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小
湖筆和徽墨、宣紙、歙硯合在一起,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談到湖筆,人們馬上就會想到坐落在浙江省湖州市黃沙路上的王一品齋,它是中國目前最古老的專業(yè)筆社,距今已有250多年歷史。而湖筆的歷史,比王一品齋更古老,需追朔到1400多年以前的南朝末期或隋朝初年。相傳,南朝陳后主時,有個名叫智永的和尚云游到了湖筆的產地善璉,并住在永欣寺為僧,法號“永禪師”。
智永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七世孫,也精于書法。據說因為請求他書法的人眾多,以致永欣寺的門檻都為之磨損,為此不得不在門檻表面再包上一層鐵皮,時人遂稱之為“鐵門限”。精于書法的智永,自然要和毛筆結下不解之緣。他不但愛惜好的毛筆,就是用廢了的毛筆也舍不得隨手丟棄,而是把它們收藏在專用的竹箱之中,一直積攢到了幾大箱之后,才把它們集中在一起埋掉,并為之修墓和撰寫墓志銘。消息傳開后,風雅之士遂給智永葬筆的地方起了個雅號,稱之為“退筆塚”。智永愛筆,離不開筆,更喜歡使用得心應手的好筆,為此他常和制筆的能工巧匠交朋友,并和他們一起切磋制筆技藝,研究如何改進制筆工藝和提高毛筆的質量。他這種作風也為當?shù)睾蟠鷷宜^承。如元代的書畫家趙孟頫(湖州人,字子昂),也對湖筆的發(fā)展做出過貢獻。他曾將自己書畫實踐體驗和前輩相傳的制筆訣竅,傳授給青年筆工陸文寶,使他成為制筆能工。正是因為湖州有書畫家和筆工合作改進制筆技藝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湖筆的質量很快提高,早在宋代,湖筆就聞名天下,湖州也隨之成為中國著名的毛筆產地之一。
湖州制筆名家輩出,如宋代的馮氏、元代的馮應科和前面提到的陸文寶等。明清以后,也不乏能工巧匠,那么為什么獨獨王一品齋名聲遠揚,而且至今不衰?以至于日本書法代表團1985年來中國旅游時,要特意繞道湖州專訪王一品齋,并購買了2萬元的湖筆帶回日本。除了王一品齋生產的湖筆質量上乘之外,還因為王一品齋的經營方法不一般。
王一品齋是一家前店后場,邊生產、邊銷售的專業(yè)筆社,開設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它的創(chuàng)辦人原是一名筆工,姓王,最初也和其他制筆工匠一樣,一邊在自己的作坊里制筆,一邊等候顧客上門來采購。不久他就看出,即使自己制作的湖筆確屬上品,由于當?shù)氐男枨罅坑邢?,產品也不會有太大的銷路,何況湖州還集中有一些大的制筆專業(yè)社和老字號的制筆專業(yè)戶。他認為,盡管自己身懷絕技,但作為一個滿師不久的筆工,要想后來居上,戰(zhàn)勝眾多的同行,非另想妙計不可。正巧,這時一個準備進京趕考的舉人來到了他的小作坊,提出要選購幾只上好的毛筆,以便攜入考場使用。這件事就像一針清醒劑,使姓王的筆工茅塞頓開。于是他決定,主動上門推銷產品,變坐店等客為追客送筆,以便迅速改變現(xiàn)狀,使經營出現(xiàn)轉機。
于是,平日他照常在作坊之中制筆,待到朝廷“大比”之年,便攜帶上所制作的毛筆,跟隨進京趕考的學生長途跋涉,沿途叫賣一同到京城。到了京城之后,他再去考生居住的會館、旅舍和考場附近兜售。他原來就設想,科舉考試過后,再在京城銷售些時日,到年底再回湖州,所以自認為攜帶的毛筆數(shù)量充足。不想因為他制作的毛筆寫起來得心應手,購買起來方便,而且適應了考生科考的需求,秋天會試的日子還沒有到來,而他所帶來的毛筆就全部賣光了。
