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公元997年,農(nóng)歷三月廿九,宋太宗駕崩。
據(jù)太宗遺命,應(yīng)讓第三個兒子趙元侃繼承大統(tǒng)。但皇后李氏不這樣想,她堅持“立儲必立長”的原則,希望第一個兒子趙元佐能當皇帝。
實際上,趙元佐也好,趙元侃也罷,都不是李皇后的親生兒子,而是宋太宗另一個嬪妃李賢妃所生。不過,李賢妃34歲病逝,第二年李皇后入門,成了一堆孩子的后媽。李皇后自己也生過一個兒子,但不幸夭折,此后再沒有生養(yǎng)皇子。
李皇后很年輕,嫁給宋太宗時才19歲,當時太宗的大兒子趙元佐已經(jīng)14歲,二兒子趙元僖13歲,三兒子趙元侃11歲。三個兒子當中,她最喜歡趙元佐,因為他性情寬厚,人品正直,會替別人著想。遺憾的是,趙元佐太寬厚、太正直了,反而害了自己。
我們知道,宋朝前兩個皇帝走的是“兄終弟及”路子,宋太祖不明不白地暴斃,弟弟宋太宗接了班。按照這個路子,太宗百年以后,得讓更小的弟弟魏王趙廷美接班。兄弟之間傳完了,再把皇位傳回到宋太祖的兒子手里。
但宋太宗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不想傳給弟弟,更不想傳給侄子。可這違背了他親手奠定的“兄終弟及”的傳統(tǒng)。所以,他干脆來一個釜底抽薪,在自己活著的時候,把弟弟趙廷美搞死,把侄子們也搞死。
過程很血腥,結(jié)果很順利。最終,弟弟死了,侄子們也死了,宋太宗安心了,以為將來可以把皇位傳給兒子,兒子再傳給孫子,子孫相續(xù),萬世一系。沒料到,他皇位的第一繼承人——大兒子趙元佐,看到父親血腥兇殘的一面之后,竟然瘋了。
叔父趙廷美被流放湖北時,趙元佐替叔父鳴不平。堂兄趙德昭(宋太祖的二兒子)被逼得拔劍自刎時,他又替堂兄難過不已。他請求父親高抬貴手,均遭拒絕。
981年,宋太祖最后一個兒子趙德芳22歲,暴卒,極可能是被宋太宗下毒害死。984年,趙廷美在流放途中突然吐血而死,年僅37歲。趙元佐眼見堂兄、叔父一個接一個死去,殺人兇手卻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內(nèi)心備受煎熬,精神逐漸分裂。有時候,他會因為一點點小事,拔刀劈砍手下人。有時候,他把自己鎖在內(nèi)室,不吃不喝,不跟任何人交談。還有一回,他喝到爛醉,縱火焚燒宮殿,好像是要把皇宮深處隱藏的血腥和罪惡燒成灰燼。宋太宗大怒,將他貶為庶人,剝奪了他繼承大統(tǒng)的資格。
長子瘋了,太子的人選只能是次子或者三子。在元佐發(fā)瘋的時候,次子趙元僖被晉封王爵,加官中書令,出任開封府尹,成為實際上的皇位繼承人。
趙元僖為人沉默寡言,政事上倒是處理得不錯,當開封府尹管理京師5年,沒有出過任何錯??上w弱多病,27歲就病逝了。宋太宗悲痛又無奈,只能把三兒子定為繼承人。三兒子本名趙德昌,后來改名趙元侃,再后來又改叫趙恒,即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
前面說過,李皇后是后媽,跟宋太宗意見不一,偏向于讓趙元佐當皇儲。宋太宗在世時,她拗不過皇帝,只能暗著來,讓太監(jiān)聯(lián)絡(luò)朝中親信大臣,偷偷給趙元侃使絆子,想讓他失去宋太宗的歡心,為趙元佐重奪儲位創(chuàng)造機會。
朝中大臣分為兩派,一派以宰相寇準為首,擁護趙元侃;另一派以中書舍人胡旦為首,包括大內(nèi)總管王繼恩等,擁護趙元佐。
寇準實際上是建議趙元侃當皇儲的第一個大臣。宋太宗曾經(jīng)問他:“朕這幾個兒子,老大瘋,老二病,老三、老四年齡小,將來傳位給誰呢?”寇準答道:“陛下為天下?lián)窬\及婦人、中官,不可也。謀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lián)袼愿碧煜峦?。”(《宋史·寇準傳》?/p>
這段話聽起來四六不靠,實際上很有玄機:“婦人”指的是后宮首領(lǐng)李皇后,“中官”指的是大內(nèi)總管王繼恩,“近臣”指的就是中書舍人胡旦。
李皇后是北宋開國大將李處耘的女兒。在立儲問題上,她希望太宗長子趙元佐即位。宰相寇準、呂端等人卻支持三子趙元侃。
李皇后和寇準、呂端的較量,是皇后與宰相之間的較量,在宋朝歷史上,像這樣的較量后來發(fā)生過很多次。有時宰相失敗,有時皇后失敗。宰相失敗,輕則罷相,重則罷官;皇后失敗,遭殃的還會有其親戚和親信。
胡旦是狀元出身,嫌升官太慢,投靠在李皇后麾下。當時的情況是,晚上李皇后給皇上吹枕邊風,說趙元佐瘋病已好,堪當大任;白天胡旦在宋太宗身邊敲邊鼓,說趙元侃收買人心,不夠忠心。胡旦的同年進士馮拯、趙昌言、李昌齡也大力幫忙,通過太監(jiān)王繼恩向李皇后投誠,愿意賠上身家性命,共保大皇子榮登大寶。宋太宗知道這些,所以寇準沒有明講,意思卻很清楚:陛下,您千萬別聽李皇后、王繼恩和胡旦他們的,千萬別讓趙元佐接班??!
