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彌渡花燈傳承人李龍英

      2019-08-18 15:25:41李樹華
      大理文化 2019年7期
      關鍵詞:彌渡縣花燈文化遺產

      李樹華

      5月的一天,我前往彌渡“花燈窩子”姚芹村,采訪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戲劇“花燈戲”項目傳承人李龍英。

      唱著花燈長大

      1950年2月,李龍英出生于彌渡縣密祉鄉(xiāng)巡捕村。李龍英的父親是村里的花燈能手,叔叔、嬸嬸也愛跳花燈,一家子人圍在一起就可組成半個燈班,這樣的環(huán)境對李龍英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龍英和家人的共同語言就是跳花燈。

      “您給記得,您是什么時間開始喜歡上跳花燈的?”這句話從我嘴里一問出來,我就后悔了。因為我猛然想到,在彌渡,幾乎所有的人天生就會跳花燈。

      “呵呵呵……李老師。你讓我怎么和你說呢!這么講吧!我一生下來就會跳了,你信不信?”李龍英和我半開玩笑地說。

      “當然信了,我聽說你們彌渡人,一生下來,個個都會跳花燈?!蔽倚χ卮?。

      “是啊,‘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李老師,你應該聽說過這句話吧!”

      “我聽說過,好像后面還有幾句……‘才到定西嶺,處處唱燈聲。到了彌渡壩,村村有燈班?!?/p>

      “對,李老師,你連這些都知道……”

      “是啊,我還知道,還在好幾年前,你們彌渡中小學生的課間操就改跳花燈了。”

      事實上,近年來,花燈在彌渡縣城鄉(xiāng)的普及程度更是超乎許多人的想象。正因為有了如此豐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彌渡縣的花燈才能走進千家萬戶,唱響四面八方,不僅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也成為外地人認識彌渡的一張響當當的文化名片。而李龍英,就是成千上萬個組成這道文化風景線隊伍中的一員。

      密祉鎮(zhèn)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文化遺存眾多,是“花燈之鄉(xiāng)”“文化之鄉(xiāng)”“小河淌水的故鄉(xiāng)”,也是“省級革命老區(qū)”“省級特色型旅游小鎮(zhèn)”。在這個鎮(zhèn)內,旅游景點星羅棋布,富有地方特色的村名、地名,等待著人們前來考究。

      “文盛街”是密祉鄉(xiāng)的一條古街,以前是茶馬古道的一個驛站,而古街上代代相傳的“扎燈”手藝在整個密祉鄉(xiāng)也算首屈一指。

      每年密祉鄉(xiāng)各村都沿襲著一種風俗,生了小孩的人家做“燈頭”,組織全村人從正月初一開始扎彩燈、排節(jié)目、接燈神、跳門戶燈,直到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到鄉(xiāng)上參加鬧花燈盛會。扎燈、唱燈、崴燈、看燈,已經成了密祉人生活的全部,而正月十五鬧花燈也成了一年中最熱鬧的盛會。

      正月十四夜里,各村都要“請燈神”。全村的人都要到寺廟中將“燈神”接出來。村頭、村中、村尾共有三口井水,大家敲鑼打鼓迎燈神,分別到三口井前祈福,祈禱來年風調雨順,所有的人都追逐著“燈神”的腳步……

      最熱鬧的是正月十五的“密祉燈會”。這天,各村的花燈隊輪流上陣表演耍獅子、舞龍、跑旱船,站在3米多高高臺上的“牛郎織女”還要表演民間歌舞小調。

      密祉各村40個村民小組的燈班,都有“跳門戶燈”的習俗,每天晚上都要到本村或無燈班的鄰村人家中去慶賀。這樣的習俗讓四面八方的人們紛紛參與到花燈歌舞表演活動中來,花燈隊久而久之,密祉便成了遠近聞名的“花燈之鄉(xiāng)”。

      在密祉大寺廣場上,各具特色的過街燈,團場燈,精彩紛呈。李龍英就是在人群中看熱鬧時,不知不覺喜歡上跳花燈的。

      5千多人的花燈表演隊,5萬多人的觀燈群眾,男女老少都陶醉在花燈藝術的海洋中。這樣的花燈盛會,一直持續(xù)到太陽快落山。

      “李老師,我小時候,最喜歡《補瓷缸》里面的那個男主角了。”李龍英所說的男主角,其實是一個男扮女裝,“女聲獨唱”的假女人,對白用的也是假嗓子。

      李龍英告訴我,《補瓷缸》里的男角崴花燈身段以及臺白、唱腔給幼年的她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隨著年齡的增長,從小就對花燈耳濡目染的李龍英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離不開花燈了。

