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筆將
(上海匯谷巖土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上海市 201108)
基樁作為承擔建設工程(工業(yè)與民用建筑工程、橋梁工程等)上部荷載的主要構(gòu)件,其質(zhì)量直接影響到整體的安全和使用功能。
樁身承載力和完整性[1]檢測是檢驗樁身質(zhì)量是否達到設計要求的重要技術指標,目前檢測樁身承載力的主要檢測方法有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荷試驗[1]、高應變法[1]。檢測樁身完整性的主要方法有低應變法[1]、高應變法、聲波透射法[1]和其他輔助驗證方法(例如鉆芯法[1]、孔內(nèi)攝像法[2]、磁測井法[2]、開挖直接觀察法等)綜合判定。
上述檢測方法各自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同時又各自存在局部盲區(qū)。對于橋梁樁工程中樁數(shù)較少且單樁質(zhì)量要求高的特點,在實際運用中既要顧及工期時效和經(jīng)濟效益,也要達到較全面掌握樁身質(zhì)量情況的目的,有必要在施工前制定多種檢測手段綜合判定的方案,避免誤判或漏判。
低應變法具有儀器設備相較其他檢測方法小巧輕便、操作簡便快速的特點,適合大范圍、多數(shù)量快速檢測工作的需要。但遇樁側(cè)土阻及阻尼耦合等以及非不利缺陷(即不影響承載力和耐久性的缺陷)的樁身截面尺寸變化(如鉆孔灌注樁擴徑),會不同程度影響采集數(shù)據(jù)。另外存在有效檢測范圍,根據(jù)各地地基差異統(tǒng)計長徑比30~50、樁長30~50 m[1]不等。諸如前述影響因素易造成誤判或漏判。
聲波透射法通常用于樁長大于40 m、樁徑大于0.8 m的樁的檢測,可全樁身段檢測,但前提是與埋設的聲測管通順,遇堵管或儀器探頭被卡亦或嚴重管斜則將無法檢測。另外由于聲測管埋設于鋼筋籠內(nèi)側(cè),故對樁身截面以外區(qū)域探測敏感度降低,也會造成誤判或漏判。
鉆芯法通過可芯樣狀態(tài)和截取芯樣測試抗壓強度,直接了解樁身混凝土及澆筑效果。但由于樁身成樁施工中的垂直度與鉆機取芯時的垂直度之間的夾角,造成取芯過程中偏出樁身外,以至未能鉆取整根樁長芯樣的情況。另外,鉆頭取芯面積相對于樁截面面積仍然顯得不足,若樁身內(nèi)的缺陷只位于局部而存在于非整斷面處時,則往往取芯不一定取到缺陷處的混凝土,有“一斑窺豹”的局限性。
高應變在試驗場地要求、選擇試樁位置、測試時長等相對于靜載荷試驗更方便,即可通過勘察報告提供各土層參數(shù)計算出被檢樁的承載力,也可測得樁身的完整性。但在計算承載力時數(shù)值允許調(diào)整,故受計算人員經(jīng)驗及工程認知因素影響較多。另外因受高應變應力波長影響,對淺部的輕微缺陷敏感度有所降低,也會造成一定的誤判或漏判。
靜載荷試驗可直接測試到單樁承載力。其試驗裝置較大,安裝工藝及工序復雜,試驗周期較長,試樁位置對場地要求較多,且缺陷位于樁身深度難以判斷。
上海市某區(qū)城市河道整改工程涉及越河橋梁若干座。其中兩座橋梁參考城市支路設計,人機非混行,不設置梯道??拐鹪O防類別D類,主橋按照C類驗算,但不控制設計。主線橋主橋上部結(jié)構(gòu)采用預應力混凝土變截面連續(xù)梁,單箱單室斷面。主橋下部結(jié)構(gòu)主墩為矩形斷面,混凝土承臺下接樁基礎;邊墩為雙柱斷面,混凝土承臺,下接樁基礎。主線橋引橋上部結(jié)構(gòu)采用標準跨徑的預應力先張法大鉸縫空心板。主橋下部結(jié)構(gòu)橋墩為預應力蓋梁,矩形獨柱,混凝土承臺,下接鉆孔灌注樁或PHC樁[5]基礎;橋臺為輕型橋臺,下接鉆孔灌注樁基礎。鉆孔灌注樁采用C30水下混凝土,PHC樁為C80混凝土。