寇準挺趙元侃,他們兩人有親戚關(guān)系嗎?沒有。有師門之誼嗎?也沒有。他之所以擁護趙元侃,完全是出于公心。他認為宋太宗的兒子當中,只有趙元侃能力出眾,并且胸有城府,喜怒不形于色,符合當皇帝的標準。比較起來,趙元佐太差勁,才受一點點刺激,就發(fā)瘋了,偌大的江山社稷怎么能交給這樣的軟蛋呢?
于是,寇準正大光明地擁護趙元侃,幫助他開展工作,又是賑災,又是治河,又是調(diào)兵防御邊患,搞得有聲有色。但寇準性子過激,秉性剛烈,對上對下都缺乏心機,批評下屬不留情面,跟宋太宗爭辯起來也是慷慨激昂。有些大臣本來擁護趙元侃,但因為被寇準罵得狗血淋頭,一怒之下干脆投向李皇后的陣營。胡旦的同年馮拯就是這樣的例證。
馮拯文采了得,人品低下,被寇準斥責之后,就羅織證據(jù),意欲報復。他聯(lián)絡(luò)了許多反對寇準的官員,集體向宋太宗上表,說寇準專權(quán)跋扈,結(jié)黨營私,百官只知有寇準,不知有陛下。宋太宗本就猜忌心重,怎能容得下如此“專權(quán)”的相臣,當即把寇準趕出朝廷。
寇準一去,趙元侃沒了靠山,李皇后一派都很開心,以為趙元佐復位有望。沒想到的是,趙元佐依然不給力,絲毫沒有跟弟弟競爭的欲望,寧可當平頭百姓,也不愿意再見到血淋淋的宮斗。
而接替寇準職務(wù)的呂端,成為擁護趙元侃一派的新首腦。
毛澤東引用過一副古代對聯(lián):“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這個呂端無論為人處世,還是處理政務(wù),都不給政敵留下把柄,確實比寇準厲害得多。他知道宋太宗的身體越來越差,李皇后的勢力越來越大,而大太監(jiān)總管王繼恩戰(zhàn)功赫赫,在軍中極有威望,一旦宋太宗晏駕歸西,李皇后和王繼恩聯(lián)手發(fā)難,局勢必然無法挽回。所以呂端步步為營,不顯山不露水地撤掉王繼恩當年指揮過的戰(zhàn)將,換掉李皇后經(jīng)常聯(lián)絡(luò)的文臣,還在宮里安插了許多跟王繼恩有私仇的太監(jiān)和宮女。
宋太宗駕崩那天,李皇后緊急召見趙元佐和親信大臣入宮,王繼恩則想出宮調(diào)動禁軍,結(jié)果呢?早有準備的呂端將王繼恩誘騙到一個小房間里軟禁起來,然后不慌不忙地帶著欽定皇儲趙元侃入宮。李皇后沒有等來趙元佐,沒有等來胡旦等朝中支持者,也沒有等到王繼恩率領(lǐng)的大隊人馬,知道大勢已去,只能乖乖地和呂端一起宣布遺詔,眼看著她一直不喜歡的趙元侃當了皇帝。
李皇后和寇準、呂端的較量,是皇后與宰相之間的較量,過程各有勝負,最終是宰相贏了。在宋朝歷史上,像這樣的較量后來發(fā)生過很多次。有時宰相失敗,有時皇后失敗。宰相失敗,輕則罷相,重則罷官;皇后失敗,遭殃的還會有其親戚和親信。
李皇后是北宋開國大將李處耘的女兒。她哥哥李繼隆是一員猛將,既能打硬仗,又很得民心,是外戚當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的是,李皇后斗敗之后,呂端和新即位的宋真宗都怕外戚作亂,收回了李繼隆的兵權(quán),任其閑散多年。后來遼軍大舉入侵,宋軍抵擋不住,宋真宗不得不讓李繼隆出山。李繼隆作為前線總指揮,跟遼軍打了個平手,然后宋遼簽下澶淵之盟,換來兩國百余年和平。
至于李皇后,據(jù)史籍記載,宋真宗對她還是很孝敬的,專門為其建造了一座萬安宮。她生病時,真宗不但親手調(diào)劑藥餌,還屢次下詔懸賞民間名醫(yī)。公元1004年,李氏死于萬安宮,終年44歲。
李皇后
生于960年, 卒于1004年。宋太宗的皇后,19歲入宮,24歲封后,曾生育過皇子,不幸夭折。對宋太宗的其他嬪妃和兒子寬厚以待。謚號“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