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義紅1 王 菲 婁 靜
1. 河南醫(yī)學高等??茖W校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1191;2.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4
乙型肝炎是臨床常見肝臟疾病之一,可隨病情不斷進展常出現(xiàn)乙型肝炎細菌易位現(xiàn)象,從而誘發(fā)肝硬化腹水,導致病情加重,治療難度較大[1]。目前,西醫(yī)主要通過利尿、保肝、抗病毒療法減輕臨床癥狀,但療效并不理想[2]。中醫(yī)藥在治療肝硬化腹水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其中艾灸神闕穴較為常用,可有效減輕因肝硬化腹水而致的腹脹、納差等癥狀。健脾化臌湯是一種由茯苓、白術、神曲等多味中藥組成的湯劑,具有化濕消飲、健脾益氣之效。本研究選取我院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66例,觀察健脾化臌湯聯(lián)合艾灸神闕穴對其癥狀改善及肝功能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南醫(yī)學高等??茖W校附屬醫(yī)院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66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例。對照組女14例,男19例;年齡38~70歲,平均年齡(52.63±5.11)歲;病程1.5~12年,平均病程(9.04±1.16)年;Child-Pugh分級:21例A級,12例B級。觀察組女13例,男20例;年齡40~69歲,平均年齡(53.24±4.70)歲;病程2~12年,平均病程(9.37±1.08)年;Child-Pugh分級:23例A級,10例B級。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均確診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均符合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西醫(yī)相關診斷標準[3];均符合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中醫(yī)相關診斷標準[4];患者及家屬均知情,簽訂知情承諾書。②排除標準:伴有肝昏迷者;合并出血、感染者;存在相關藥物禁忌或過敏者;伴有其他嚴重肝臟疾病(如肝腎綜合征、肝癌、肝性腦病)者;伴有精神類疾病者;依從性差者。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包括利尿、保肝,抗病毒給予阿德福韋酯(湖南方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014,規(guī)格:10 mg/片),10 mg/次,1次/d;限制水鈉攝入;若白蛋白(ALB)過低,則采取靜脈補充ALB;護肝藥選用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西安遠大德天藥業(yè),國藥準字H2006563,規(guī)格:20 mL/支)10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內(nèi)靜點改善循環(huán)采用血塞通注射液(哈爾濱珍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3020787,規(guī)格:100 mg/支)4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內(nèi)靜點,利尿劑可以選用螺內(nèi)酯、氫氯噻嗪、呋塞米等很據(jù)腹水情況逐漸調(diào)整劑量加合并感染可選用第三代頭孢菌素或喹諾酮類藥物或根據(jù)敏感菌檢測結(jié)果確定。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健脾化臌湯聯(lián)合艾灸神闕穴治療,健脾化臌湯藥方組成:茯苓15 g,丹參30 g,連翹15 g,炙鱉甲20 g,黨參12 g,炒麥芽15 g,神曲12 g,赤藥15 g,焦山楂12 g,白術15 g,炮山甲5 g,厚樸12 g,砂仁5 g,山藥12 g,沉香5 g,三七粉5 g,若浮腫,則加防己10 g,黃芪10 g;若鼻出血或牙齦出血,則加茜草15 g,丹皮15 g;若大便干結(jié),則加麻仁10 g;若肝脾腫大、唇甲紫黯,則加三棱10 g,莪術10 g,牡蠣10 g;若舌苔白膩、口渴,則加佩蘭10 g,滑石10 g,藿香10 g。水煎取汁,500 mL/劑,1劑/d,250 mL/次,早晚2次溫服。艾灸神闕穴:艾條點燃,于臍部神闕穴(距皮膚2~3 cm左右)進行溫和灸,2 h/次,1次/d。兩組均持續(xù)治療1個月。
1.4 療效評價[4]無效:腹水無明顯減少或加重,病情無明顯減輕或加重;好轉(zhuǎn):腹水消退>50%,無明顯壓痛、叩痛,主要癥狀有所減輕,脾腫大穩(wěn)定不變,肝功能指標改善幅度>50%;顯效:浮腫、腹水完全消退,肝功能指標復常,無壓痛、叩痛,主要癥狀全部消失,脾臟穩(wěn)定不變或縮??;總有效率=(顯效+好轉(zhuǎn))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②中醫(yī)證候積分,兩組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少尿、納差、腹脹、胸悶積分,0分表示無癥狀;1分表示輕度;2分表示中度;3分表示重度,積分越高,則可見癥狀越嚴重。③肝功能,兩組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總膽紅素(TBIL)、ALB、谷草轉(zhuǎn)氨酶(AST)、谷丙轉(zhuǎn)氨酶(ALT)水平。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總有效率69.70%比較,觀察組90.91%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1個月后,兩組少尿、納差、腹脹、胸悶積分較治療前顯著下降,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下降幅度較大(P<0.05)。見表2。