主橋主墩單樁荷載較大,靜載荷試驗推薦采用錨樁法[1]或堆錨聯(lián)合法[1]。主橋邊墩及引橋單樁荷載較小,推薦采用堆載法。主橋鉆孔灌注樁試樁均要求完成樁端壓漿后再進行靜載荷試驗,且聲測管[2]兼作壓漿管。
鑒于橋梁樁涉及單樁承載力高、每個橋墩下承臺設計布樁數(shù)量少、單樁樁身質(zhì)量要求高的特點,預防某一檢測條件不具備可操作要求出現(xiàn)的空缺,針對樁身完整性、承載力檢測成果覆蓋范圍及技術閉合的需求,并為設計提供工藝性依據(jù)以及以設計要求的原則編制檢測技術方案。本文受篇幅和主要觀點的限制,故僅選取針對該工程特點的部分,通用技術要求不做列舉。
為了解鉆孔灌注樁是否達到設計要求,指導成孔施工工藝,每個單位項目的鉆孔灌注樁的每種樁徑在施工前,應選擇代表性地質(zhì)區(qū)域進行第一例試成孔試驗(非工程樁),若不滿足需調(diào)整施工參數(shù)重做直至滿足為止,檢測完成后需立即回填。第一例試成孔檢測周期根據(jù)成樁周期、地質(zhì)條件、商業(yè)混凝土供應情況綜合確定,可檢測至孔壁明顯變形(孔徑指標低于設計要求)時或至少不低于24 h,檢測時間間隔為3 h。
若第一例試成孔試驗已滿足要求,則再在同樁徑的靜載荷試驗的錨樁(第一根工程樁)上進行第二例試成孔試驗。檢測周期不低于18 h(檢測期間若遇孔徑指標低于設計要求時,應終止檢測并立即開始掃孔、清孔,復檢達到設計要求后進而轉(zhuǎn)入下籠灌注作業(yè)),檢測時間間隔為3 h。試成孔在同一條件下不少于2孔(同時區(qū)分不同地質(zhì)、兼顧不同設計規(guī)格及施工班組)。第一例試成孔試驗檢測24 h(間隔時間為3 h)為9孔·次,第二例試成孔試驗檢測18 h(間隔時間為3 h)為7孔·次;共16孔,檢測128孔·次。
之后正式進入工程樁施工階段,對所有鉆孔灌注樁均需進行成孔質(zhì)量檢測。
3.3.1 聲波透射法檢測
對于樁長不小于45 m的鉆孔灌注樁采用聲波透射法檢測其完整性。在鋼筋籠下放時同步安裝聲測管,聲測管采用 ?50鋼管,聲測管的采購、驗收與安裝必須符合《混凝土灌注樁用鋼薄壁聲測管及使用要求》(JT/T 705—2007)中的相關要求,同時滿足壓漿管專用工業(yè)產(chǎn)品要求(聲測管兼作壓漿管使用),其壁厚不小于3.5 mm。聲測管具體要求如下:
(1)管身不得有破損,管內(nèi)不得有異物。
(2)接頭處具有足夠的水密性,在較高的靜水壓力下不漏漿。
(3)內(nèi)壁保持平整通暢,不應有焊渣、毛刺等凸出物,以免妨礙探頭的上下移動。
(4)聲測管應一直埋到樁底,聲測管底部應密封,以保證不漏漿造成管道不通暢為原則;如果受檢樁不是通長配筋,則在無鋼筋籠處的聲測管間應設加強箍,以保證聲測管的平行度。
(5)聲測管的上端應用螺紋蓋或木塞封口,以免落入異物,阻塞管道。
(6)檢測前將樁頂破至設計標高,再將伸出樁頂?shù)穆暅y管切割到統(tǒng)一標高,聲測管管口高出試樁樁頂500 mm,向管內(nèi)注滿清水。
(7)聲測管平面布置按設計要求,每樁不少于三管等分布置。
每根被檢樁完成聲波透射法檢測才可以進行樁底壓漿施工。鉆孔灌注樁樁身完整性檢測時,混凝土強度不應低于設計強度的70%,且不應低于15 MPa[1]。
當超聲波透射法檢測前出現(xiàn)堵管時,應采取如下措施:
(1)疏通聲測管。
(2)確實無法疏通后,對于樁長不大于45 m的樁,可以采用低應變法作為完整性補充檢測手段;其他樁則采用高應變法作為完整性補充檢測手段。
(3)對樁身完整性有疑問時,可視具體情況采用開挖驗證(淺部缺陷)、鉆孔取芯(中部及以淺全截面缺陷)、高應變(疑似樁底沉渣過厚等缺陷)等檢測手段進一步驗證。
