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學者王笛覺得最近這段日子,自己有點分身乏術。
演講、對談,一場接一場。因為他的作品《袍哥:1940年代川西鄉(xiāng)村的暴力與秩序》(下文簡稱《袍哥》)獲得了多家機構頒發(fā)的年度非虛構類作品桂冠。寫出了一部“爆款”書,這是王笛始料未及的。
學術生涯中,王笛獲過不少獎項。2005年,他憑借《街頭文化》獲得美國城市史研究學會最佳著作獎;這本《袍哥》,之前也給他帶來了中國留美歷史學會(CHUS)和中國會黨史學會最佳學術成果獎等眾多榮譽。特別是獲得首屆呂梁文學獎非虛構類作品獎,和莫言、梁曉聲等文學大家同臺領獎,其意義不同,他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感慨道:“我真是沒想到。因為它不是歷史學界評的,而是文學界給我的?!?/p>
求學、任教,王笛離開故鄉(xiāng)成都多年,早已是他鄉(xiāng)異客,鄉(xiāng)音卻像個深藏的影子,時不時還能跳出來,發(fā)問時一句拖長的“噻——”、川話里特有的“街娃兒”……仿佛在平淡的敘述中加了點花椒、辣子,那些厚重的歷史和思考,帶著溫度與味道,撲面而來。
王笛從小就是一個坐得住的人,喜歡繪畫和讀書。他的母親從事美術工作。受母親影響,王笛從小立志當畫家。讀書則是受父親影響,“還記得最早讀的一本書是父親給我的——高玉寶的《我要讀書》”。父親單位有一座小小的圖書館,十年動亂的時候,書打成捆堆在一間大屋里。王笛記得很小的時候,他就翻窗進去偷書看。
2019年5月,王笛在北京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本刊記者 侯欣穎 / 攝)
1941年,美國記者拍攝的成都郊區(qū)龍泉驛的茶館。
美國記者1941年拍攝的成都龍泉驛鄉(xiāng)場首領,據(jù)說是一個袍哥大爺。王笛2017年拍攝的成都大慈寺。
小時候讀書沒有目的,無非打發(fā)時光,但文人的素養(yǎng),就是在那時起一點點沁入的。1974年,王笛高中畢業(yè),正趕上上山下鄉(xiāng),王笛的哥哥早就去了云南建設兵團,王笛也離開成都,去了四川眉山。沒多久,父親單位解決了一個名額,把他叫回來,安排在成都鐵路局基建分區(qū)的磚瓦廠工作。
在磚瓦廠的大型環(huán)形輪窯里,王笛磨煉了整整一年。窯火不滅,溫度很高,人出來的時候,汗和灰都混在一起,像個黑人,只能看見眼睛在轉。沉悶的生活中,王笛一有空就練習畫畫,憑這個特長進入工會,畫宣傳畫、刷大標語。
1977年,高考恢復。當時的王笛在鐵路局工會端著“鐵飯碗”。他準備了高考,但是父母勸他再等兩年就可以帶薪學習了,所以就沒有報名。高考那天去上海出差,一看別人興致勃勃進考場,他立刻后悔了,有種被時代拋棄的感覺。第二年,他怕在父母的勸說下又改變主意,瞞著家人偷偷復習,參加完高考后才告訴他們。
學歷史純屬誤打誤撞。他怕自己美術水平不夠高,考不上美院,就想報中文系,以后搞美術評論之類的。結果一考完,歷史成績在全省名列前茅,幾乎滿分。那時先出成績再報志愿,為求穩(wěn)妥,王笛報了四川大學歷史系。
川大歷史系以基礎扎實出名。老一輩學者有徐中舒、繆鉞等,其中一位是隗瀛濤教授。他是中國第一個地方史博士點的開創(chuàng)者,對辛亥革命與保路運動非常有研究。王笛讀大三時,隗老師講中國近代史,口才好,有激情,讓王笛一下子迷上了中國近代史。他請隗老師指導自己的畢業(yè)論文,后來又讀了隗老師的研究生,從此邁入歷史研究的門檻。
王笛的第一本研究著作,叫《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游區(qū)域社會研究,(1644—1911)》(下文簡稱《跨出封閉的世界》)。如今談起它,哪怕在公眾場合,他也毫不諱言:“非??菰锇。阋撬恢X的話,去看看它,絕對管用。”
寫書時,王笛已留校任教。當時國內正流行以社會科學的方法進行史學研究。學術雜志上,學者們討論得熱火朝天。王笛沒發(fā)表任何意見,而是以實際行動說話。
早在做碩士論文時,他曾研究辛亥革命前10年中國經濟的變化,很宏觀的一個題目,他卻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注意到地方的問題,開始思考改良和革命到底是怎樣在地方層次上進行的。當學界討論什么是社會史時,他看了不少社會學、統(tǒng)計學、心理學、政治學方面的書籍,扎扎實實地研究長江上游區(qū)域社會,動筆寫作?!犊绯龇忾]的世界》那本書里用了大量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圖表,后來多次再版,被學界視為具有開創(chuàng)性、突破性的中國社會史研究經典之作。
書寫完之后,王笛卻有“江郎才盡”的感覺。他對新的歷史研究方法有好奇,也有困惑,苦惱了許久,最終決定出國留學,繼續(xù)求索。
1991年,王笛初到美國。剛開始簡直是日日煎熬。出國前,他僅上過一個學期的英語培訓,讀起英文來都不利索,更別提聽、說和寫了。東西方之間的學術思維轉換,更是如同在跨越鴻溝。
轉變過程非常長,不斷聽課、閱讀,每周幾本書,參加研究生的討論課。整整5年,他沒有發(fā)表過任何東西,在國內史學圈里就像消失了一樣。
厚積,然后薄發(fā)。王笛的導師是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羅威廉,以研究中國城市史知名。他參加過越南戰(zhàn)爭,還曾在紐約當過建筑工人,是西方新一代漢學家里的傳奇人物。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羅威廉就對中國內陸城市有濃厚的興趣。他最終選擇了漢口,代表作是《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yè)和社會(1796—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