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凱,周金妵,陳 剛
(1.2 北海市文物保護研究院,廣西 北海 536000 3.北海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辦,廣西 北海 536000)
白龍城建于明洪武年間,時屬合浦管轄。據清乾隆《廉州府志》載:“白龍城坐落府南八十里,屬合浦,周圍三百三十丈有奇,高一丈八尺,東、西、南三門并城樓,創(chuàng)自前明洪武年?!保?]城墻內外均以條石為腳,火磚為墻,墻中心為一層黃土一層珍珠貝殼夯打構筑而成,分東、南、西三個城門,并設城樓監(jiān)視海上及城外動靜。白龍城的興衰與北海地區(qū)的海防和采珠密不可分,本文將從白龍城的海防及采珠兩個方面展開討論。
白龍城的修建主要是為了抗倭,打擊欽、廉、雷等地海盜以及居民盜取珍珠,通過防守珠池,保證珍珠專供皇室貴族。到了清代,廉州海域采珠衰落,但白龍城仍然是廉州地區(qū)的海防要地。
明洪武年間,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頻受倭寇侵擾。為了抵御倭寇,明政府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七月,始命安陸侯吳杰、永定張金寶等,率致仕武官,往廣東訓練沿海衛(wèi)所官軍,以備倭寇,是時方有備倭之名,天下鎮(zhèn)守凡二十一處”[2]。同時為了備倭,“遷永安守御千戶所于合浦東一百八十里之海岸,仍名永安城”[3],遷移之后的永安城是“為合浦左腋,乃高、雷、瓊海道咽喉”[4]。合浦縣東南面又有珠場八寨,在此處“設白龍城,有輔車之義焉”[5]?!白杂腊驳铸堥T,沿海五六百里,中間呼應鮮靈。愚謂應修復白龍舊城,移駐水師都守,為水陸中權,俾聲援聯絡,兼可策應郡城?!保?]白龍城作為永安城的輔助海防屏障,其地理位置優(yōu)越。它地處永安和龍門之間,既可做永安、龍門的聯絡中樞,又可策應兩城。
白龍城以南的潿洲海域有七大珠池,所產珍珠多用于進貢,但因倭寇、海盜頻繁出沒,明政府在此設立潿洲游擊,管理雷州、廉州等海域。清代杜臻《閩粵巡視紀略》載:
萬歷十七年(1589)定設潿洲游擊一員,兵一千六百六名,戰(zhàn)船四十九分,五哨駐守。十八年(1590)治游擊署于潿洲,尋為風毀。二十年(1592)卒徙永安,而以潿洲為信地,自海安所歷白鴿、海門、樂民、乾體至龍門港,皆其游哨所及也。[7]
據此,潿洲游擊應在萬歷十七年(1589)設置,萬歷十八年(1590)修建潿洲游擊官署,因被臺風摧毀,隨后將潿洲游擊遷至永安城,而潿洲仍為其巡哨之地。幾年后又遷回潿洲島,并在開池采珠之時移駐白龍城彈壓。白龍城內現存《欽差鎮(zhèn)守廣東潿洲游擊將軍黃公去思碑》,立于萬歷二十九年(1601)。石碑記述了萬歷年間潿洲游擊將軍黃鐘打擊潿洲海域的海盜以及抗擊倭寇的事跡,部分碑文如下:
我潿洲居海中,其下七池產珠璣,多以奉貢,而盜之□,于是不逞之徒多犯國禁,乘長風破浪,游魂□之區(qū)。當事者乃設游擊將軍,開府潿洲之上,庶得彈壓一方。
萬歷二十九年(1601),廣東廵按李時華在《防池事宜》的奏疏中說:
雷、廉西海,珠池錯落,地之南島孤懸,名曰潿洲,屹峙中央,內有腴田千余畝,又有港澳可容數百舟,沿海盜珠奸徒皆視潿洲為宅窟。先年添設游擊扎守潿洲,數年以來賊稍屏跡。近因內臣李敬于海濱白龍廠地方設立廠舍,采珠之際,官私船只云聚蟻集,人眾易以生變。今議以開池之日,游擊移守白龍廠,封池之后,仍回扎守潿洲,似得兩全之策。[8]
