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卓起 馮蘭蘭 謝秀瓊
細菌性腹瀉是多種細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 以腹瀉為主要癥狀表現, 以兒童為主要患病人群, 是兒科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兒童細菌性腹瀉臨床上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加、大便性狀改變, 該病的發(fā)病急, 患兒伴有明顯的腹瀉癥狀, 會嚴重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長時間腹瀉會導致其患兒機體水分大量丟失, 從而引發(fā)電解質紊亂、脫水, 甚至會導致休克, 不僅危及患兒的生長發(fā)育, 嚴重時還會危及其生命安全[1,2]。對于細菌性腹瀉患兒而言, 對其病原微生物進行檢驗可以為診斷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本次研究建立在以往研究與報道的基礎上, 旨在評估病原微生物檢驗在兒童細菌性腹瀉診斷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9月在本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疑似細菌性腹瀉患兒127例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3,4]:①所有患兒均伴有大便次數增加、大便性狀改變癥狀, 部分患兒伴有嘔吐、脫水、發(fā)熱等癥狀表現;②患兒的各項資料完整, 可以獲得準確的研究結果;③此次研究在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自愿參與的情況下開展。其中男68例, 女59例;年齡3個月~6歲, 平均年齡(3.05±1.08)歲 ;病程 14 h~6 d, 平均病程 (3.12±0.96)d。
1.2 方法 127例疑似細菌性腹瀉患兒均進行微生物檢驗,具體如下:采集患兒的糞便, 采集完成后將糞便標本放置在SS瓊脂平臺上接種, 并在35℃的條件下連續(xù)培養(yǎng), 培養(yǎng)時間為1~3 d。檢驗所用的儀器均為本院現用的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分析儀。完成微生物檢驗后, 對檢測的病原菌進行藥敏試驗, 采用K-B法選擇4種臨床常用抗菌藥物(頭孢哌酮、氨芐西林、頭孢噻肟、阿莫西林)進行藥敏試驗, 并在35℃的條件下連續(xù)培養(yǎng), 培養(yǎng)時間18~24 h。測量抑菌圈的直徑, 計算抗菌藥物的敏感性。
1.3 觀察指標 分析127例疑似細菌性腹瀉患兒病原菌的分離及鑒定結果, 統計志賀菌、弧菌屬、氣單胞菌以及其他菌種的檢出情況;分析藥敏試驗結果, 比較病原菌對頭孢哌酮、氨芐西林、頭孢噻肟、阿莫西林的耐藥性。
2.1 127例疑似細菌性腹瀉患兒病原菌檢出情況 127例疑似細菌性腹瀉患兒中共檢出病原菌陽性31例, 占比24.41%;其中志賀菌檢出率48.39%, 弧菌屬檢出率25.81%, 氣單胞菌檢出率19.35%, 其他菌種檢出率6.45%。見表1。
表1 127例細菌性腹瀉患兒病原菌檢出情況(n, %)
2.2 31例細菌性腹瀉患兒病原菌藥敏情況 15例志賀菌患兒中, 對頭孢哌酮耐藥5例(33.33%), 對氨芐西林耐藥4例(26.67%), 對頭孢噻肟耐藥3例(20.00%), 對阿莫西林耐藥3例(20.00%);8例弧菌屬患兒中, 對頭孢哌酮耐藥1例(12.50%),對氨芐西林耐藥4例(50.00%), 對頭孢噻肟耐藥1例(12.50%),對阿莫西林耐藥2例(25.00%);6例氣單胞菌患兒中, 對頭孢哌酮耐藥1例(16.67%), 對氨芐西林耐藥2例(33.33%), 對頭孢噻肟耐藥2例(33.33%), 對阿莫西林耐藥1例(16.67%);2例其他菌種患兒中, 對頭孢哌酮耐藥1例(50.00%), 對氨芐西林耐藥1例(50.00%)。見表2。
表2 31例細菌性腹瀉患兒病原菌藥敏情況[n(%)]
兒童細菌性腹瀉是兒科臨床上的多發(fā)病和常見病, 患兒主要伴有惡心、嘔吐、腹瀉次數多等癥狀, 少數患兒伴有畏寒、頭痛等癥狀, 病情嚴重者可伴有電解質紊亂、脫水、休克,對患兒的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威脅。對于細菌性腹瀉患兒而言,選擇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是提升治療效果的關鍵, 而對患兒進行微生物檢驗, 可為藥物的選擇提供科學依據[5]。
本研究統計結果顯示, 127例疑似細菌性腹瀉患兒中共檢出病原菌陽性31例, 占比24.41%;其中志賀菌檢出率48.39%, 弧菌屬檢出率25.81%, 氣單胞菌檢出率19.35%, 其他菌種檢出率6.45%。提示在所有病原菌中志賀菌所占比例最高。從藥敏試驗結果中可以看出, 病原菌對頭孢哌酮、氨芐西林、頭孢噻肟、阿莫西林均有一定的耐藥性。志賀菌屬于革蘭陰性菌, 是導致人類細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原菌, 目前尚未發(fā)現其他的動物宿主, 多以患者或帶菌者為主要的傳染源。志賀菌有兩種主要的致病物質, 分別是侵襲力和內毒素,當志賀菌侵襲人體后, 菌毛運動會進入到回腸的末端以及結腸黏膜的上皮細胞, 并開始繁殖, 從而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的炎癥反應, 而志賀菌內毒素會增加腸黏膜的通透性, 促進內毒素的吸收, 對腸黏膜造成傷害, 從而形成潰瘍、炎癥,同時還會引發(fā)腸功能紊亂[6]。對于細菌性腹瀉患兒, 在治療過程中需要立即對其進行針對性治療、控制病情, 以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 降低患兒的死亡風險。與此同時, 要對患兒進行病原微生物檢驗, 根據檢驗結果及時更改治療方案, 選擇更有效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以避免致病菌高耐藥性對治療效果產生的不良影響。此外, 家長要指導兒童養(yǎng)成勤洗手的習慣, 在食用瓜果蔬菜前要清洗, 不亂吃不干凈、生冷的食物。同時, 還要避免帶兒童到人群密集的場所, 避免兒童與患有細菌性腹瀉的患者接觸, 從源頭上切斷傳染源。
綜上所述, 通過對疑似細菌性腹瀉患兒進行病原微生物檢驗, 發(fā)現志賀菌是主要病原菌, 且具有加強的耐藥性。因此,在類似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需要對患兒進行密切關注, 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預防和治療, 以提高治療效果, 提升患兒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