3.3.2 低應變法檢測
對于所有樁長不大于45 m,同時樁徑不大于1.2 m的鉆孔灌注樁采用低應變法檢測樁身完整性;另外該工程所有PHC樁均不大于45 m,且樁徑均不大于0.6 m,故也采用低應變法檢測樁身完整性。
(1)灌注樁要求受檢樁樁頂標高在設計樁頂標高位置,且樁頭的材質(zhì)、截面尺寸與樁基本相同;受檢樁做好樁頭處理,鑿去樁上部疏松的混凝土,露出密實混凝土,并鑿平。在樁頂布置的測區(qū),即激振點和傳感器安裝處需要用便攜式砂輪機磨平?50 mm的平面,激振點布置在樁中心,測點沿樁中心呈均勻分布,距樁中心2/3樁半徑處[1],為免對信號產(chǎn)生干擾應避開鋼筋籠的主筋。測區(qū)示意如圖1所示。
圖1 鉆孔灌注樁低應變法測區(qū)示意圖
(2)PHC樁應保持端板的完整且全部暴露,并清理干凈無積水、無水泥土等雜物覆蓋;若截樁應采用專用截樁設備施工(截樁高按設計要求),并保持截樁斷面的平整且無積水。作為測區(qū)的激振點和傳感器安裝位置呈90°方向,并位于1/2壁厚處[1]。測區(qū)示意如圖2所示。
圖2 PHC樁低應變法測區(qū)示意圖
單樁承載力采用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荷試驗和高應變法(即動、靜對比)聯(lián)合驗收,地面橋采用高應變法進行單樁承載力驗收。
3.4.1 靜載荷檢測數(shù)量
主橋邊墩?1.0 m鉆孔灌注樁為2根,引橋?0.8 m鉆孔灌注樁為4根,中墩因不滿足試驗場地條件將采用高應變。
(1)靜載荷反力裝置根據(jù)試樁場地具體情況,可采用堆載法或錨樁法(通用方法不再列舉)。
(2)因試驗時樁頂荷載承載量最大,故所有灌注樁靜載試樁均需要制作樁帽[2],防止樁頂試驗過程中破損,造成返工影響工期。具體如下:
a.先鑿除樁頂?shù)蛷姸然炷粱蚋{,且至少鑿至樁身澆筑停止面以下50 cm處。
b.接長主筋至樁頂保護層下,保護層厚度50 mm,在近樁頂部位設置加強鋼筋網(wǎng)片(見圖3)。
圖3 靜載荷試驗試樁樁帽制作示意圖
3.4.2 高應變檢測數(shù)量
當聯(lián)合驗收時,高應變法檢測抽檢數(shù)量不少于相應規(guī)格樁基總數(shù)的3%,且不少于5根;當采用高應變法進行單樁承載力獨立驗收時,抽檢數(shù)量不少于相應規(guī)格樁基總數(shù)的5%,且不少于5根。
3.4.3 單樁承載力檢測間隔時間
進行單樁承載力檢測時,樁基施工結(jié)束到進行試驗的間隔時間應滿足樁身混凝土及樁端水泥漿的養(yǎng)護所需要的時間及樁周土體強度恢復所需要的時間。
3.4.4 高應變試驗要求
(1)高應變用于承載力驗收檢測及完整性檢測,被測樁均需單獨開挖試驗坑(見圖4)。
圖4 高應變試驗樁開挖坑示意圖(單位:mm)
(2)因安裝傳感器必須緊貼樁身,故開挖后需清除安裝傳感器高度(1.5~2.0倍樁徑范圍內(nèi))雜物,鉆孔灌注樁鑿出作業(yè)時應采用沖擊力較小的施工方法避免損壞樁身,PHC樁試樁樁頂無須加固。
(3)鉆孔灌注樁在樁身混凝土澆筑終凝后需立即開始試樁樁帽[2]制作(見圖5)。
圖5 高應變樁帽制作示意圖(單位:mm)
(4)當樁長大于45 m且聲測管不能疏通致使聲波透射法無法進行檢測時,采用高應變法確定單樁樁身結(jié)構(gòu)完整性。
(1)開挖驗證。對于疑似淺部缺陷并具備開挖條件時,開挖后將樁側(cè)的淤泥、污物洗凈,可使用手摸、工具戳鏟等,檢查是否有夾泥或低強度物體或斷樁裂縫等缺陷,若存在缺陷清除至堅實混凝土面,直接觀測測量缺陷尺寸,并留視頻或影像資料記錄,以作為該樁完整性判定的依據(jù)使用。
