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森
那是秋天或冬天吧,我做醫(yī)生還不久。
病房收治了一個特殊的病人,“運動神經(jīng)元病”,60來歲,男性。因為病例較少,初始很是感興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情緒漸漸復(fù)雜起來。科普一下,運動神經(jīng)元病,俗稱“漸凍人”,平均生存期限3-5年,最有名的患者是霍金。而我的病人是最普通不過的,退休工人,原籍西安,妻子已逝,家有獨子;獨子在西安工作,且新添了雙胞胎兒子,也是他的孫子,還未曾謀面。他是有知識的,而且久病成醫(yī),對疾病也非常了解了,知道自己已處于終末期,將不久于人世。漸凍人最大的痛苦莫過于此,至死都神志清晰。漸凍人并不影響大腦的記憶力、認(rèn)知力、思維力,這意味著,患者的感知覺依然敏銳,頭腦始終清醒,他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身體機(jī)能隨肌肉的萎縮而一點點喪失,等待死亡的到來,最終走向生命的盡頭,沒有任何掙扎的余地,而醫(yī)生在這個過程中束手無策。
剛剛接觸時,我總感覺他的眼神空洞,可能有對死亡的恐懼,對人世的留戀,對他生命另一種延續(xù)(不曾謀面的孫子)的遺憾……當(dāng)然都是我的猜測。而我能做的就是笨拙的問候,連噓寒問暖的詞語都是蹩腳的,試圖去安慰他,減少他對死亡的恐懼、對命運不公的悲憤。還好,不知道是努力還是我的真誠打動了他,總之他告訴我,他想葉落歸根,想去看看孫子。
我試圖去影響他,和他討論生命的意義,我的生活閱歷在他面前其實不值一提,我只是被他感染了,或者說我內(nèi)心深處的柔軟被激發(fā)了。在生命的寬度和長度之間做出抉擇真的很難,終于,在需要呼吸機(jī)通氣之前,他最終選擇放棄治療回西安,這時只能用救護(hù)車千里運送。這種選擇對錯與否,無法回答,沒有答案。但是他的眼神、目光變了,變得堅定了,不再空洞、無助,這是對我在他住院期間所有行為及努力的安慰,或者說是自我安慰。
此時我想起了美國醫(yī)生特魯多的墓志銘:有時是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我過去一直堅守的準(zhǔn)則,并將終生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