      1968年,18歲的李龍英嫁到號稱彌渡“花燈窩子”的姚芹村,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藝術水平,她親自登門拜訪,請本村著名的花燈藝人邵士元教自己唱花燈。

      邵士元老師既是花燈演員,也是花燈導演,他扮相瀟灑、聲音高亢清亮,吐詞清楚,表演認真,能在燈場中根據場景臨時添加臺詞,使觀眾笑得前仰后翻,是當時彌渡花燈界中一位有影響的人物。跟著邵士元老師學習的那幾年,李龍英的表演水平提高了不少。

      1978年,大理州歌舞團的楊慶和老師來到姚芹村,指導排練傳統(tǒng)花燈劇目。李龍英飾演了《夫妻花鼓》中的妻子、《鬧渡》中的船家大媽、《勸賭》中的老皮妻、《破四門》中的大姐……讓楊慶和老師驚喜的是,這些年齡不同,性格各異的劇中人,李龍英竟然都能準確地把握。

      特別是她能夠抓住人物的性格特點,發(fā)揮到位,使表演的人物,形象生動,惟妙惟肖。在《韓湘子度妻》中,李龍英把林英的喜怒哀樂表演得淋漓盡致。此外,李龍英還與花燈藝人宋方合演過傳統(tǒng)花燈《補瓷缸》。

      “宋老師曾在州花燈團工作過,他聲音清亮,做功細膩,表情生動。在表演技術上,他對我的影響比較大?!崩铨堄⑾肓讼?,對我說。

      一輩子的傳承

      李龍英家住在彌渡縣彌城鎮(zhèn)姚芹村,村里有一條毗雄河,河邊有個村民活動室。她告訴我,每天傍晚,村子里的幾個花燈隊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村子里的小廣場上跳花燈。

      “我從小就喜歡跟著大人去看花燈,看完后回到家里,就摹仿著跳。我那時對花燈真的是太著迷了,白天同那些小伙伴玩耍時,我也要摘幾朵野花插在頭上,有時還從大門對聯(lián)上撕幾片紅紙,吐上點口水,擦在臉上表演。沒有扇子,我就砍來幾片棕樹葉,剪去尖端的部分當扇子。七歲開始,我跟吳容容老師學花燈,參演了《十姐妹采山茶》,我扮演的那個‘小十妹給許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入學后,我又跟我們的小學教師、彌渡花燈傳承人李學儒學傳統(tǒng)表演和唱腔。直到現(xiàn)在,像《破四門》《游春》《磨豆腐》《三訪親》《婦女投入高生產》這些花燈曲調,我還記得……”

      在花燈歌舞的熏陶下成長李龍英,不僅對彌渡傳統(tǒng)花燈舞蹈的技藝特點掌握得很到位,還以原生態(tài)的形式完整地傳承了下來。

      在李龍英家里,我看到一張她年少時的照片,照片上,在花燈隊中扮演“小七姑娘”的李龍英,梳著高髻、戴著勒子,穿著粉紅的姊妹裝和蘋果綠的褲子,手執(zhí)扇子和晴雨傘,在龍燈、獅燈隊伍里邊走邊舞,她那輕盈、優(yōu)雅的舞步,看上去猶如就在眼前。

      李龍英是個熱心人,跟她學花燈的人不少,其中較為知名的有王光亮、熊春林、徐娟等人。他們向李龍英學到了不少的傳統(tǒng)花燈基礎曲調,花燈唱段,學會了傳統(tǒng)花燈劇《韓湘子度妻》《裁縫偷布》《殺狗勸妻》《瞎子觀燈》等的唱腔和表演,并在花燈演唱的吐字、行腔、韻味和風格等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近年來,李龍英依舊熱衷于彌渡花燈的表演和教學。算起來,她幾十年來教過的學員已有1000多人,年齡最大的68歲,最小的僅4歲。

      李龍英欣慰地告訴我,60多年來,她從未中斷過自己喜愛了一輩子的跳花燈。她還曾經應邀到昆明市、楚雄州武定縣、怒江州六庫鎮(zhèn),以及南澗、巍山、祥云等鄰縣,為花燈愛好者表演花燈、現(xiàn)場教學,受到了各地花燈愛好者的熱烈歡迎。