(2)鉆芯法。灌注樁在低應變法、高應變法、聲波透射法檢測中出現(xiàn)疑似中淺部缺陷時,為樁身完整性進行綜合評價,采用鉆孔抽芯法補充檢測。取芯具體技術為通用方法不再列舉。
(3)孔內(nèi)攝像法。由于PHC樁具有樁孔可作為通道,調(diào)查樁孔內(nèi)缺陷位置、缺陷程度及缺陷性質(zhì),以實現(xiàn)對該樁進行綜合評價。若樁孔內(nèi)有堵塞物,需將堵塞物清除至疑似缺陷以下的接樁處。孔內(nèi)攝像法具體技術為通用方法不再列舉。
(4)高應變法。對于被檢樁疑似缺陷位于樁身深部,無法采用鉆孔取芯法或孔內(nèi)攝像法時,將通過高應變法對該樁進行綜合評價。
成孔檢測分別采用三種設備測量。成孔儀數(shù)字測井探頭測量所得孔徑、孔深,專用測斜儀測量成孔垂直度,水文測錘測量孔內(nèi)成渣厚度。
(1)試成孔為施工工藝做指導依據(jù),單獨成孔不做工程樁使用,共有2孔,每孔每間隔3 h測量一次,24 h內(nèi)共測量9次。
a.S1#孔設計孔深67.52 m,設計孔徑1 m。第一次測量各參數(shù)均合格,第二至第九次測量成渣厚度均大于10 cm,第二至第九次測量實測孔深均小于設計孔深,第七至第九次實測孔徑最小直徑小于1 m。
b.S2#孔設計孔深42 m,設計孔徑0.8 m。第一次測量各參數(shù)均合格,第二至第九次測量成渣厚度均大于10 cm,第五至第九次測量實測孔深均小于設計孔深,第六至第九次實測孔徑最小直徑小于0.8 m。
該兩孔經(jīng)過重新掃孔清孔后復測,各參數(shù)均滿足設計和檢測要求。從實測數(shù)據(jù)中得出12 h內(nèi)孔壁穩(wěn)定性良好,沉渣結(jié)果反映出需要盡量縮短清孔與澆筑混凝土的間隔時間。
(2)工程樁試成孔施工做指導依據(jù),成孔做工程樁使用,共有2孔,每孔每間隔3 h測量一次,18 h內(nèi)共測量7次。
a.14-4#樁孔設計孔深67.03 m,設計孔徑1 m。第一次測量各參數(shù)均合格,第二至第七次測量成渣厚度均大于10 cm,第三至第七次測量實測孔深均小于設計孔深,第七次實測孔徑最小直徑小于1 m。
b.3-3#樁孔設計孔深40.24 m,設計孔徑0.8 m。第一次測量各參數(shù)均合格,第二至第七次測量成渣厚度均大于10 cm,第六至第七次測量實測孔深均小于設計孔深,第七次實測孔徑最小直徑小于0.8 m。
該兩孔經(jīng)過重新掃孔清孔后復測,各參數(shù)均滿足設計和檢測要求。從實測數(shù)據(jù)中得出15 h內(nèi)孔壁穩(wěn)定性良好,沉渣結(jié)果反映出需要盡量縮短清孔與澆筑混凝土的間隔時間。
(3)成孔檢測小結(jié)。經(jīng)過試成孔和工程樁試成孔測試,對該工程地質(zhì)條件下成孔施工有指導性意義,為工程樁施工起到了重要的幫助。
該工程鉆孔灌注樁樁身完整性采用聲波透射法、高應變法、低應變法,其中聲波透射法檢測共148根。初測結(jié)果為Ⅰ類樁138根,占93.2%;Ⅱ類樁8根,占5.4%;Ⅲ類樁2根,占1.4%;無Ⅳ類樁。之后針對2根初測為Ⅲ類樁的樁端進行注漿加固后的高應變法補充檢測,結(jié)合超聲波檢測結(jié)果,對樁身完整性綜合分析判定均為Ⅰ類樁,單樁承載力均滿足設計要求。
(1)聲波透射法初測Ⅲ類樁情況。12-4#樁設計樁徑 ?0.8 m,有效樁長34.0 m,樁身強度C30,布置三根聲測管,檢測三個剖面,31.0~34.0 m明顯缺陷;16-2#樁(動、靜對比試樁)設計樁徑?1 m,有效樁長50 m,樁身強度C30,布置三根聲測管,檢測三個剖面,49.0~51.5 m明顯缺陷。聲波透射法成果曲線如圖6~圖8所示。
圖6 12-4#樁聲學參數(shù)曲線圖
圖7 16-2#樁聲學參數(shù)曲線圖
圖8 12-4#樁高應變成果曲線
