針,堅持“防虱控矮”嚴防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結合生產實際,須及時抓好稻飛虱、稻螟蟲、稻縱卷葉螟及稻瘟病、紋枯病等病蟲害的防治。
2 水稻濕播旱育軟盤拋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2.1 農藝性狀表現(xiàn)好,節(jié)本增效明顯
2.1.1 返青快,縮短生育期,有利搶抓季節(jié)
軟盤拋秧傷根少,植傷輕,入土淺,發(fā)根早,返青快。實行濕播旱育秧種植的早稻生育期110 d,比常規(guī)濕潤育秧手插的短3 d左右,比硬盤育秧機插的短5 d左右;晚稻比常規(guī)濕潤育秧手插的短2~3 d。
2.1.2 主要農藝性狀表現(xiàn)好
實行軟盤育秧拋栽種植的,在大田各項農藝性狀均優(yōu)于常規(guī)手插種植及硬盤機插種植,如表1所示。
2.1.3 增產增收顯著
2017年隆回縣農業(yè)局組織有關科技人員對山界回族鄉(xiāng)落馬井村種植大戶鄧興平早、晚稻簡比試驗進行驗收,早稻品種為雜優(yōu)株兩優(yōu)39。實行軟盤濕播旱育拋秧種植的,每667 m2平均產量為481.6 kg,比常規(guī)濕潤育秧手插每667 m2的平均產量為451.2 kg增產30.4 kg,增長6.74%,增產極顯著;比硬盤育秧機插每667 m2的平均產量為465.1 kg增產16.5 kg,增長3.55%,增產顯著。晚稻雜優(yōu)H優(yōu)518,實行軟盤濕播旱育拋秧種植每667 m2的平均產量為419.5 kg,比常規(guī)濕潤育秧手插每667 m2的平均產量為383.5 kg增產36 kg,增長9.39%,增產極顯著。依2.6元/kg計算,每667 m2早稻分別比常規(guī)濕潤育秧手插、硬盤育秧機插增收效益79.04元、42.9元;晚稻比常規(guī)濕潤育秧手插增收效益93.6元。
2.1.4 省工省力省成本
1)可大大減輕勞動強度,水稻濕播旱育軟盤拋秧作為一種省力的輕簡栽培模式,起秧方便快捷,同時站著拋秧,農民無需忍受拔秧、插秧等過去彎腰弓背辛苦的勞動,適合婦孺老幼作業(yè),同時機械化拋秧進一步提高了工效,解放了農村勞動力。2)濕播旱育軟盤拋秧與傳統(tǒng)的濕潤手插秧比較,具有明顯的既省工省力又節(jié)省秧田節(jié)省成本的特點。從簡比試驗結果看,每667 m2手工插秧需人工1.3~1.5個,人工拋秧0.3~0.5個,人工拋秧一般每667 m2的大田可省工1個、省秧田60%~70%,以現(xiàn)行工價120元/工作日算,凈節(jié)支成本146元;每667 m2背負式機械拋秧需人工0.1~0.12個,一般每667 m2的大田可省工1.2~1.4個,凈節(jié)支成本175元??梢姡鄢洷P成本(每667 m2軟盤38元),一般每667 m2凈節(jié)本人工108元,機械拋秧137元。3)濕播旱育軟盤拋秧與硬盤育機插秧比較,扣除插秧機折舊,一般每667 m2節(jié)本30元左右;且硬盤育機插秧在雙晚應用上存有較大風險。綜合統(tǒng)計濕播旱育拋秧節(jié)本增收,人工拋秧與機械拋秧較常規(guī)手插秧實際每667 m2年分別節(jié)本增效318.64元、347.64元;較硬盤機插育秧實際每667 m2年節(jié)本增效72.9元。
2.2 操作簡便,適應性廣
水稻濕播旱育拋秧栽培技術是旱育軟盤拋秧技術與濕潤育秧的完美結合,操作簡便,便于掌握,易于上手,已成為1項樂為農民接受的“傻瓜技術”。適宜拋栽的大田范圍廣,尤其是在丘陵山區(qū)丘塊小且田塊多角、冷浸田、爛泥田等不宜機插的情形下,濕播旱育軟盤拋秧技術不啻為最佳的一種水稻輕簡栽培模式。
3 討論與結論
水稻濕播旱育軟盤拋秧栽培技術從技術的科學性方面融入了旱育拋秧和濕潤育秧技術的優(yōu)勢,實現(xiàn)了與拋栽技術的良好結合,具有輕簡、省工、節(jié)本、增產增效且適應性廣等優(yōu)勢,操作簡單,便于掌握,推廣效益顯著。試驗表明,水稻濕播旱育軟盤拋秧栽培技術是一項先進的輕簡節(jié)本栽培技術,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本文詳細介紹了水稻濕播旱育拋秧栽培技術要點,比較分析了拋秧(手拋、機拋)與手插秧、機插秧的經濟社會效益,以期為廣大丘陵山區(qū)農民種植水稻奪取豐產豐收提供參考與指導。
參考文獻:
[1] 高義富,魏建成,李自明.水稻半旱式塑料軟盤拋秧技術研究與應用[J].中國科技成果,2005(5):52-53.
[2] 王振洪,張麗輝.水稻軟盤育秧及拋秧技術[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8(5):28-29.
[3] 汪文凱.水稻濕播旱管軟盤拋秧簡化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1,17(4):134-13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