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媛媛
午餐時間到了,張老師推著餐車進入教室,只見孩子們在推車靠近后紛紛捂住鼻子,有的孩子還說道:“好難聞!好臭??!什么味道?。俊备猩跽哌€做出要吐的表情。
我向孩子們介紹了一下今天的食譜:香椿頭漲雞蛋和筍瓜炒肉片。孩子們?nèi)氯轮骸皬埨蠋煟偈Ⅻc菜?!蔽艺f:“保健老師要求小朋友每天都要吃一定量的蔬菜,這樣才能保證營養(yǎng)全面?!?/p>
45分鐘過去了,食堂阿姨來收餐具,只見大部分孩子的碗里都有香椿頭沒有吃完。阿姨說:“不吃香椿頭的孩子還不少呢!倒了真浪費!”聽完阿姨的話,我在思考:為什么孩子們對香椿頭這么排斥?不單單怕吃,光聞味道就產(chǎn)生了排斥感??磥砗⒆觽冃枰匦抡J識香椿頭了。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也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chǔ),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chuàng)設(shè)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jīng)驗的需要?!?/p>
正值春季,各種野菜陸續(xù)上市。我從區(qū)角活動和集體活動著手,開設(shè)關(guān)于“香椿頭”的一系列活動。比如,在班上“小吃店”游戲區(qū)內(nèi)增加香椿頭這道菜,可以炒,可以涼拌,讓孩子們初步接觸“香椿頭”,直接感知香椿頭的形態(tài)特征。在游戲開始時,每天都會有一位教師帶領(lǐng)當天玩“小吃店”的孩子一起學習擇香椿頭,后勤組每天會為我們提供一捆洗凈的香椿頭,盡可能地讓每一個幼兒都能接觸到香椿頭。
根據(jù)上述班況,結(jié)合中班《教師指導用書》,我們在年級組集體備課中進行了討論,并一起探討教學活動“好吃的香椿頭”的設(shè)計,最后完成活動設(shè)計,由我先在班上試教。
第二天,我拿著后勤老師挑選好的兩捆香椿頭在自來水下小心沖洗,我捧著洗凈的香椿頭進入教室,沒想到孩子們依然興奮不已,從這幾天的“小吃店”里也可以看出幼兒們對香椿頭也是很感興趣的。因為有前期擇菜的經(jīng)驗,所以我沒有人手發(fā)一根香椿頭,而是取一根香椿頭放在投影儀下讓幼兒們觀察,幼兒們都能說出香椿頭的菜名。接著,我引導他們說出香椿頭的三個部分:根、莖、葉,然后在每張桌上放一些香椿頭,請幼兒聞一聞香椿頭特有的香味。這次幼兒們的回答讓我很意外,豆豆說香椿頭香香的,我拿著香椿頭的手也香。我問挑食的瑞瑞和貝貝,他們倆也說香香的。他們的回答讓我思考是他們都喜歡跟風,還是因為他們又重新認識了香椿頭。繼續(xù)回到活動中,我將重點放在如何讓幼兒喜歡吃香椿頭。當我問道:“你們喜歡吃香椿頭嗎?”一部分幼兒搖搖頭,表示不喜歡吃,還有一部分幼兒不回答,只是盯著我看,我請沒有做出回應(yīng)的豪豪回答。他猶豫地說:“我沒有吃過香椿頭?!蔽倚睦镟止?,看來準備得還不夠,還有幼兒不知道這就是我們平常吃的香椿頭漲雞蛋里的香椿頭。這時,我拿出了準備好的幾張“香椿頭漲雞蛋”“涼拌香椿頭”“香椿拌豆腐”圖片,讓幼兒們觀看。看到圖片,幼兒們露出笑臉,都爭著說:“我吃過?!边€有的說:“我在家吃過?!蔽易層變簜冋f一說吃的是香椿頭的哪一部分。根據(jù)幼兒的回答,我將香椿頭的根去掉,最后我們?nèi)チ松罘唬攬鍪痉度绾巫觥跋愦活^漲雞蛋”。幼兒們都站了起來,情不自禁地伸長脖子去看炒菜的過程,生怕被擋住視線看不到香椿頭在鍋里翻滾的樣子,他們興奮地喊著:“好香??!”“好想吃??!”“口水都要流出來了!”“放點鹽,加點糖,就更好吃了!”
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品嘗香椿頭,我先向幼兒介紹香椿頭的營養(yǎng)價值。香椿頭可炒食,可涼拌,涼拌之前最好用開水燙一下。香椿頭富含鉀、鈣、鎂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B、維生素C、胡蘿卜素等營養(yǎng)元素。香椿頭不僅營養(yǎng)豐富,還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能輔助治療瘡瘍、脫發(fā)、外感風寒、肺熱咳嗽、風濕痹痛、胃痛、痢疾等疾病,多吃它能長得高高,身體棒棒。
“好啦,我們一起品嘗美味的香椿頭漲雞蛋吧!”我對已經(jīng)開始咽口水的幼兒們說。沒想到幼兒們搶著吃,將一大盆香椿頭漲雞蛋一掃而光,也沒有人捂著鼻子怕聞香椿頭的味道了?;顒咏Y(jié)束了,幼兒們仿佛還意猶未盡。這次教學活動流程并不完美,需要反思的還有很多。但我認為,只要這節(jié)活動課能讓幼兒對身邊的蔬菜有一個新的認識,并能接受吃不同種類的蔬菜,就已經(jīng)達到教育的效果了。
“一日生活中蘊藏著巨大的教育價值,但這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這一價值如果不費功夫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教師能否敏銳地發(fā)現(xiàn)并合理地利用這些價值,且能利用到何種程度,與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密切相關(guān)。所以,我們在教育幼兒如何做時,不如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育水平,告訴幼兒“為什么要這么做”。在教育之路上,我愿和幼兒一起共同學習,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