12-4#樁經(jīng)樁底注漿后進行高應變法檢測,實測貫入度2.55 mm,擬合系數(shù)為3.10,樁身完整性為合格(Ⅰ類);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3 828 kN,滿足設計3 230 kN要求。16-2#樁為動、靜對比試樁,經(jīng)樁底注漿后分別進行靜載荷、高應變法檢測,其結(jié)果在下一節(jié)詳細說明。
(2)聲波透射法檢測小結(jié)。該工程通過聲波透射法、高應變法、低應變法綜合檢測手段,多方面檢測方法覆蓋了各自為戰(zhàn)的盲區(qū),準確掌握了樁身質(zhì)量,有效避免了漏判或誤判。
通過單樁豎向靜載荷抗壓試驗和高應變法的動、靜對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能夠充分體現(xiàn)試樁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列舉兩根試樁的實施情況,設計參數(shù)及檢測參數(shù)見表1,試驗、測試成果對比見表2,靜載荷試驗曲線及高應變分析圖對比見表3。
表1 設計及檢測參數(shù)表
表2 單樁靜載荷試驗和高應變法的動、靜對比成果表
單樁承載力檢測小結(jié):該工程通過靜載荷試驗、高應變法綜合檢測手段,利用了高應變周期短、可同時測得承載力和完整性的特點,又結(jié)合了靜載荷試驗對試樁承載力直接且準確的優(yōu)勢,準確地掌握了該工程樁身的承載力情況。
表3 靜載荷試驗曲線及高應變分析圖對比表
該工程采用低應變法檢測均為非機動車道坡道與人行道梯道下的PHC樁,以及河道護堤樁(均為單節(jié)樁),整個檢測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不合格樁,故未涉及鉆孔抽芯法或孔內(nèi)攝像法等補充檢測,不再列舉實例。
低應變反射波法具有儀器設備相較其他檢測方法小巧輕便、操作簡便快速的特點,適合大范圍、多數(shù)量快速檢測工作的需要。低應變反射波法檢測建立理論的一維波動方程模型,通過計算單位截面樁身材料力學阻抗[5]變化得出,阻抗理論計算方程為Z=EA/c(即樁身材料力學阻抗=樁身材料彈性模量×樁身橫截面面積÷樁身縱向應力波的傳播速度)[5]。
對樁身完整性只能定性,對于橫截面面積較為一致的預制類樁比較符合該模型,但是遇樁土耦合作用下往往會影響到曲線。另外鉆孔灌注樁由于受地質(zhì)土層變化、鉆孔方法、施工機具、施工操作等因素影響,通常會出現(xiàn)樁身截面變化的情況,有時截面變化非常大,這種缺陷未影響到樁的承載力和耐久性,屬于非不利缺陷。
筆者在《預應力管樁多種檢測方法判定樁身完整性》以及《多種檢測及驗證方法判定灌注樁樁身完整性》兩篇論文中有詳細的實例分析。在工程實際運用中采用該方法檢測時,作為檢測人員需要仔細研究數(shù)據(jù)并及時分析原因,必要時需采取多種檢測手段及驗證方法輔助判別,在特殊地質(zhì)條件下的項目需特別注意。對于預應力管樁、預應力空心方樁、預應力混凝土異形預制樁等具有樁孔的特點,利用樁孔進行孔內(nèi)攝像法也可作為樁身完整性判定的依據(jù)之一。綜上所述,若所測曲線有疑問,且與地質(zhì)資料、施工資料不能解釋成因時,切勿僅僅依靠低應變反射波法的成果進行判定,避免誤判或漏判。
編制方案時充分分析該工程的技術特點,針對實際特點,在顧及工期時效和經(jīng)濟效益的同時,較全面掌握樁身質(zhì)量情況的目標為出發(fā)點,編制適合該工程的基樁檢測方案。從實施效果分析,該方案檢測覆蓋范圍以及技術邏輯閉合均達到預期目的,為工程質(zhì)量的評定起到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