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驕
1928年5月1日,武漢街頭,33歲的向警予面對敵人冰冷的槍口,向著沿街的群眾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從容就義。今天,在新中國即將迎來70歲生日的時刻,漫步溆浦警予廣場,人們沐浴夏日朝陽,唱著歌,跳著舞,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時空交會,場景交錯,我們緬懷英烈更可以告慰英烈的是:今日之家國,已如你所愿。
(一)
溆水,沅江支流。一條原本簡單的河,因屈原的行吟,便有了遺世獨立的品格和綿綿不絕的詩意。
1910年初秋的一個早晨,一位如花少女從溆水邊向家碼頭登船,第一次踏上離家求學之路……如果山河有情,日夜流淌的溆水河,一定還銘記著“九九”青春的容顏,那份甜美、自信、堅毅、昂揚,迎著河風,漾進水波,流向遠方……
昔日繁華的向家碼頭早已不在。只有向家老宅,歷經百余年風云變幻,仍屹立在溆水邊,讓我們得以觸摸歷史的脈動。
老宅始建于清末民初,是典型的木結構四合院式民居,占地1400余平方米,有中堂、茶堂、書房、靜修房、臥室、谷倉等房屋多間。靠水臨街,鬧市之中有此“豪宅”,足見當時向家之富庶。
1895年9月4日,向警予在這里出生,家中排行老九,小名“九九”,學名俊賢。
屋外幾棵逾300年的大樟樹,見證了俊賢的青少年時光。就在樟樹下,大哥向先鉞給她講歷史故事,講國家時局,講世界大勢,她如饑似渴地閱讀《警世鐘》《民報》《新民叢報》等進步書刊。讀到《警世鐘》“日本人占了臺灣,俄國占了旅順,英國占了威海衛(wèi),法國占了廣州城,德國占了膠州灣,把我們十八省都劃在那各國的范圍之內”這些激憤之語,她壓抑不住內心的憂慮,問大哥:“我可以么?我能救祖國,能趕跑洋鬼子么?”大哥說:“能,你當然能。”百年前,這兩個兄妹間的對話,穿越歷史的塵埃流傳至今,激蕩了多少人心!從此,她立下志向,走出家鄉(xiāng),求學問,鬧革命,救國救民于水火之中。
如今,故居、生平事跡陳列室和廣場連成一片,占地面積逾11680平方米,合稱向警予同志紀念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A旅游景區(qū)、全國婦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各地的人們紛至沓來,參觀、瞻仰、緬懷。紀念館劉蓉華館長介紹,去年入館人數(shù)超過18萬人次,人們無不懷著崇敬之情,為警予精神所感動,為警予魅力所折服。
紀念館現(xiàn)有兩塊門匾,一塊是警予西路臨街門樓上,掛著胡耀邦同志1984年所題“向警予同志紀念館”;一塊是故居門前,掛著江澤民同志所題“向警予同志故居”。廣場的向警予全身銅像,為2010年新立。像高7.85米,重2.8噸,取向警予闊步向前之姿態(tài),手握書卷,衣袂飄飄,目光炯炯,挺胸昂首,氣勢直擊人心。銅像底座是陳云1985年所題“向警予同志紀念碑”幾個鎏金大字。銅像后的石墻上,一面刻有浮雕,選取警予溆浦出生、求學周南、留學法國、向上同盟、領導工運、英勇就義6個人生片段,概述其短暫而偉大的一生。一面刻有文字,系蔡和森1928年7月所撰《向警予同志傳》全文。
今天來看,向警予生于當?shù)厥赘恢?,但她不耽于享樂、不囿于既有,走出家庭,走出縣城,走向革命的滾滾洪流。僅就這一點,她就堪稱女中豪杰。
(二)
日夜流淌的溆水,浸染了屈原的詩魂,將2000多年前“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求真之心、憂患之情,注入向警予的血脈。警予雖為女兒身,卻豪情驚世。1922年,在給父母的信中,她寫道:“造真學問儲真能力……兒亦當格外奮發(fā),兢兢業(yè)業(yè)以圖成功于萬一耳。”
為學,她求真學問。她從小立志做“舊社會的‘清道夫”,追求真理,追求進步。8歲時入校讀書,成為整個縣城第一個讀書的女孩。辛亥革命爆發(fā),向警予受到極大震撼,鄭重向父母提出“去省城長沙報考師范”,并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正處危難,我要為國家盡一些微薄的力量,為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做點貢獻!”第二年進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后轉學周南女校,改名向警予?!熬琛?,就是時刻敲響警鐘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求學救國之意。赴法勤工儉學,她勤奮刻苦,以驚人的毅力,在短短幾個月時間便掌握了法語,讀完了法文版《共產黨宣言》等著作。1920年6月2日,她給毛澤東寫信說:“此后駕飛艇以追之,猶恐不及,而精力有限,更不足以饜予之所欲,奈何?計惟努力求之耳!”