李敬是萬歷二十六年(1598)明政府派往白龍城負責采珠的太監(jiān)。白龍廠即白龍城,現城內遺留的采珠太監(jiān)公館可能就是李敬所設的“廠舍”。每當采珠之時,官私船只云集,反映出當時白龍城采珠的盛況。但因人多容易生變,李時華奏請將潿洲游擊移駐白龍城看守珠池,待采珠結束后再返回潿洲駐守。李時華上奏《防池事宜》的時間為萬歷二十九年(1601),而白龍城內的《欽差鎮(zhèn)守廣東潿洲游擊將軍黃公去思碑》也立于同年,由此推測此碑應是潿洲游擊黃鐘移駐白龍城看守珠池時所立。
明后期,白龍城的采珠活動逐漸衰落,其海防部署亦有所變化。據《明神宗實錄》記載:
潿洲游擊原設水兵一千四百名,專為防守珠池,今珠已取盡,盜亦解散,議于內抽取五百名,分札龍門水口等處,且系珠池西界,有警亦足應援……欽州地方邊海,宣徳初年設有守備坐鎮(zhèn),后因永平撤兵,止存一守御千戶所,旗軍不滿二百,遇有警息,馳報雷、廉、潿洲俱遼遠,雖星馳赴援,不能及事,今議羅定守備調移欽州……凡系水兵,仍屬潿洲游擊節(jié)制,該游擊移駐白龍廠就近防守,陸兵仍屬雷廉參將節(jié)制,照舊駐扎,往來調度。[9]
萬歷三十八年(1610),欽州海防兵力不足,且距離雷州、廉州、潿洲較遠,如遇戰(zhàn)事,不能及時支援。同時潿洲海域珍珠減少,不宜開采,盜賊隨之減少,防守珠池的兵力宜當減弱。因此,明政府將潿洲游擊移到白龍城就近防守,因其近潿洲海域和廉州海域,既可近援潿洲、廉州,又可支援欽州,使雷州、潿洲、欽州海域的海防體系更加完善。
此外,明政府為了防止盜賊盜采珍珠,還設立“海寨”,從廉州府“西而東、而北,凡十七處,分軍廵哨”[10]。
明后期白龍城逐漸荒廢,至康熙元年(1662),對合浦縣南面的乾體??谝粠嵭羞w界,“將珠場寨改為水師營,令水師船灣泊乾體,把守門戶……東南八十里地名珠場八寨,瞰視大海,舊設游擊統(tǒng)兵防御,康熙元年遷界,改為水師營。而珠場等處亦遷界外,自展界后,將舊設白龍城修復,亦宜分舟宗巡防,以御外侮”[11]。清政府將雷、廉等地的海防機構予以遷移,拓展海面防御范圍,同時將潿洲官兵改隸廉州鎮(zhèn)左營,珠場陸營官兵改設乾體水師營,其沿海珠場八寨以及永安所城皆系水師營分撥官兵防守。白龍城重修后,近可分舟宗巡防,監(jiān)督珠場八寨,遠亦可援助周邊海域。此外,白龍城內駐有珠場巡檢司署,“在縣治南六十里白龍寨城,稽察沿海八寨地方”[12]。
“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春三月,修復合浦縣白龍城?!保?3]關于白龍城的修復情況,有兩首詩描述了當時的情景。其一是徐化民的《登白龍城》:
帝心眷顧在巖疆,甲胄森森不撤防?;I遠正宜高雉堞,安邊尤重益帆檣。月明風露貂裘冷,日暖龍蛇翠纛揚。縱目遠觀天一色,云霞璀璨起祥光。[14]
徐化民在寫這首詩的時候看到“時有采木造船、運石修城之役”,說明白龍城正在進行修復。其二是游名柱的《登白龍城》:
漢后周前事不傳,白龍重起在深淵。平沉海闊珠無地,極目光珠盡是天。百堞城圍新布置,三時民力曲周旋。邊庭從此烽煙息,銅柱勛名豈獨專?[15]
“百堞城圍新布置”“邊庭從此烽煙息”反映出當時白龍城修復后的新貌及其重要的海防作用。
清代在白龍城設立右營白龍城汛①為了加強統(tǒng)治,清政府招降明軍、招募漢人組織軍隊,以綠旗為標志,以營為單位,稱為“綠營兵”,獨立于八旗軍,同時在全國各地設汛。綠營設立汛地,作用有四:緝捕要犯;防守驛道;護衛(wèi)行人;稽查匪類。,并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歸龍門協管轄。龍門協管轄的三路為,東路二墩十六汛,南路五汛,西路十四汛。右營白龍城汛就在東路二墩十六汛之中,而十六汛中有十二汛歸右營白龍城汛把總管轄。據道光《廣東通志》載:
龍門協右營分防把總駐營在府南六十里,屬合浦縣,周圍三百三十丈有奇,城高一丈八尺,東、西、南三門,明洪武年間創(chuàng)建,合浦縣珠場司巡檢駐。[16]
據此,龍門協右營分防把總就駐扎在白龍城內。右營白龍城汛把總不僅負責本區(qū)域的海防,還管轄其他汛地和村莊。當時右營白龍城汛的兵力部署為“把總一員,兵五十六名,拖風船一只。東至珠場汛,水路三十里;西至冠頭嶺三汊口海汛,水路一百里;南系大洋;北至上、下窯,陸路十里,至府城水路約一百六十五里。分管村莊二處:寧村,離汛四里;疍戶村,離汛一里?!保?7]
據表1可知,右營白龍城汛把總共管轄十二汛二十九村,兵力為272人,在龍門協營管轄的東路二墩十六汛中兵力最強。又據道光《廣東通志》載,白龍城汛兵力配置為“把總一員,兵二十五名;外委一員,發(fā)防兵三十八名”[18]。到了道光年間,白龍城汛的兵力雖然減至25名,但仍設把總,同時加派外委一員帶兵38名守御。說明此時白龍城汛在本地區(qū)海防方面仍然起著重要作用。
古代合浦一帶海域適合珠貝繁衍生息,以盛產珍珠聞名。合浦珍珠稱為“南珠”,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東洋者曰東珠,東珠豆青色白,其光潤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保?9]可見南珠的品質在珍珠中居于最上乘。早在漢代合浦已有采珠的記載,并且珍珠是當時互市的貨物。據《后漢書》記載:“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保?0]到了明代,珍珠為皇家貢品,采珠活動由朝廷專管。明政府專門派太監(jiān)到合浦地方監(jiān)管采珠活動,并駐兵打擊民間盜采和貿易珍珠的行為。
表1 白龍城汛把總所轄汛地兵力及村莊
盛產珍珠的海域稱為珠池,合浦珠池的數量在明萬歷《粵大記》中有記載:“廉州府珠池七:青鶯池、楊梅池、烏坭池、白沙池、平江池、斷望池、海渚池,雷州府珠池一:樂民池?!保?1]與明嘉靖《廣東通志初稿》卷30《珠池》篇中所載相同。明崇禎《廉州府志》也記載為七大珠池:“烏泥池,至海豬沙一里;海豬沙,至平江池五里;平江池,至獨欖沙洲八里;獨欖沙洲,至楊梅池五十里;楊梅池,至青嬰池十五里;青嬰池,至斷望池五十里;斷望池,至烏泥池總計一百八十三里?!逼渲小昂d境亍币卜Q作“海豬沙”,“白沙池”和“獨欖沙洲”應為同一珠池。因此,明代合浦海域存在著七大珠池。
采珠活動存在很大的危險性,據宋人蔡絛《鐵圍山叢談》記載:
凡采珠必疍人,號曰疍戶,丁為疍丁,亦玉民爾。特其狀怪丑,能辛苦,常業(yè)捕魚生,皆居海艇中,男女活計,世世未嘗舍也。采珠弗以時,眾咸裹糧會大艇以十數,環(huán)池左右,以石懸大絙至海底,名曰定石,則別以小繩系諸疍腰,疍乃閉氣隨大絙直下數十百丈,舍絙而摸取珠母。曾未移時,然氣已迫,則極撼小繩,繩動舶人覺,乃絞取人,緣大絙上出,輒大叫,因倒死,久之始蘇。下遇天大寒,既出而叫,必又急沃以苦酒可升許,飲之釂,于是七竅為出血,久復活,其苦如是,世且弗知也?!茶滂舳飘a者,大率皆無辜,千里告病,然耳目使者又弗吾惻,是天以珠池禍吾民也。[22]
采珠的人被稱為疍戶,他們常年居住在海中,以捕魚為生。疍戶采珠苦不堪言,蔡絛因此認為“是天以珠池禍吾民也”。正是由于采珠的危險性,祭祀海神是明代采珠疍戶出海前必做的事情,海神信仰也貫穿于疍戶生活的全過程。今白龍城內保存有《寧海寺記碑》:
……欽差內臣宣德戊申年奉……命來守珠池?!\心,?!凇晔挛煲铡ぁ!瓕幒K隆I?。
《寧海寺記碑》關于祭祀海神的記載,說明白龍城內的寧海寺是祭祀海神的場所之一,采珠疍戶“招集羸夫,割五大牲以禱,稍不虔潔,則大風翻攪海水,或有大魚在蚌蛤左右,珠不可得”[23]。采珠疍戶對于海神的信仰特別虔誠,將自己在海上的安危完全寄托于海神。黃呈蘭《珠池》詩中有“珠神之貴等祝融”的記載,屈大均《廣東新語》亦云:“南海之帝實祝融?!保?4]因此寧海寺內所祭祀的海神可能是祝融。此外,白龍城內還有欽差太監(jiān)楊得榮所立《天妃廟記碑》:
天妃,閩中湄洲山人也?!氯?,余領命來守珠池,就于海岸起立新一所?!瓕毜仫L平浪靜,海道肅清。仍祈境內……生樂業(yè),共享太平。乃使工刻石……竣工于宣德四年冬十二月戊寅日,宣德辛亥六年冬至后四日立。
天妃即媽祖,是白龍城周邊漁民、疍戶出海打漁或者采珠所祭拜的海神。白龍城居民祭祀祝融、天妃等海神,和當地興盛的采珠業(yè)、漁業(yè)密不可分,這種祭祀活動不僅可以維護當地社會的穩(wěn)定、團結當地民眾,又可保海疆平安。
為了獲取珍珠,明政府專門派太監(jiān)到廉州海域負責采珠事務。明朝政府直接主導的最早采珠行為出現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洪武二十九年(1396)詔采而已,未有專官也”[25]。此后,“洪武三十五年(1402),差內官于廣東布政司起取疍戶采珠”[26]。直到宣德三年(1428),才有太監(jiān)駐守白龍城的記載。白龍城內的《天妃廟記碑》就是珠池太監(jiān)楊得榮所立,而《寧海寺記碑》亦有記載,“欽差內臣宣德戊申年奉……命來守珠池”,宣德戊申年即宣德三年(1428),那么寧海寺也有可能是楊得榮所建。
白龍城內的《欽差鎮(zhèn)守廣東潿洲游擊將軍黃公去思碑》中記載有“李公奉命采珠”,以及立于城南門外的《李爺德政碑》中的“李爺”,均應指太監(jiān)李敬。李敬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駐守白龍城負責采珠,萬歷三十七年(1609)召還京師,罷采珠,其前后駐扎白龍城11年。其間李敬督采珍珠的記載是:“萬歷二十七年(1599)五月,李敬進大珠一顆重九分,一顆重七分三厘,一顆重一分二厘;中珠一千一百十兩。六月,李敬進珠五百二十七兩一錢?!保?7]可見李敬在初采珍珠時收獲頗豐。
白龍城建于明洪武年間,它的興衰與海防和采珠有著密切聯系。明清時期,白龍城一直是廉州海域的海防重鎮(zhèn)之一。明代粵東海域倭寇和海盜頻繁,明朝為了沿海備倭,建立了眾多的海防重鎮(zhèn),廉州府的永安城、白龍城、龍門城等即為當時海防重鎮(zhèn),白龍城因其優(yōu)越的位置成為永安城的輔助海防屏障。白龍城以南海域所產珍珠多用于進貢,由于倭寇、海盜頻繁出沒,明朝為打擊倭寇、海盜,保證珍珠供應,專門設立潿洲游擊管理雷州、廉州海域,以防盜珠。明中后期由于采珠的衰落,白龍城逐漸荒廢。清代重修白龍城,并在白龍城地區(qū)設白龍城汛,委派把總管理,說明其重要的海防地位。
據《粵大記》《廣東通志初稿》《廉州府志》等史料記載,廉州府有七大珠池:青鶯池(青嬰池)、楊梅池、烏坭池(烏泥池)、白沙池(獨欖沙洲)、平江池、斷望池、海渚池(海豬沙),位于白龍城以南、潿洲島以北的海域。沿海采珠捕魚的居民普遍敬奉海神,白龍城內曾經建有天妃廟、寧海寺等寺廟,根據碑文記載推測,應為祭祀海神的場所。又據《欽差鎮(zhèn)守廣東潿洲游擊將軍黃公去思碑》《李爺德政碑》的碑文以及其他史料的記載,明政府曾派太監(jiān)楊得榮、李敬等駐扎白龍城,負責采珠事宜。