      在采訪李龍英的過程中,我從縣文化體育廣電局白成瑾局長那兒了解到,彌渡花燈起源于唐朝初期,形成于明代初、中葉,普及于明末清初,發(fā)展壯大于新中國成立以后。歷經千年,世代相傳的彌渡花燈,從初期的祭祀的、自娛自樂的花燈發(fā)展成為具有自娛性、娛他性、祁神求福性的花燈;從“簸箕燈”“ 團場燈”、邊舞邊行的“過街燈”到折子戲、本子戲、舞臺戲;從祭壇登門上大雅之堂;從壩區(qū)到山區(qū);從屈指可數的“花燈窩子”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村村有燈班,處處鬧花燈”。

      讓我感到驚奇的是,白成瑾局長也是個熱愛花燈藝術的人,提起花燈的話題,他好像有說不完的話。他認為,彌渡花燈體現(xiàn)了當地人古老的自然崇拜及后期對宗教思想意識的崇拜,傳承著悠久的社祭文化,蘊含著眾多的歷史信息和記憶。

      “我們的彌渡花燈,其實也體現(xiàn)了對云南邊疆各民族歷史文化融合以來曾經遠去的歷史印記的回顧,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白成瑾突然問我這個問題,讓我有些猝不及防。

      我想了想,回答:“據我了解,彌渡花燈因源于中原而聲正情真。在長期的演繹發(fā)展中,既博采南北漢族文化之長,又融入了當地彝族、白族等少數民族民間傳統(tǒng)音樂的精華,特別是那些滲透著民族語言、民族情感的山歌、小調、舞蹈,民族風格獨特,曲調唱腔優(yōu)美,地方韻味濃郁,所以才能夠廣泛流傳開來,普及到千家萬戶,成為男女老幼能歌善舞的全縣性的群眾文藝形式……”

      “你說的這些我同意,正因為這樣,我們彌渡的花燈藝人已經數以百計,僅現(xiàn)在整理創(chuàng)作出來的花燈曲調就有179首,傳統(tǒng)劇目也已經有250個?!卑壮设脑挘屛业玫讲簧賳⑹?。

      作為云南花燈重要組成部分的彌渡花燈,群眾參與的廣泛性、形式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時間的連續(xù)性都是人所共知的。這一切,無疑還得益于彌渡縣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

      為使彌渡花燈得到有效地保護和傳承,2006年5月,經過積極爭取,彌渡花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1月,彌渡縣文體局總結了保護彌渡花燈的經驗,繼承和創(chuàng)新花燈文化風格,使花燈藝術在普及與提高、業(yè)余與專業(yè)、民間與舞臺、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結合上更加完美。在這個基礎上,完成了彌渡花燈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代表作的工作。

      “縣上非常關心我們這些花燈民歌老藝人,我們也很樂意把自己掌握的彌渡花燈小戲、民歌傳給群眾,教給身邊的人,還有家里的兒女們,讓他們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崩铨堄⒙犕晡覀兊脑?,高興地接上來說。

      看上去,這個69歲的老人顯得神采奕奕。

      李龍英介紹說,她年輕時曾得到下鄉(xiāng)知青的文藝培訓,所以才能唱得好跳得好。嫁到姚芹村后,她又手把手地把自己的表演藝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村里的年輕人。

      “只要喜歡花燈的人,我都會教。隨到隨教,不圖什么?,F(xiàn)在我的孩子,還有孫女們,一大家子都會跳花燈、唱花燈?!崩铨堄⑿Σ[瞇地說道。

      彌渡縣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經過普查,全縣現(xiàn)有彌渡花燈戲、彌渡民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彌渡花燈扎紙技藝、彌渡卷蹄制作工藝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牛街彝族文化、密祉花燈文化、朵祜彝族文化3個州級保護區(qū)。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名,省級3名,州級5名,縣級已于2013年首批命名了100名。

      早在2003年,李龍英就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為“大理州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戲劇花燈戲”項目的傳承人。

      “李老師,我的省級傳承人今年也批下來了……”李龍英邊說邊拿出身邊的傳承人證書給我看。我知道,這個證書是對眼前這個老人一輩子傳承民族文化的最好見證。

      對李龍英來說,還有什么比這更重要呢?

