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可
摘 要:演出服裝設計是舞臺美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理念和舞臺呈現效果,與演出內容、演出藝術特色密切關聯。處理好演出服裝設計與演出內容及演出藝術特色呈現之間的技術邏輯關系,具有積極的舞臺藝術價值和現實實踐意義。
關鍵詞:舞臺演出;服裝設計;形式表達;主題呈現
舞臺服裝設計,是舞臺美術創(chuàng)作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化提升后作為舞臺演出內容藝術呈現有機組成部分,成為通過舞臺藝術空間來再現群眾原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處理好演出服裝設計與演出內容及演出藝術特色呈現之間的技術邏輯關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理念與意義:地域性文化元素彰顯舞臺演出整體風格
舞臺演出服裝設計首要問題就是設計理念定位問題,而理念定位核心支撐點之一在于民族性、地域性文化元素的的融入。舞臺服裝不同于日常生活服飾,是跟表演內容和風格的需要,所進行藝術加工后,彰顯舞臺整體風格。廣西百色市是人類重要發(fā)源地之一,該地域是一個以壯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地,是駱越文化和云貴高原文化的結合部,是世界壯泰語系民族的文化軸心地帶,也是中國的革命圣地之一,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底蘊濃厚,在服飾方面突出壯、瑤、苗、彝、仡佬等少數民族藝術元素,具有鮮明地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歌劇《壯錦》的舞臺服裝設計理念與地方民族文化元素深度契合的一個案例。歷年來,廣西百色市的文藝演出服裝設計,依托當地豐富民族文化資源,在《壯錦》中集中展現。該地區(qū)民族服飾古樸典雅,風情多姿。每個圖案、每條折褶都濃縮著壯家人悠久的歷史變遷,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因此,被學界稱之為“穿在身上的史書”。同時,歌劇《壯錦》的服裝設計,大膽創(chuàng)意突破、設計創(chuàng)新,綜合運用動態(tài)變裝、夸張修飾、道具化處理、高新科技材料和發(fā)光技術使用等。每一次新技術、新工藝的使用都為劇目演出服裝設計注入入了興奮劑。通過舞臺演出服裝造型與風格,把演出的時間節(jié)奏、舞臺空間、劇情發(fā)展、人物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全方位烘托,在舞美創(chuàng)意角度渲染劇中人物性格,點色表演者的舞臺主體,在藝術視覺沖擊力度上將舞臺表演語言傳遞給觀眾。完成了舞臺服裝設計注重“美感”的創(chuàng)作原意表達。
二、盲點與缺陷:劇目內容關聯性制約服裝設計效果展現
舞臺演出服裝設計,涉及到其款式、結構、面料等方面的因素,甚至還與該劇目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舞臺燈光設計運用等因素密切關聯,這些環(huán)境內容促成了舞臺演出的整體設計系統(tǒng)。這不僅是音樂劇、話劇、歌舞晚會甚至群眾文藝活動廣場舞表演等各類型的舞臺演出服裝設計問題,都是相通的。筆者通過調研,結合工作經歷分析認為:舞臺演出服裝設計的盲點和缺陷在于——與劇目表演內容的內在邏輯性削弱或剝離,從舞臺演出整體工作系統(tǒng)(劇目內容、音樂風格、燈光設計等有機整體)中脫離開來,這樣的演出服裝設計成效自然就大打折扣。換一句話說,一些演出服裝設計理念和對演出的根本規(guī)律等方面還存在著盲點和缺憾。我們認為:要解決這樣的認識問題技術難處,要從演出的基本特點和主要表演內容著手,具體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處理好審美與媚俗的邏輯關系。例如歌舞節(jié)目演出服裝設計中“服裝美”與“人體美”的關系問題。服裝美與人體美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審美領域內容,兩者之間都隱含有性感美的因素。性感美與純感官的性展示之間是有區(qū)別的;但是兩者之間度的把握是一個很難掌控之處。而其中最能判斷的尺度就是從表演主題和內容出發(fā),把握一般大眾的審美趣味和專業(yè)設計技巧,藝術化的表現和感悟兩者的不同之后,再進行具體設計操作。一些歌舞節(jié)目表演服裝設計創(chuàng)作混亂。一說強調人體美就是薄、透、露,不顧作品的主題要求,忽略了藝術創(chuàng)造人物的特定之美,置作品的風格和內容于不顧,媚俗傾向嚴重。當然,俗美也是美。問題在于我們一般認為的“大俗大美”,都有較為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和生活基礎,不是人為制造的低俗表演。這種審美意識上的盲從和麻木,必然使很多歌舞服裝設計作品的品位不高,它不但損害了作品本身,也造成不“千人一面”的抄襲不良現象。這樣缺少設計的原創(chuàng)性,雷同、重復、簡單借用和漠視主題內容、忽視社會影響的作品存在,嚴重阻礙了整個歌舞節(jié)目演出領域服裝設計的創(chuàng)新、健康發(fā)展。
