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神
(福建省周寧國有林場,福建 寧德 355400)
造林整地是杉木造林廣泛應用的一項栽培技術,而不同的整地方式對杉木生長有很大影響。整地可人工改良土壤結構,為種子發(fā)芽及幼苗快速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1]。周寧縣位于福建省東北山區(qū),海撥高,空氣中水分含量較大,大多數(shù)是陡峭山地,立地條件III類,因此造林前整地是提高林木成活率的一個重要措施。
造林試驗地位于福建省周寧國有林場柿洋工區(qū),北緯27°02′38.31″,東經(jīng)119°20′22.05″,海拔770~850 m,屬中山地帶。該地天氣為中亞熱帶季風,降雨量大,冬天時間長,夏天短,一年降水量可達到2 069 mm,年均氣溫為14.6℃,坡度15°~26°,氣候條件適宜杉木生長。土層厚度在39~58 cm,為山地黃紅壤,有機殘落物層厚3~6 cm。山地林木多為針葉林,闊葉林少,有女貞、木荷等;林下灌木多為石楠、杜鵑等[2-3]。
本試驗包括挖穴、方塊、水平帶狀和全面翻墾整地4種方法[4]。每種處理設4個小區(qū),自由組合成例。每個小區(qū)造林面積在0.067 hm2以上,全部造林地面積約1.3 hm2。用隔離帶將各種處理設置的小區(qū)分開。整地規(guī)格:挖坑30 cm×30 cm,深20 cm;塊狀60 cm×60 cm,深30 cm;水平帶狀順著高山等高線水平布設,寬度90 cm,挖坑造林后回填表土;全面翻墾土地整理,翻墾深度30~35 cm,挖坑后填筑表土。選一年實生苗,平均苗高32 cm,種植密度220株/667 m2。植樹造林后,所有的土地都要進行3年的全面翻墾,且土地要及時培育和管理。
2018年3月對試驗區(qū)林木和土壤情況進行調(diào)查。
不同整地方式用工量的調(diào)查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整地方式用工量
表1表明,水平條狀整地用工量中等為7個工,挖穴與塊狀整地最少為2個工和4個工,全面翻墾用工最大為13個工。水平條狀整地在整地效果方面比挖穴與塊狀都好,不比全面翻墾差,比全面翻墾用工少,最為經(jīng)濟實惠。
不同整地方式處理林木生長情況的調(diào)查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各種整地處理林木生長情況
由表2結果可知,不同造林整地方式對林木生長具有重要影響。水平帶狀土地整理對林分生長量影響最大,其次是全面翻墾整地,方塊和挖穴整地林木生長差。前期帶狀整地樹生長較大,第三年樹高生長速度快于其他3種處理。這種情況源于:帶狀土地整理為森林根系的生長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樹木根系數(shù)量大,根系吸收水分養(yǎng)分范圍大,枝葉數(shù)量多,光合作用面積大,有機質(zhì)的同化和積累也大于其他土地整理處理,因此實施水平帶狀土地整理有利于樹木的早期快速生長,加速了森林的郁閉。表3為不同整地方式處理林木樹高生長量分析表。
表4 不同整地方式對土壤營養(yǎng)性狀的影響
表3 林木樹高生長量分析表
表3顯示,4種不同土地整理引起的樹高生長差別明顯。水平帶狀整地和全面翻墾整地對樹木生長的促進作用顯著高于塊狀和挖穴整地;水平帶狀整地和挖穴整地在樹高生長上存在較大差異;水平帶狀土地整理與全面翻墾土地整理在樹高生長上沒有顯著差異,而間或差異也是由于外部原因或條件對植物的影響所致。需要說明的是,不同土地整理處理造成胸徑生長的平均差異與樹高生長分析結果基本一致,這里不再贅述。
不同整地方式對土壤營養(yǎng)性狀的影響的調(diào)查結果,如表4所示。
結果表明,經(jīng)過3年的造林試驗,不同的整地方式對土壤改良作用不同,水平帶狀和全面翻墾有利于松散土壤和改善土壤結構,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特別是水平帶狀土地整理,保水、保土、保肥效果較強,有機質(zhì)含量和土壤持水能力充足。森林土壤中重要營養(yǎng)元素含量與自然剖面土壤相似。塊狀和挖穴整地造林由于雨水對表土的嚴重沖刷,土壤中各種主要營養(yǎng)元素的含量嚴重流失。
通過對山區(qū)杉木造林4種土地整理方法的人工消耗、生長效應和土壤改良效果等進行綜合分析比較發(fā)現(xiàn),水平帶狀、全面翻墾整地樹種生長較大,土壤改良效果更好。但是,水平帶狀土地利用面積比全面翻墾面積少一半,整地工作量比全面翻墾整地少,一般適用于福建省高山地區(qū)杉木造林;全面翻墾整地對林分生長和土壤改良效果不如水平帶整地效果好,除非林地需要與林糧間作,否則采用全面翻墾是不經(jīng)濟的;雖然塊狀和挖穴土地整理較少,但樹木生長和土壤改良效果不佳,過于粗放,且會增加幼林撫育用工。因此,福建省山區(qū)杉木人工林造林應提倡水平帶狀土地整理,并逐步取代塊狀和挖穴開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