      新時代的足音

      “燈從唐王起,戲從唐朝來?!痹诠饩w年間,彌渡就已是云南花燈最盛行的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內許許多多的文化工作者到彌渡體驗生活、采風,收集、整理、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藝作品,彌渡一度成為縣內外好多文化工作者創(chuàng)作作品的基地。

      1956年2月,縣人民委員會批準成立彌渡縣花燈劇團。從此,彌渡花燈由民間走上舞臺,由業(yè)余走向專業(yè),由縣城走進北京。1957年2月,縣花燈劇團的楊慶和、吳麗華參加云南省赴京文藝代表團演出的彌渡花燈歌舞《十二月花》受到首都觀眾的好評,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董必武、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并和全體演員合影留念。

      改革開放以來,彌渡縣提出了“唱響《小河淌水》,跳紅彌渡花燈”的民族民間文化建設思路,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軟硬件建設措施,先后建成花燈之鄉(xiāng)雕塑、花燈大樓、花燈廣場及歷史文化浮雕墻,攝制了《彌渡花燈潮》電視專題片,舉辦了龍獅燈班大賽、花燈組合集體舞培訓及大賽,與昆明市合作創(chuàng)作大型花燈劇《小河淌水》,啟動了每月在花燈廣場組織一場文藝演出活動,編輯出版了《彌渡花燈音樂舞蹈集》,收集了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的民歌花燈曲調500多首和十幾個民族傳統(tǒng)舞蹈,充分發(fā)揮了花燈寓教于樂,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和優(yōu)勢。

      許多人還記得,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莫斯科“世界青年聯(lián)歡會”上,歌唱家黃虹以一曲《小河淌水》《十大姐》揚名,著名歌唱家朱蓬博以獨特甜美的歌喉演唱的《繡荷包》,增強了彌渡民歌的現(xiàn)代感染力,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的彌渡民歌《小河淌水》,震撼了世界。

      今年以來,在李龍英的倡議下,姚芹村成立了“開心姐妹花燈隊”,平時由她負責訓練,逢年過節(jié)慶典時,就去跳花燈,以示慶賀。

      “李老師,我每年都要自己編一些歌詞,用花燈的形式教給年輕人去表演?!崩铨堄⒏吲d地對我說。

      這時,從昆明嫁到村里的張亞蘭在李龍英身后插話說:“在李龍英手把手的傳授下,我已經會跳真正的彌渡花燈了?!?/p>

      現(xiàn)在的彌渡,每個村、每個廣場,到處都能夠見到群眾自發(fā)的花燈隊在唱花燈

      “花燈民歌進校園”是彌渡縣的一大創(chuàng)新之舉,需要一定的政治勇氣,也得益于彌渡縣縣委政府對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

      這種重視的力度是絕無僅有的。據了解,在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彌渡縣于2008年就開始編輯出版了彌渡縣花燈民歌進校園鄉(xiāng)土教材,在全縣中小學中進行普及教育、展演比賽。開展花燈民歌進校園,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普及“從娃娃開始抓起”的創(chuàng)新之舉,榮獲2013年“大理州第二屆政府創(chuàng)新獎”。其中廣為普及的“花燈健身操”榮獲國家體育總局“2013年全國原創(chuàng)廣場健身舞”三等獎。

      與此同時,當地政府還將原縣花燈劇團進行改革,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展演中心,著眼于加強彌渡花燈戲、彌渡民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施了“百戶花燈世家”“ 百名傳承人”系列工程。先后篩選命名100戶“花燈世家”、100名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命名表彰了1個花燈名鄉(xiāng)、4個歷史文化名村、14個花燈文化名村、23個民俗文化聯(lián)系點,成功推薦命名了3個州級文化保護區(qū)、1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在我這個外行人看來,彌渡花燈都一樣。殊不知,據李龍英介紹,彌渡花燈雖屬一體,但卻各有各的特點。密祉燈班長于唱功,腔調柔軟圓潤;姚芹燈班善于歌舞,舞步輕盈;苴力燈班重視講口,臺白幽默滑稽;馬房燈班的折子表演認真,故事生動;牛街地區(qū)的燈班,花凋中吸收了不少彝族山歌和打歌調的音型和節(jié)奏。

      李龍英告訴我,就是花燈扇,也有好幾種,比如提扇、開扇、扇尖花、推扇小滿扇、環(huán)手開扇、小扇翅轉身、左右移動翻扇、雙手交叉劃扇、高低八字劃扇……

      一個國家級的貧困邊疆小縣,卻有《小河淌水》《彌渡山歌》《十大姐》《繡荷包》4首民歌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唱響,不能不說奇跡。