2.3 兩組肝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1個月后TBIL、ALB、AST、ALT水平較治療前顯著改善,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改善幅度較大(P<0.05)。見表3。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表3兩組肝功能比較
時間組別例數(shù)TBIL/μmol/LALB/g/LAST/U/LALT/U/L治療前對照組33 84.38±12.11 29.16±2.57150.39±27.06 170.48±30.19觀察組33 85.14±10.05 29.03±2.81152.31±28.17 173.52±32.26治療1個月后對照組33 45.92±7.01? 31.79±2.66?113.26±15.38? 97.35±10.27?觀察組33 38.23±6.39?# 35.62±3.04?# 47.22±12.21?# 45.13±6.64?#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償?shù)闹匾獦酥局?,具有病情兇險、易復發(fā)、死亡率高等特點,且相關資料表明,肝硬化腹水5年病死率高達70%左右。目前,臨床治療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于減輕臨床癥狀,控制病情進展,促進由失代償期向代償期轉(zhuǎn)化[5]。西醫(yī)在治療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時,主要是選擇護肝、擴容藥物治療,以保肝、利尿、補充白蛋白及改善微循環(huán)為治療原則,肝硬化腹水早期效果比較明顯,但長期西醫(yī)治療,會增加腎臟負擔,不利于患者的治療,甚至誘發(fā)肝性腦病[6]。本研究中選用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以及利尿劑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腹水的消退,促進肝功能恢復,改善微循環(huán)。但是治療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不是很滿意,各項指標改善不佳,部分患者仍然處在與疾病抗爭中。減輕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癥狀促進從失代償期向代償期快速轉(zhuǎn)變是治療第一關鍵也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中醫(yī)學理論認為,肝硬化腹水屬于“臌脹”“腹脹”“水臌”等疾病范疇,其基本病機與情志、飲食、脾肝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密切相關,可造成氣血水疏泄異常,導致病發(fā)。因此,中醫(yī)主張以消瘀清熱、化濕消飲、健脾益氣為基本治療原則。因此,本研究針對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采取健脾化臌湯聯(lián)合艾灸神闕穴治療,數(shù)據(jù)顯示,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少尿、納差、腹脹、胸悶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健脾化臌湯聯(lián)合艾灸神闕穴療效顯著,可明顯減輕臨床癥狀。健脾化臌湯藥方中白術、黨參、山藥、茯苓具有化濕消飲、健脾益氣之效;麥芽、神曲、焦山楂具有消食作用;連翹可清熱解毒;麻仁可緩下導滯;砂仁、厚樸具有理氣化氣之效;沉香具有利水、溫陽、化氣之效;丹參、赤藥、炙鱉甲、三七粉、炮山甲具有散瘀通絡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消瘀清熱、化濕消飲、健脾益氣之效[7]。神闕穴屬于中醫(yī)治療臌脹經(jīng)典穴位,屬任脈,在調(diào)節(jié)臟腑功能、經(jīng)絡氣血運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艾灸則具有扶正不斂邪、宣通氣血、溫暖經(jīng)絡之效[8]。健脾化臌湯聯(lián)合艾灸神闕穴可從不同病機出發(fā)發(fā)揮多靶點、多方位藥理作用,從而有助于增強療效,為顯著減輕臨床癥狀提供有利條件?,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健脾化臌湯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抗病毒作用;艾灸神闕穴具有調(diào)節(jié)臟腑功能,改善血液循環(huán)、機體新陳代謝,維持內(nèi)環(huán)境平衡等作用,兩者聯(lián)合則有助于調(diào)節(jié)、改善脾肝腎功能作用[9,10]。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TBIL、ALB、AST、ALT水平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應用健脾化臌湯聯(lián)合艾灸神闕穴治療療效顯著,可明顯減輕臨床癥狀,改善肝功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