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裕珊
車平穩(wěn)地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時間每過一分鐘,離上海就近了一公里。到了,終于到了!懷揣著無限的期盼與激動,我下了車,映入眼簾的,卻是一片寧靜。
原本以為春節(jié)時期的魔都游人如織,大街小巷中皆是歡喜熱鬧??上铝塑?,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驚:馬路筆直地向遠方延伸,兩旁挺立的梧桐,連枝上的最后一片葉子也隨風逝去了。街上的店都關了,只有零星的人匆匆走過。轉(zhuǎn)過拐角,“尊德里”三個大字高高地掛在弄堂口?!熬褪沁@兒。”我邁步走進弄堂,我仿佛穿越回了六十年代,原來魔都擁有的不僅是繁華商業(yè),還有這樸實的弄堂啊!弄堂并不稀奇,可偏偏是上海弄堂的別樣韻味吸引了我。長長的弄堂蜿蜒曲折,啊,多么老舊的弄堂啊。
弄堂老,老在環(huán)境。一排排老房子,青苔悄悄蔓延上石磚,講述著歲月的故事。小道如蛛網(wǎng)一般串起弄堂,狹窄的過道僅容兩人并肩行走,它是家家戶戶間的過道,更是家家戶戶間情誼的紐帶。春節(jié)期間,屋檐兩旁高懸燈籠,門上貼著一幅幅對聯(lián),弄堂里皆是濃濃的年味。木門嘎吱作響,窗戶的裂縫被人用報紙糊住了,水龍頭早已生銹,窗臺上的老式收音機播放著老式的歌謠。望著橫七豎八的小路,老上海的味道在心中漸漸渲染開來。
弄堂老,老在居民。這兒的居民大多是年過古稀的老人,年輕的都搬走了,去繁華的市中心追逐夢想,剩下老人們堅守著這份回憶。弄堂里的人沒有爭執(zhí)的煩惱,沒有不合的糾紛,安安靜靜地享受晚年,在這兒,我看見了一份和睦寧靜,獨屬于老上海的弄堂。偶爾也會見到幾個小孩子,推開搖搖欲墜的木門,在小巷里追來跑去,嬉戲打鬧,清脆的笑聲漸漸消失在弄堂深處。這兒的人生活方式也很樸實,夕陽西下時,大伙兒桌一擺,凳一拿,伴著炊煙裊裊,一起吃頓飯。等到夜幕降臨,月光傾灑,弄堂里又靜下來了,一絲聲音都聽不見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大家始終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時間在這兒似乎都放慢了腳步。
弄堂老,老在那份永遠不改的情懷。不同于車水馬龍的繁華街市,這兒一切都很老舊,可富有的人情趣味足以讓你流連忘返。夜晚九點的時候,弄堂便完全靜了下來,“嘀嗒——嘀嗒——”只聽窗外雨聲淅瀝。翌日晨曦,打開房門,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弄堂深處飄來一陣香味。循香而去,一家小小的餛飩店熱氣騰騰。來一屜小籠包,皮薄而肉多;點一大碗餛飩,湯鮮而味美。清晨的弄堂溫暖治愈了我的心和胃,這一切,足矣。
弄堂老,老弄堂。弄堂里,是最原汁原味的上海味道,是老一輩人永遠不能忘懷的上海味道。轉(zhuǎn)身告別,弄堂里的那份和諧美好始終讓我難以忘卻。
“魔都”上海給我們的印象是時尚而繁華的,而古樸寂靜的弄堂與這固有的印象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老弄堂老在環(huán)境,老在居民,老在情懷。作者通過對老弄堂一系列細膩的描寫,將老弄堂的古樸格調(diào)表達得淋漓盡致,讓我們仿佛體會到了那里的靜謐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