      “真是做夢也想不到這里能變成一個跳花燈的公園。”李龍英告訴我,每天晚飯后,她都會和姚芹村的姐妹們到村子里的小廣場上跳花燈。

      小廣場,真正好;大家樂,跳花燈。在彌城鎮(zhèn),每個自然村都有姚芹村這樣的花燈小廣場,全鎮(zhèn)30人以上的花燈隊從幾年前的40多個增加到現(xiàn)在的99個。

      每個村都有小廣場,小廣場既是籃球場,又是花燈廣場,也是群眾的議事之地。當地文化站的負責人告訴我,這幾年,“大喇叭小廣場”的普及,使農村群眾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文化站經常來指導各個村的花燈隊,站里也有舞蹈室供大家訓練。這讓李龍英一樣喜歡跳花燈、離不開跳花燈的人們拍手稱快。

      不能不說,近年來,彌渡花燈在傳承、弘揚、創(chuàng)新的總體發(fā)展趨勢上是比較好的,但就群眾性的花燈文化活動方面來看,還是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民間藝人青黃不接,唱花燈的多為老年人,花燈隊多為“夕陽隊”,春節(jié)期間的群眾性花燈活動,除密祉龍燈會外,其他村參與人數少,表演形式單調。這些問題雖然只是表現(xiàn)在群眾自發(fā)的花燈文化活動中,但直接關系到今后彌渡花燈的普及與提高。

      2016年7月23日,彌渡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演中心的大型花燈戲《山村·小河·月亮》,代表云南省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取得成功,成為彌渡縣歷史上首個用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并重點打造的大型花燈戲,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曾經讓李龍英和所有唱花燈的人感到欣慰。

      “這個花燈戲為我們爭光了。我們這些唱花燈的人,早就盼著這一天了。”說到彌渡的《山村·小河·月亮》到北京會演時,唱了一輩子花燈的李龍英,情不自禁地對我說。

      突然,一陣歌聲從李龍英家門外傳來。我起身一看,太陽早已落山,姚芹村的20多個婦女正在小廣場上揮舞著紙扇,有節(jié)奏地和著歌,跳起了花燈舞。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明代唐寅的這首《元宵》,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此時的場景。

      編輯手記:

      彌渡有花燈之鄉(xiāng)的美譽, 200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彌渡花燈又叫“跳花燈”,是以漢民族為主體文化的多元文化相融合的結晶,植根于傳統(tǒng)民間信仰土壤,是民間傳統(tǒng)的娛樂活動?;粑璧钢械那?、坐臀、崴胯等動作的表演和眾多的花燈唱腔,從內容到形式體現(xiàn)了對當地土著民族歌舞和曲調的提煉與升華,折射出各民族團結和諧,和睦共處的痕跡,是對邊疆各民族歷史文化融合后相應歷史的回顧。近現(xiàn)代花燈不止限于歌舞形式,并已發(fā)展成為一種劇種。演出時,手持折扇和手帕,靈活運用各種步伐、手式及耍扇、耍帕的技法,形成清新活潑的藝術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多樣,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和民族的文化印記,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是人類義不容辭的責任。憑著對花燈藝術的赤忱熱愛,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龍英用一把扇子和幾十年的堅持,將彌渡花燈技藝默默傳承,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別樣的花燈人生。

      猜你喜歡
      彌渡縣花燈文化遺產
      彌渡縣大三村水庫施工管理問題及改進探究
      看花燈
      心聲歌刊(2022年4期)2022-12-16 07:11:02
      與文化遺產相遇
      小讀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掛花燈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5:24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質文化遺產欣賞
      ——圍棋
      彌渡馬鈴薯熱銷
      做花燈
      鬧花燈
      彌渡縣廣泛開展《小河淌水》70周年系列活動
      大理文化(2018年4期)2018-07-05 06:45:18
      专栏| 长汀县| 故城县| 历史| 灌阳县| 祁阳县| 博客| 威远县| 大足县| 金昌市| 托克托县| 阳新县| 张掖市| 宝丰县| 江口县| 五家渠市| 尚志市| 常州市| 威海市| 汶川县| 吴旗县| 盐边县| 西昌市| 师宗县| 白水县| 岳池县| 新丰县| 璧山县| 江阴市| 海城市| 社会| 彭阳县| 资阳市| 长汀县| 巴青县| 怀集县| 禹州市| 阿鲁科尔沁旗| 广德县| 苏尼特左旗| 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