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軒
“研學后教”課堂有三大關鍵要素:有研學案,有學科和課型特征,有小組合作學習。研學案的核心則是研學問題的設計。研學問題設計得好,學生思維得到訓練,學習能力得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自然就高。如何巧設研學問題,讓課堂教學更有高效?結合平時課堂教學的實踐,筆者從四方面闡述自己的觀點。
“研學后教”課堂有三大關鍵要素:有研學案,有學科和課型特征,有小組合作學習。研學案的核心則是研學問題的設計,研學問題是研學案必不可少的要素。
研學問題是什么呢?它不是是非對錯的問題,也不是書上可以找到現(xiàn)成答案的問題,它是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規(guī)律而設計的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的問題。研學問題重在引導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是“學得怎樣”的一個關鍵??梢哉f,研學問題是貫穿研學課堂教學的線索。
如何巧設研學問題,讓課堂教學更高效呢?結合平時課堂教學的實踐,筆者選取了幾個課例,從以下四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觀點。
一、緊扣文章的重點詞句,突破課文教學的重難點
設計一篇課文的研學問題,不在于其問題的數(shù)量,而在于其質(zhì)量。有些課文含義深刻的句子明顯,細節(jié)描寫突出,設計研學問題時,我們就可抓住文章的重點句子,讓學生通過讀、想、議、說去理解課文內(nèi)容,明確文章表達的思想。
例如,在四年級的《觀潮》一課中,課文開頭的第一個自然段以“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這一中心句統(tǒng)領全文,我們就可以抓住這個關鍵句設計研學問題:“什么是奇觀?為什么說錢塘江大潮被稱為天下奇觀?”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根據(jù)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作者所看到的畫面去思考、去分析、去回答,“邊讀邊想象畫面,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詞句的含義”,這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很容易便能突破了。
又如五年級的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我們同樣可抓住文章的中心句“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去設計研學問題:“這是一對怎樣的父與子?從哪里體現(xiàn)出來?”設計的問題扣緊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從內(nèi)容去體會思想、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偉大的父愛,感受兒子與父親之間的相互信任,體會人間自有真情在”,這個重難點自然也就突破了。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四年級的課文《長城》《鳥的天堂》,五年的課文《梅花魂》,六年級的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等,我們可以抓住文章的重點句子去設計研學問題,學生探索欲望強,課文內(nèi)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體會深,課堂教學效果就顯然易見了。
二、結合文本的中心思想,設置有一定的梯度與層次
研學問題層次清楚、針對性強,能調(diào)動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定學而趣濃,思維的發(fā)展必得實現(xiàn)。所以設計研學問題,我們可以結合文本的中心思想,設置一定的梯度,讓學生有層次地進行思維的訓練。下面以六年級《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為例做說明。
感受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熱愛與眷戀,體會人類與自然休戚相關、不可分離的關系,懂得應該保護環(huán)境,愛護家園是文章的中心。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研學問題
【研學問題1】文章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畫出相關語句,多讀幾遍,組內(nèi)交流自己的朗讀體會。
【研學問題2】當西雅圖帶著族人們即將遠離這片熱愛的土地,他對白人們最殷切的希望是什么呢?西雅圖最強烈的心聲是什么?
【研學問題3】我們?yōu)槭裁匆I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畫出讓你感受最深的語句,寫上批注。
三個問題的逐次呈現(xiàn),通過讀、思、議的學習,學生能準確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感悟印第安人酋長西雅圖發(fā)表演說的用意及其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的熱愛和敬畏之情。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交流,訓練了學生的聽、說能力的同時,學生更明白到水資源的重要性、空氣對人類的影響、動物與人類的關系,體會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從而懂得要像對兄弟那樣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要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通過拓展的探究,明確保護環(huán)境、愛護家園的重要性以及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必要性。這便是三個研學問題的價值所在。
此外,在研學中,學生深入體會課文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實踐中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發(fā)展了學生的智慧,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樣的課堂效果,是我們最為期盼的。
三、拓寬學生思路,設計形式靈活豐富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體,有利于讓學生充分、主動、積極地展示思維,所以研學問題的設計,除了設計方法上的預設生成、課堂生成外,內(nèi)容形式上我們還可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把問題的設計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度結合起來,拓寬學生的思路,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潛能。
如六年級《凡卡》的教學中,我給學生設置了這樣一個研學問題:凡卡的學徒生活是怎樣的?爺爺能獲知嗎?為什么?
接下來,孩子們在組內(nèi)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與交流,大家都表達著自己心中豐富的所感所想。對凡卡挨打、挨餓、挨冷、吃不飽、睡不好、連狗都不如的學徒生活回答得有理有據(jù),對爺爺為何不能獲知凡卡痛苦的學徒生活也是各抒己見。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都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了。
像這樣能考慮到學生因素的研學問題,學生參與度高,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得到訓練的同時,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調(diào)動起每個學生在課堂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效果絕對是高效的。
四、與文本充分對話? 體現(xiàn)學科性和探究性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課堂上,通過研學問題的設疑、學生自主的釋疑,必將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設計研學問題,我們要注意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要體現(xiàn)學科性和探究性。
例如五年級的《新型玻璃》這篇說明文,根據(jù)文本的內(nèi)容,我設置了這樣的研學問題:
課文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它們各有什么特點和作用?作者在介紹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又如六年級的《北京的春節(jié)》,內(nèi)容豐富,從臘月初旬一直介紹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把北京人過春節(jié)的習俗有詳有略地做介紹,我設計了這樣的研學問題:
按照老規(guī)矩,北京人過春節(jié)有什么風俗習慣?作者詳細介紹了哪些內(nèi)容?
這樣的研學問題,學生要有所體會,必須細讀課文、品讀文中相關的詞句、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并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的實際才能有所體會。它既有語文的學科性,又有一定的探究性,更提高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與歸納能力。
讓問題成為中心,使過程走向成功。在研學問題的設計中,我們還要注意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墩Z文課程標準》既有語文教學的總目標,又有各年段的教學目標,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是我們設計研學問題的總目標。此外,《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yè)質(zhì)量評價標準》對每個年級、每個學期的語文基礎、閱讀、習作、專項評價都有具體詳細的要求和標準,是我們設計研學問題一個很好的參考。再者,每個單元的單元導讀都清晰地提出了訓練的重點,并提出了具體的學習方法,所以圍繞單元教學訓練要求,緊扣課文教學目標也是設計研學問題的一個關鍵。
綜上所述,研學后教,重在思維過程。巧設研學問題,學生思維得到訓練,學習能力得到提升,課堂教學更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