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晨輝
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嫦娥四號”探測器從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出發(fā),向遙遠的月球飛去,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巡視探測的大幕正式拉開。此前,我國探月工程也曾分別實施“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等任務(wù),對月球進行探測。然而,中國人及其探測器目光所及之處,僅僅是月亮的正面。月球背面究竟是什么樣?“嫦娥四號”將第一次“身臨其境”地“觸摸”它。
此前100多個人類探測器都未曾到過“背面”?
很難想象,站在地球上的人類,竟然看不到月亮的背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shè)計師吳偉仁給出過這樣一個解釋:由于月球的自轉(zhuǎn)周期恰好等于公轉(zhuǎn)周期,且都是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加上被地球潮汐鎖定,即地球強大的引力讓月球總是一面朝向地球,所以站在地球上的人類,只能看見月球的正面,而背面永遠也看不見。
要想看到,人類只能借助科學技術(shù),“延伸自己的視力”。比如,研制能夠飛向太空的探測器。
1959年10月7日,蘇聯(lián)“月球三號”探測器傳回月球背面的第一張照片后,月球背面的“真容”第一次被揭開了。
月球背面這張“面孔”并不漂亮,隕石坑的數(shù)量比月球正面要多得多,布滿了溝壑、峽谷和懸崖,還有幾處巨大的“暗瘡”。與月面的普通物質(zhì)相比,月背暗斑中的物質(zhì)有很大不同,這種現(xiàn)象似乎能夠說明月球背面由于毫無遮攔地暴露在太空里,而遭遇了大量天體的直接撞擊。
1965年7月20日,蘇聯(lián)“探測器三號”傳送回了25張畫質(zhì)更好的月球背面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背面有一條長數(shù)千米的鏈狀隕石坑。
至于人類第一次與月球背面“面對面”,則發(fā)生在1968年。那是“阿波羅八號”進行載人登月任務(wù)試驗時,宇航員威廉·安德斯看到的,“月球背面看起來像我在孩提時玩過的沙堆,它們?nèi)急环饋?,沒有邊界,到處是一些碰撞痕和坑洞”。
從那時開始,“阿波羅十號”一直到“阿波羅十七號”的宇航員都曾看到過月球的背面。
然而,60年過去,人類已經(jīng)發(fā)射了100多個月球探測器,其中包括65個月球著陸器,卻僅有不載人的環(huán)繞月球軌道器和載人的“阿波羅號”“看到過”月球背面。
至今,沒有任何一個月球探測器能夠?qū)崿F(xiàn)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目前得到的有關(guān)月球背面信息,也都是通過遙感探測和所拍照片獲得的。
而這,也是中國選擇將“嫦娥四號”送到月球背面的一個原因:一探究竟。
把“天文臺”搬到月球背面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告訴記者,曾有人問他:“美國人都登月了,為什么中國還要探測月球?”
他說,過去人類探月只探測了一些局部區(qū)域,到月球背面去,就可能發(fā)現(xiàn)一些在月球正面沒有得到的數(shù)據(jù)。比如,月球背面是個“厚臉皮”——其月殼從整體來講比正面更厚一些,但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略職ず穸炔灰粯?,眾說紛紜,成為天文學界的未解之謎。
在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主任鄒永廖看來,這個“看不見”的一面,對人類認識月球甚至宇宙都十分重要,因為無論是物質(zhì)成分、形貌構(gòu)造,還是巖石年齡,月球背面和正面都有很大差異。針對月球背面的探測,還可以推動月基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
月球背面沒有來自地球無線電波的干擾,是進行射電天文觀測的最佳場所,如果能利用這一自然地形架設(shè)無線電望遠鏡,就好比把“天文臺”搬到了月球背面。按照計劃,“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后,將開展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研究,可以幫助人們進一步認識月球的演化細節(jié),研究宇宙起源和星球起源等;而對月表環(huán)境里的中子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探測,則有助于科學家研究宇宙粒子輻射和太陽風等。
此外,“嫦娥四號”通過對著陸區(qū)地形地貌、礦物組分,巡視區(qū)淺層結(jié)構(gòu)、地幔物質(zhì)等進行科學探測與研究,將為月球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提供極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對后續(xù)深空探測也有重要意義。
“嫦娥四號”,將為人類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邁出關(guān)鍵一步。
(選自2019年第1期《讀報參考》,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