為了在下一個“大比”之年有更多的毛筆供應市場,姓王的筆工回到家鄉(xiāng)之后立刻進入了工作。他不但自己加班加點,也要求妻子這樣做,雖然如此,卻絲毫不肯降低質量要求。妻子勸他說:“咱們制作的毛筆主要是賣給各地的考生,只要外觀好看、書寫流利,就算合格,你何必死抱著制筆的老規(guī)矩不放,非要求一支筆能使用許多年,從而影響了制筆的速度,這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姓王的筆工對她說:“咱們制作的毛筆之所以賣得快,首先是因為質量好。要想保住現(xiàn)在的銷勢,就必須保證質量,絕不能‘蘿卜快了不洗泥,見產品賣得快就忽視質量,自砸飯碗,更不能像一般沿街賣貨的人那樣目光短淺,光顧眼前盈利,全不想拉回頭客,結果是一錘子的買賣,顧客上當后,誰都不肯再來買第二回了。何況咱們的顧客雖來自各地,但他們都是進京趕考的舉人,落榜之后一些人下期還會再考,大家總有再見面的時候,如果質量出現(xiàn)差錯,肯定會一傳十、十傳百,人們就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購買咱們制作的毛筆了?!逼拮诱J為丈夫說得有道理,也就不再爭辯,而是和丈夫同心合力,無論活怎樣多,勞作怎樣累,都堅持按照傳統(tǒng)工藝要求制作,并且一絲不茍。
又一年,王姓筆工跟隨著進京赴考的考生來到京城。有位考生對自己的毛筆未能滿意,對天長嘆:天下之大,一筆難求!王筆工上前作揖,從肩輿褡褳里取出一支乳玉色筆桿的“玉蘭蕊”湖筆,考生見筆精良,即與重金購得并說:“天賜良器,一品上筆?!睍嚂r他揮灑如意,文思潮涌,結果得了頭名狀元。此事一時轟動京城,人們競相購王筆工的筆,把他的筆稱為“一品筆”,稱他為“王一品”,至于他本人的原名叫什么,反而不為人們所知了。不久,王一品在湖州開了一家筆店,店名也叫“王一品”,筆工們還在他的房頂上豎了一尊“天官銅像”作為標志,一直沿革至今,即現(xiàn)在其所用的商標“天官牌”。
王一品是一位精明而又善于動腦筋的人,他認為,創(chuàng)招牌對于企業(yè)固然十分關鍵,但保持住招牌更為重要,所以他十分重視對湖筆傳統(tǒng)技藝的研究和改進。王一品齋制作的湖筆,在1929 年達到鼎盛時期,20世紀30年代筆店傳到王一品的第七世孫王天生時,因為戰(zhàn)亂頻起,企業(yè)易主,經營開始衰落。到了第九代之后,王家沒有兒子,由于傳男不傳女的行規(guī),王家把工藝傳授給了周德臣,并索性將“王一品”的字號以300塊大洋賣給了他。隨后湖州城里竟出現(xiàn)了好幾家以“一品”為號的毛筆店,如“張一品”“老一品”等?!巴跻黄贰彪m經周德臣苦心支撐,但亦未能挽回瀕臨絕業(yè)的命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繼承了“王一品”制筆工藝的周德臣之子周承仁遠去美國。1956年公私合營,湖筆工藝由一批老藝人傳承下來,鐘三益、費蓮青、胡仕文等筆莊合并于“王一品”,成為具有前店后坊特色的筆莊。
現(xiàn)在,王一品恢復了“老字號”的經營傳統(tǒng),生意蒸蒸日上,過去破舊的店面逐漸被新建的工廠、商場、銷售門市部和批發(fā)部等所取代。有著270多年歷史的“王一品”,目前是我國較老的生產和經營湖筆的專業(yè)筆莊,其品牌已成為湖筆的代名詞,筆莊的每一支毛筆,從選料到制作都按傳統(tǒng)手工經72道工序精制而成,具有“尖、齊、圓、獎四大美德之稱,享有“湖穎之技甲天下”之美譽。人們走進王一品齋筆莊,形形色色的毛筆有的大如棕帚,有的細如纖絲,有些毛筆筆桿采用了景泰藍等各種新穎的材質,有的筆桿上還雕刻了名人手跡。筆莊在保持傳統(tǒng)品種的基礎上,還開發(fā)了大量新品種,形成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4大類18個分類、500余種系列,產品不僅被國內的書傳家和書法愛好者視為珍品,還受到港澳臺胞、海外華僑,以及東南亞、日本等國際友人的喜愛。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