二是把握好內涵與形式之間的關系。藝術創(chuàng)作的法則是形式服從或者適應內容。但在面對具體的創(chuàng)作要求和進行設計操作的時候,卻往往陷入形式與內容間把握不足的困感。當面對一堆素材時不知所以,失去了藝術判斷而弄巧成拙。比如民族舞蹈節(jié)目服裝的設計,其成功和可貴之處是因為在民族服裝原生基礎上作了藝術化提升處理,或刪減或增繁,或變形或重組,能恰到好處的保持原民族服裝的主要特征,對某些特征性色彩、圖案裝飾或款型做了創(chuàng)造性的重新構成,一定程度上適應了舞蹈動作的人體美和人物性格符號表達。但我們也發(fā)現——在民族舞蹈服裝的設計處理上雜亂無序,一味追求新、奇、特的外形色彩特征,而破壞了原民族服飾的基本特征美,迷失在一片形式重復的游戲當中。這主要原因在于,在當今唯功利至上的浮躁環(huán)境中,演出服裝設計師沒有坐下來或走出去好好的研究、學習和了解民族服飾文化,通過網絡等渠道,使用第二三手資料,亦沒有認真研讀過,就簡單拼湊而成。因此,這類現象的創(chuàng)作設計作品,很難難觸及到作品的藝術內涵,很難產生感人的藝術效果。我們認為,對民族舞蹈節(jié)目服裝設計,當從民族文化角度來對待,從節(jié)目擬表達的內容來著手;服裝設計藝術形式可以多樣變化,但民族文化內涵是支撐形式的根本。
三是警惕落入速度與質量博弈的泥淖。浮躁心態(tài)作祟現象不容忽視。在當前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速度制造成了社會極力標榜的指標。藝術創(chuàng)作周期越來越短,創(chuàng)意的產生可以瞬間完成。策劃、構思、編導和設計在一條既定的流水線上按需出籠。整個創(chuàng)作變成一種魔方組合、可以改頭換面搭配置換。讓人看起來花樣百出,高潮迭起。其實,除了一堆華麗的辭藻和大量的形容詞外,內容干癟,手段雷同,形象重復,毫無新意。在速度與金錢的縫隙中找尋藝術影子。雖“好評如潮”,卻讓人啼笑皆非。
四是衡量好傳統(tǒng)與時尚之間的尺度。傳統(tǒng)與時尚其實就是一個藝術主體在不同歷史時間狀態(tài)下的表現形式。今天的時尚也可能就是明天的傳統(tǒng),從這個意義上講,時尚其實是一個變化的、發(fā)展中傳統(tǒng)的一部分。就舞臺演出歌舞節(jié)目服裝設計創(chuàng)作來說,傳統(tǒng)是本源,而時尚是末節(jié)。時尚是傳統(tǒng)形態(tài)變化后的和諧或反叛??傊?,時尚永遠面對傳統(tǒng)存在;否則,時尚無從談起。一些設計人員盲目的一味追求所謂時尚,極力標榜“奇、異”而力圖割裂傳統(tǒng),而偏離了作品主題、風格甚至人物塑造的方向。這種情況下,時尚儼然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真正意義上的服裝設計創(chuàng)作,從來不排斥時尚因素運用,是在吸收、吸納傳統(tǒng)的基礎上結合時代審美的一種創(chuàng)新性操作。
三、結語
舞臺演出服裝設計,遵循演出整體系統(tǒng)策劃原則,是為基本事實理念;與劇目/節(jié)目演出內容密切關聯,處理好服裝設計“形式”與演出表達“內容”之間的技術邏輯關系,尤為關鍵。換言之,要解決上述分析的盲點與缺陷矛盾問題,從根本上使演出服裝設計創(chuàng)作質量和技術制作水平均能進一步提升,專業(yè)教育與學習是一個源頭性工作環(huán)節(jié)。擯棄浮躁心態(tài),抵制媚俗作品;扎根基層,在傳統(tǒng)文化土壤中獲取養(yǎng)分,在新時代、新技術領域獲得靈感,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作發(fā)展。使演出服飾設計的“美感”,更準確的表達演出劇目/節(jié)目的主題思想,烘托出更完美的舞臺藝術視覺效果。顯然,我們探究舞臺演出服裝設計的本源性問題及其盲點誤區(qū)觀測,具有積極地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曹婷婷:《觀眾接受視界的時代性與演出服裝設計的多樣化傳達》,載《戲劇之家》2017年第7期,第165-166頁。
[2]劉丹:《民族元素在表演服裝中的“覺醒”》,載《戲劇之家》2014年第1期,第130頁。
[3]郭盛莉:《探析服裝設計在舞臺美術中的功能》,載《大眾文藝》2013年第2期,第118-1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