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做了個小調(diào)查,受調(diào)查的學生,從幼兒園大班到初一,寒假安排幾乎都已妥當。很多人報了培訓班,有孩子一放假就開始上課,一直上到除夕中午。“不怕同桌是學霸,就怕學霸過寒假?!泵糠昙倨谇跋?,這句順口溜就會高頻出現(xiàn)。確實,對于大部分家長來說,假期的主角是孩子的學業(yè)。
(摘自《文匯報》)
點評:說實在話,很多家長并不想給孩子報班。但是別人都報,咱不能不報,也不敢不報。很多人的想法是:并不是要超過同學多少,而是別被落下就行。可是,從校內(nèi)的教室搬到校外的教室,這樣的寒暑假,還叫假期嗎?
現(xiàn)在,不少中小學生,若論知識的寬度和深度,已經(jīng)遠遠超過以前時代的同齡人??墒?,若論起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在社會中生存的能力,卻常常又遠遠不如后者。之所以這樣,相當程度上是因為把假期“學業(yè)化”了。假期本來是休息的,是讓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大自然的,在這些貼近中,學生便學會了經(jīng)歷一些事、感受一些事、學習一些事,這就是成長。可是,當他們始終如一地在“貼近”書本時,如何成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