戀愛,她是真性情。她不慕封建軍閥權勢,不畏封建禮教束縛,曾誓言:“以身許國,終身不嫁?!倍?,遇見蔡和森,因為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人生信仰,倆人結成“向上同盟”,結婚照亦為二人同讀一本打開的《資本論》,一時傳為佳話,并被毛澤東等人奉為“首領”。再后來,因生活志趣相左或性格使然等多種原因,向蔡二人離婚,雖說生活中不再是夫妻,但革命中卻仍是同志。聚散分合,這在當時都視為重要的事。于向警予而言,真心真性,敢作敢為,實為“真人”。
革命,她為真信仰。因為真信仰,她始終站在革命的正確面。在旅法新民學會會議上,她批評工團主義、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等不切實際的主張,提出“中國必須像俄國那樣,經過無產階級的暴力革命……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才是唯一的出路”;1921年前后,與蔡和森共同提出“中國共產黨”的名稱與計劃,陳述建黨之急;在五大會場,她反對右傾投降主義,主張武裝反抗國民黨。因為真信仰,她一直忘我工作。擔任中央婦女部部長,領導中國最早的無產階級婦女運動,幾年時間里,她將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婦女解放運動中,犧牲了家庭,舍棄了孩子,自責“不孝不友”“不近人情”。因為真信仰,她不懼犧牲。白色恐怖之中,她毅然堅守,毫不退縮,誓與黨組織共存亡。被捕后,經受敵人多次大刑,未吐一字。走向刑場,面無懼色,高唱《國際歌》,高聲演講,“我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向警予,為工農勞苦大眾的解放不惜流血犧牲……”敵人害怕了,對她拳打腳踢,并用石子塞進她的口中,用皮帶勒住她的雙頰,不讓她說話??谥絮r血直流,但她始終高昂頭顱,慷慨赴死。對有信仰的人來說,死亡根本不算什么。為理想而死,死得其所,無上光榮!
(三)
每一個地方都有每一個地方的氣質,它是歷史的積淀、文化的傳承、精神的接續(xù),也是這個地方對外的名片、發(fā)展的底蘊。
溆浦,依水而建、以水而名,是一座詩意厚重之城。雖偏居湘西,卻因千年詩脈滋養(yǎng)、百年革命激蕩,人才輩出,精神昂揚。加之礦藏豐富、物產充沛,交通便利、人力勤勉,“湘西烏克蘭”漸成“理想創(chuàng)業(yè)園”。行走城市間,街道雖不寬,但干凈整潔,尤以溆水沿線為美,白天清朗爽眼,晚上燈光璀璨,讓人心生歡喜、宜居宜業(yè)。
單說一事,便可感受溆浦的氣質。前些年,按照慣例,向警予紀念館也是全封閉的,靠河有圍欄,臨街有大門,老百姓不能隨意進出。2010年,縣委縣政府把臨河圍欄拆除,并將廣場拓寬,全面開放,廣場便成為市民最喜歡的休閑運動之所。特別是早晨、傍晚時分,尤其熱鬧。這里一群,那里一隊,全是跳舞運動健身的人們。大家各自放著各自的音樂,混響的音樂聲中,溢出的是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
廣場邊,即是向警予一手創(chuàng)辦的溆浦女校,1978年更名為警予學校。走進校園,向警予當年所立“自治心,公共心”校訓在多處醒目高掛并遵從如初,她作詞譜曲的校歌每周、每天都在校園唱響,她的“警句”名言隨處可見,從隔壁廣場遷移過來的石像立在校園正中,陪伴著孩子們一代代成長。盛世中華,這是“警予”最好的所在,也見證著她最初、最大的夢想。
(賀艷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