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inkstone網(wǎng)站8月20日文章,原題:北京市最后的“鬼市” 北京的大柳樹市場在每周二夜幕降臨時開始,到第二天黎明前結(jié)束。由于僅夜間開放,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鬼市”。該市場的攤位出售古董、玉石和家用器皿等(如圖)。以前北京曾有多個“鬼市”,如今這里已成僅存的一個。
香港《南華早報》8月19日文章,原題:北京最后的“鬼市”可能只是前身的一個影子,但攤販們?nèi)跃穸稊\從晚清起,“鬼市”就成為北京的流行傳統(tǒng),當(dāng)時的動蕩時局令許多皇室成員需要把寶貴古董變現(xiàn)。為避免大白天出售傳家寶的尷尬,此類市場夜間開市且要求買家自帶燈具。這種市場受到希望以低價淘到寶貝的北京人的歡迎。
“逛這市場有規(guī)矩”,已從業(yè)近20年、在大柳樹鬼市出售玉石十多年的王貴山(音)說,“你只能看商品,不能看賣家,不能用手電照人。”
從晚9時一直到黎明,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大柳樹市場聚集,許多人帶著手提箱或大包、頭戴礦工燈或拿著手電筒。當(dāng)某件商品引起注意時,他們就會拿到手里翻來覆去靠近燈光查看。之后,買賣雙方開始討價還價。
時代變化已為“鬼市”帶來一些新事物,除了珠寶、畫作、家具和古董,如今還有上世紀(jì)70年代的流行歌曲磁帶、二手書等。但一有空就來逛逛的附近居民楊?。ㄒ簦┱f,這個市場已不像以前那樣令人興奮,“實”的東西少了。許多賣家不再來了,而更愿意在網(wǎng)上賣貨,“如今這里更像是兜售大路貨的跳蚤市場”。
王說2007至2008年,他每天最多能掙5萬元。如今要碰運氣。他剛賣出去一塊20多萬元的玉石,但大部分時間只能枯坐一夜空手而歸,“不知道錢都去哪兒了,或許流向樓市了?”他談到另一著名“鬼市”潘家園的衰落。一些前攤主已轉(zhuǎn)向更新的市場——社交媒體平臺。王對這些新事物頗為不屑,只是,他也開始在微信等平臺上打廣告。
并非所有人都舍棄傳統(tǒng)“鬼市”。一些古董“獵人”仍遠道而來。王覺得“鬼市”傳統(tǒng)會被保留下,“希望政府為老百姓留個能玩的地兒。”▲
(作者PhoebeZhang,崔曉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